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惊心动魄的宦海沉浮

惊心动魄的宦海沉浮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安禄山幸运地成为张守珪手下的一名捉生将,主要职责就是捉俘虏。屈剌与可突干被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唐军军营,欢欣鼓舞的张守珪随即传令犒赏三军,安禄山也和其他将领一样在这个令人沉醉的夜晚喝得烂醉如泥。由于交通通讯不便,奚王无法在短时间内核实史思明的身份。官军以犒劳之名款待奚士兵,毫无戒备的奚士兵喝得面红耳赤。正在这时,官军举起了杀戮的屠刀。倒霉的琐高本以为可以借觐见天子之机抬高身价,如今却沦为阶下囚。

安禄山幸运地成为张守珪手下的一名捉生将,主要职责就是捉俘虏。“北漂”生涯无疑掀开了他人生历程中崭新的一页。对于安禄山这段时期的军事生涯,史书中仅仅留下寥寥数笔,说骁勇善战的安禄山曾经率领五个骑兵生擒数十名契丹骑兵。欣喜不已的张守珪不断增加安禄山手下的士兵数量,而安禄山也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来回报领导的信赖。

纵观史书的相关记载,仿佛安禄山早期军事生涯中并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战绩,只是参加过几场战斗,抓过几个俘虏,后来依靠溜须拍马和大肆行贿而步步升迁。难道安禄山的军事生涯中真就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儿吗?

肯定有!只不过是史官故意将他的英雄事迹抹去了,因为历史话语权永远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

历史可以被掩盖,却难以被抹杀。安禄山之所以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便脱颖而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成长为帝国高级将领,肯定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张守珪在任期间取得的一系列军事大捷中一定少不了安禄山的身影,只是史书中没有记载而已!

张守珪到任时正值东北边疆局势最为紧张的时候。骁勇善战而又富有谋略的可突干是契丹族中呼风唤雨的人物,甚至可以左右部落首领的废立,他就像一个可怕的幽灵一样始终困扰着大唐帝国。

张守珪的前任们对于可突干的军事挑衅行为一直束手无策,甚至还曾被他打得落花流水。胆大妄为的可突干终于遇到了他的终结者张守珪!

久经沙场的张守珪的到来并没有使得可突干有所收敛,因为此时的他还不会想到他的末日正在一步步到来。张守珪“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在这一次次的大捷中,安禄山纵情地施展着自己的军事才华,为自己日后的升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幽州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李隆基并不满足于只是自己高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他随即命人前往太庙昭告祖先,想让沉睡地下的祖先们也好好高兴高兴。估计李隆基从这时起便开始听到关于安禄山英勇战斗的先进事迹,对这个远在边陲的胡人有了一些朦胧的认识。

面对严峻的局势,穷途末路的可突干急忙与自己拥立的契丹傀儡首领屈剌商量对策。一个险恶的阴谋逐渐成形!

可突干突然投降了,可老练的张守珪却始终对此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派出一个英勇而又机智的得力将领前往契丹军营查看究竟。可惜这个人并不是安禄山,而是一个名叫王悔的中级军官。

可突干命令手下人将营帐悄悄地向西北方向转移,因为那里是突厥人的势力范围。契丹人翘首以待突厥援军的到来。只要突厥人一到,可突干便会杀死朝廷的使者王悔,然后重新举起反叛的大旗。

不过这一切都没有逃过王悔警觉的眼睛,他知道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决不甘心在沉默中等死,可是势单力孤的他又能干些什么呢?

策反!这或许是他唯一的生路,当然这也会使得他的死期提前到来,不过在生与死的边缘,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冒险一试!

契丹大将李过折与可突干因权力纷争而矛盾重重,这给王悔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可乘之机!

“杀掉屈剌和可突干,你就是大唐功臣!你就是契丹之主!你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李过折犹豫了很长时间,终于坚定地点了点头,因为他再也不想受制于人了!

在茫茫的夜色中,李过折率兵斩杀了屈剌、可突干及其党羽,率领契丹余下的部众投降唐朝

此时唐朝大军正驻扎在紫蒙川严阵以待。张守珪在军营中来回踱着步,焦急地等待着从契丹军营中传回的消息,他知道此时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给整个局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屈剌与可突干被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唐军军营,欢欣鼓舞的张守珪随即传令犒赏三军,安禄山也和其他将领一样在这个令人沉醉的夜晚喝得烂醉如泥。

叱咤风云数十年的可突干的死无疑标志着契丹一个时代的终结。李过折如愿以偿地成为契丹的新首领,而且还被李隆基封为北平王。

曾经烽烟四起的唐帝国东北边疆一下子变得安定而又祥和。边疆安宁了,岂不是立功的机会少了,岂不是升迁的机会少了?

