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诗欣赏三题

唐诗欣赏三题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兹分为三题略作评述之。这种音与画的转移在唐代诗人描绘音乐的作品中均有出色的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有名的音乐舞蹈家,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杨玉环创作的,并留下歌咏舞蹈诗《赠张云容舞》流传于世。表演舞蹈时离不开一块花毡,却是千姿百态的动作令人陶醉,对其家乡路断的身世也深表同情。当然这些唐代舞蹈早已失传,只能从咏舞诗中看出来。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不仅国力强盛居全世界之首,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巅峰。它表现在诗歌、音乐、绘画和舞蹈各个方面,已形成多元、华彩的局面,这是一份最为珍贵的精神瑰宝!为此,兹分为三题略作评述之。

美哉,唐诗中的音乐

法国大音乐家舒曼说:“听音乐的奥秘就在于你能否迅疾地将音乐转换成画面,当你一旦看到了这画面,那就懂了。”也就是说,听众能否听懂音乐,关键在于能否将听觉转换为视觉。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就是以钢琴的波浪式琴音表现碧波荡漾,并以大提琴舒展的旋律描绘出天鹅怡然自得的高雅神态;而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则是以三支圆号阴冷的和弦,使我们感觉到大灰狼正向我们走来。这种音与画的转移在唐代诗人描绘音乐的作品中均有出色的表现。

诗中的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感受就是钱钟书所说的“通感”,它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联觉”。这是一种感觉移借,是指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即在声音的刺激下产生视觉形象。正因有了这种联觉,才有唐代五首描写音乐的绝妙功能的名篇: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兼寄房给事》、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在李颀的诗中,诗人在董大的胡笳声中看到了“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的画面。白居易则在琵琶声中看到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情景。而韩愈却能随着颖师的琴声看到了青年男女柔情似水的窃窃私语;而不久的琴声大作,昂扬洪亮又使他看到千万勇士奔赴战场的画面。在不断变化的琴声中,他一会儿看到了浮云如柳絮般在天空游弋,一会儿看到了在百鸟鸣啾中突现一凤凰引吭高歌。(“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至于号称“鬼才”的李贺,他在箜篌声中所见实为奇而又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刚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诗人通过空山白云、湘娥素女、女娲紫皇、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刚玉兔等画面,突出地表现了李凭演奏箜篌的高超技巧。由于上述画面取材于神话传说,它的美是不确定的,这不确定便有了模糊特征,器乐因此才给听众带来无限广阔的联想空间。

但是,音乐欣赏中的模糊不等于糊里糊涂,而是因为它的丰富无法用语言一一来命名。语言,作为交流情感的工具有很大的局限,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言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层出不穷的,万花筒般的现象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可以感受它却很难准确为之命名,复杂的情感世界更是如此。所以黑格尔才说“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通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如何超越语言局限的困境?音乐欣赏中,只有通过对音乐的模糊体验方可意会到言外之意,马克思为此才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所以,我们更加欣赏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所说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情境。由于诗人沉浸在乐曲美妙动人的境界中,他忘记了现实中的一切,直到乐曲演奏完,诗人才大梦方醒,此时才看到湘江对岸青黛的山峰,乐曲的魅力何其大也!

一切艺术都是服务于生活美感的呈现。就表现人们情感的复杂与充分说,音乐是无与伦比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在艺术等级体系中,音乐是艺术王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如列宁非常喜欢听音乐演奏,当有人问及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时,他很幽默地答道:“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略谈唐诗中的舞蹈

大唐盛世在文化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还包括音乐舞蹈和绘画获得的空前繁荣。从现存的唐代咏舞诗中,可以看出唐舞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华彩,达到了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高峰。其所以如此,首先与皇室的大力提倡以致亲身实践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有名的音乐舞蹈家,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杨玉环创作的,并留下歌咏舞蹈诗《赠张云容舞》流传于世。

