首页 百科知识 不如反求之切

不如反求之切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如反求之切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乎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见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令王阳明担忧的不仅仅是明王朝境内动乱,还有境外的侵扰。面对批评,王阳明在心里开始检讨、反省自己。经过一番反省之后,王阳明意识到,拥有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固然重要,但不能建立在冲动与鲁莽的基础上。

不如反求之切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乎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见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传习录》

弟子徐爱问:昨天我将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导深入到“格物”的解说中,仿佛也略有所悟。然而,朱熹的解释在《尚书》的“精一”、《论语》的“博约”、《孟子》的“尽心知性”里都可找到依据,所以我仍不能获知。

王阳明回答说:子夏(卜商)笃信圣贤,曾参(曾子)反躬自省。尽管笃信圣贤是正确的,但不如反躬自省来得真实。当下这个道理你都不明白,怎么能承袭旧说而不去寻求确切的结合呢?

通过上述王阳明与弟子徐爱之间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是一位善于自省的人,或许正是因为他时常自我反省,才令他的人生不断升华,一步步地接近圣贤的目标。

王阳明十五岁时,大明王朝已经走向没落,统治者极其昏庸,官场混乱不堪,有权有势之辈皆沉迷于酒色,毫无忧国忧民之情操,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民众纷纷揭竿而起。

尽管当时王阳明只有十五岁,但是,他对明王朝的命运十分担忧,他曾满怀忧虑地对父亲说道:“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小小年纪的王阳明对于当时由于封建道德观念发生动摇和贬值,而出现的社会危机非常忧虑,他担心明王朝的前途和命运。令王阳明担忧的不仅仅是明王朝境内动乱,还有境外的侵扰。在明正统年间,北方的瓦刺部落觊觎中原已久,一直怀有侵占中原之野心,现见中原动乱不断,便向中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年少气盛的明英宗御驾亲征,但被瓦刺军打败,英宗也成了俘虏。一国之君竟然成为入侵者的阶下囚,顿时整个朝廷都震惊了。

王阳明听说英宗被俘后,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研习兵法,等长大后报效朝廷,将那些入侵势力统统赶出中原,让他们不敢再来进犯!

为了了解边关的情况,十五岁的王阳明瞒着家人只身一人骑马奔向关外,前往居庸三关进行实地考察。这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来说,是需要很大的胆量和勇气的。

“离家出走”一个多月的王阳明,从边关返回家中后,受到了父亲与祖父的严厉批评。但王阳明只是一笑了之,他甚至还请求父亲王华将他这一个多月的“劳动成果”——他根据实地调查写下的长篇奏折——转呈皇上。

王明阳的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年少的儿子竟然如此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王华不仅没有替王阳明转呈奏折,还狠狠地训斥王阳明一顿。

虽然父亲与祖父都不支持王阳明前往边关冒险考察,但是,他们对于王阳明的胆量与智谋还是深感自豪的,尤其是祖父王天叙,为有这样一个出色的孙子感到高兴。只是无论父亲王华,还是祖父王天叙,此时此刻都深深意识到:若不削弱王阳明身上的那种锋芒,早晚有一天,王阳明会因锋芒毕露而吃大亏的。因此,当王阳明从边关回来后,父亲与祖父便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王阳明并非是听不进他人意见的人,相反他十分在意父亲与祖父的意见。面对批评,王阳明在心里开始检讨、反省自己。经过一番反省之后,王阳明意识到,拥有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固然重要,但不能建立在冲动与鲁莽的基础上。于是,在这件事情之后,王阳明在人生的道路上变得更加谨慎,遇到事情考虑得更加周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