正当安禄山为此而愁眉不展的时候,局势再度风云突变。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突干的政治影响绝对不会随着他的死而被涤荡殆尽。正当李过折沉浸在权力的喜悦中时,可突干的余党们向这位部族的新领袖悄悄地举起了冷森森的屠刀。曾经的政变受益者刹那间变成了政变牺牲品,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宿命吧!

契丹人又成了唐帝国的敌人,安禄山又有仗可打了,不过元气大伤的契丹却已风光不再了!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安禄山也在战斗中结识了一批生死兄弟,其中关系最好的就是史窣干。这个名字太土了!史窣干发迹后,帝国皇帝赐给他一个响当当的新名字“史思明”。李隆基本意是让他崇尚光明,可他却不断地走向黑暗。

史思明与安禄山的人生经历中有着太多的相同点:两人是营州老乡,而且生日仅仅相差一天,同样拥有突厥血统,同样通晓六种少数民族语言,同样曾担任过互市牙郎,后来一同在张守珪麾下担任捉生将。

不同的史书对史思明家乡的记载并不一致,有的说是宁夷州,有的说是营州,其实这两个地名是一个地方。宁夷州并不是唐帝国的建制州,而是羁縻州!举个例子,朝阳市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为了加强管理,中央政府决定在这个部落设置一个市,部落首领担任市长,可这个市并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得寄居在人家的地盘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没有内迁的部落中设置的一些羁縻州是拥有自己的地盘的,但也不会像内地普通建制州那样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行政架构,与其说是行政区划,不如说是势力范围。

虽然两人有着太多的相同点,可是两人也有着诸多不同。

比史思明的长相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他的感情经历,还有仕途生涯。出身低微而又生活贫苦的史思明常常受到邻里乡亲的鄙视,可他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得到了当地一个富家女辛氏的青睐。眼光独特的辛氏谁也看不上,直到意外邂逅史思明。

辛氏对家人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非史思明不嫁!”

“你是不是疯了?怎么偏偏看上这么个人?整天游手好闲!他自己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呢,能给你幸福吗?”

辛氏却执拗地说:“只要是我认准的人,我会义无反顾。”

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降一物。两人冲破种种世俗的羁绊和家庭的阻力终于走到了一起。相爱简单相处太难,当激情散去,爱情褪色,他们能够经受生活的挑战吗?

能!两人不仅一直携手走下去,而且还生了好几个儿子!

虽然老婆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可是史思明的事业却没有什么起色。他曾在将军乌知义手下当过兵,在互市中担任过牙郎,可那点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使家人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

利欲熏心的史思明最终没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贪污挪用公款,而且根本没有能力偿还。

怎么办?跑吧!

走投无路的史思明决定逃往奚领地,可中途却被正在巡逻的奚骑兵逮捕,要以间谍罪处决他!

“我是大唐天子的使者!你们休得无礼!赶快把我带到你们大王面前!这可是大功一件!”

巡逻兵顿时被他那股气势震住了!巡逻兵乖乖地将他领到奚王面前。

不卑不亢的史思明不仅不参拜奚王,还振振有词地说:“天子使臣拜见小国国君不参拜。这是礼制!”

恼怒不已的奚王看着无耻的史思明颇有几分唐帝国使臣的模样,关键是狡猾的史思明有着成为骗子的特质。

由于交通通讯不便,奚王无法在短时间内核实史思明的身份。虽然奚与唐一直武装摩擦不断,可是他们对于繁盛的唐帝国仍怀有几分敬畏之心。

奚王将他安顿在馆驿之中,而且安排专人悉心照料。骗吃骗喝的史思明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奚人领地度过了一段惬意的生活!

史思明并没有被短暂的舒适蒙蔽,因为他知道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所以一个阴险的计划在他的心中酝酿。

史思明主动提出回朝复命。奚王决定派遣一百名卫兵护送他入朝,以此向唐帝国主动示好。

史思明却摇摇头:“这些人都没有资格面见天子,除非琐高与我同行!”

“好!没问题!我就派琐高护送贵使回京!”