那时的舞蹈已经用于娱悦而非祭祀了,它是人体美在空间的展示,舞蹈用来作为体验和传达情感的媒介,有优美的节奏,有各种姿势和造型的形式。如杜甫眼中的公孙大娘剑器舞:“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并序》)把公孙大娘动作的矫健,她长裙广袖翻飞飘荡所造成的眼花缭乱的景象活画出来。白居易笔下的胡旋女也表现出超群的舞蹈技艺:“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白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胡旋女》)胡人舞实指今天新疆一带的维吾尔族舞蹈,在琴鼓的配合下,如车如风般地旋转不停,正是“人间物类无可比”的情景。对这种时尚舞蹈的赞美,还有李端的《胡腾儿》,舞者是流落中原的一个少数民族的青年艺人。诗人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表演舞蹈时离不开一块花毡,却是千姿百态的动作令人陶醉,对其家乡路断的身世也深表同情。舞蹈是用动作来抒情的,是一种独特的人体艺术和人生的体验:“我是在活着,我活得多么好!”后来将舞蹈礼仪化,或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都可视为“异化”的产物。

唐诗中描述舞蹈的篇章很不少,所写的舞蹈包括汉族舞《独摇手》《大垂手》《小垂手》,也有西域乐舞《胡旋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舞蹈《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等,并出现了综合型的新舞蹈形式《秦王破阵乐》。当然这些唐代舞蹈早已失传,只能从咏舞诗中看出来。除上述者外,尚有岑参的《田使君美人舞》中的《北铤舞》,聂夷中的《大垂手》,李峤的《咏舞》,李益的《观石将军》等。当代诗人也有专写舞蹈的作品,像洛夫的《舞者》最后一节写道:“升起,再升起/缓缓转过身子/一株水莲猛然张开千指/叩响着/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这种诗句更多地带入诗人主观的体验了。

唐代题画诗浅说

诗和画是两种姐妹艺术,可以相互影响与渗透,唐初最有名的诗人王维的诗作,就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他本人还擅长绘画。好的山水诗亦称为“有色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都对自然景物作了精细的描绘。绘画具有直观的优势,却无法直接传达其中的意蕴,要想传达其含意,只好依靠咏诗来填补之。这种诗画结合的需要便出现了唐代所创造出来的题画诗,并由大诗人杜甫首创。清人沈德潜曾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杜甫有一首题画诗《画鹰》是这样写的——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诗开头二句是点题,说是在画绢上突然飞起一只夹带风霜杀气的苍鹰;中间四句为正面描述鹰的神态:它耸身而起去抓野兔,那机灵的眼睛像猴子一样。这只雄鹰还被系着悬挂在轩楹尚且如此英武,如果让它展翅高飞就更可大显神威了。最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慨:让它在蓝天下去搏击那些平庸的飞鸟吧!显然,诗中使用了隐喻,所说的凡鸟当指那些把持朝政的误国庸人,如杨国忠之流。这首题画诗实际上是作者“读”出来的,借此发掘画中更多的意味,又对观画者起到解读的作用。杜甫另有两首长篇古诗,同样是把演示画与体会结合在一起,别具一种诗的魅力,如《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和《丹青引》。

题画诗从唐代以后成为一种古代诗体,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画家郭熙在其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中说:“画之志思,须百虑不干,神盘意豁。老杜诗所谓:‘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相始肯留真迹’,斯言得之矣。”他把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的诗句,当作了绘画理论的重要依据。此外,杜甫在《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所说的“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寄上述天应泣”,对明清画坛的推动力更为广泛。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题画诗,在唐代诗人中已蔚然成风,李白、白居易、施肩吾、顾况、罗隐、杜荀鹤、李群玉等,他们都写下一些优秀的题画诗。

直到今天的国画创作,这种诗和画仍然无法分开,有画必有题诗,相得益彰。当代诗人王家新还专门撰写了一组《中国画》四首,可为代表。天津市老作家王昌定惠赠我一幅山水国画,并题诗曰:“人间万事苦争纷,何必斤斤计利名。仰是云天俯是地,高山流水最多情。”表面上是题赠的诗句,实则表达了做人的共同宗旨。总之,诗与画共舞铸成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值得大力提倡,又可以丰富现代诗歌的内容,岂不妙哉乎!

载福建《石狮文艺》第49期,发表时与翟大炳教授合作

2008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