在琐高率领的三百勇士的护送下,风光无限的史思明踏上了回营州的路。他早已事先通知官军做好战斗准备,诬陷奚人以入朝为名准备劫掠营州,他想用奚人的鲜血洗刷掉自己身上的历史污点。

官军以犒劳之名款待奚士兵,毫无戒备的奚士兵喝得面红耳赤。正在这时,官军举起了杀戮的屠刀。倒霉的琐高本以为可以借觐见天子之机抬高身价,如今却沦为阶下囚。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不费吹灰之力便擒获敌军大将琐高,自然对立下奇功的史思明刮目相看,让其留在自己营中与安禄山一起担任捉生将。

史思明从此成为安禄山最要好的哥们儿、最得力的助手和最重要的支持者,可是让安禄山始料未及的是,这位老战友日后居然打着为他报仇的幌子将他的子孙屠杀殆尽。

由于张守珪嫌弃安禄山有些肥胖,安禄山开始酝酿自己的减肥计划,从减少食物摄取量开始。安禄山的种种努力无疑使张守珪对他更加宠爱,最终将他收为养子,两人的特殊关系无疑为他的升迁打开了方便之门。

开元二十四年,战功卓著的安禄山升任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从三品),一跃成为唐军高级将领。

安禄山用实际行动证明,那番豪言壮语绝不是空话,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抗击少数民族入侵的事业中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安禄山的生命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如果安禄山的人生轨迹就这样延续下去,他将会成为保尔·柯察金式的英雄人物,可人是多变的,欲望会彻底改变一个人,而历史会重新塑造一个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当春风得意的安禄山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一次突如其来的失利又将他推到了生与死的边缘。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安禄山不顾主帅张守珪的军令贸然进军,最终惨败而回。按照唐朝律法,安禄山应该被判处死刑。三年前,两人素昧平生,张守珪没有杀他;三年后,两人情同父子,张守珪更不会杀他。一时间不知所措的张守珪陷入痛苦的挣扎之中。

张守珪最终将安禄山押往东都洛阳,将这个难题抛给了巡幸东都洛阳的唐帝国皇帝李隆基。遇到政事犹豫不决时,李隆基习惯于征求宰相们的意见,此时主政的宰相是张九龄。早在三年前,安禄山奉张守珪之命进京奏事时,张九龄便与安禄山有过一面之缘。张九龄当时对另一位宰相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不知张九龄这么说依据是什么,但他的这种担忧却在二十年后不幸地变为现实。

如今一个可以将隐忧消灭于萌芽的宝贵时机摆在了张九龄的面前,所以他自然不肯轻易放弃,旗帜鲜明地主张处以极刑!

为了说服李隆基采纳自己的意见,善于引经据典的张九龄特意引用了“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发生在春秋时期。

“穰苴诛庄贾”是“迟到引发的血案”。燕国与晋国联手进犯齐国。齐景公任用出身低微的穰苴出征。由于穰苴威望不高,齐景公特意派庄贾担任监军。两人相约在军营门口相见,可庄贾却迟到了。穰苴当即斩杀违反军令的庄贾。

“孙武斩宫嫔”是“嬉笑引发的血案”。吴王阖闾命孙武按照其独创的兵法训练宫女,而且还让自己最为宠信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自由散漫的宫女对于孙武的号令置若罔闻,尤其是两个妃子看着挥动令旗的孙武捧腹大笑。孙武当即将两人斩杀,从此令行禁止,军容严整。

虽然庄贾和妃子都得到国君的宠爱,但都因为触犯军纪难逃一死。

张九龄苦口婆心的话并没有说服李隆基,因为骁勇善战的安禄山令李隆基突然动了恻隐之心。虽然李隆基对待自己的弟弟和儿子有时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酷与无情,可是他对臣子一向比较宽厚仁慈。

李隆基不忍斩杀安禄山,决定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在军中效力。对此,张九龄自然难以接受,因为他想要通过斩杀贪功冒进的安禄山来警示那些因贪恋战功而擅开战事的边将们。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平,而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将领们要为帝国的前途命运而战,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战!

张九龄刚直不阿的性格决定了他最终悲剧性的命运,因为此时的李隆基已经不是即位之初那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了。即使在政治最为开明的开元初期,李隆基也绝非史书中描写得那样从谏如流。我们从开元名相姚崇与宋璟的人生际遇中便可窥测一二。

人们提到开元盛世总会想起姚崇与宋璟这两位名宰相,可是两人的宰相任期都只有三年零两个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源乾曜,他有两次担任宰相的经历,第一次只干了三个月,但他却从中悟出了政治的真谛,所以他的第二个任期长达九年零六个月。

源乾曜的诀窍就是与世无争,得过且过。他的做法自然让正直的臣子所不齿,可是现实总是充斥着诸多无奈。

望着固执己见的张九龄,李隆基的心中颇为不悦,突然莫名其妙地说:“爱卿难道像王夷甫识石勒那样仅凭一面之缘便臆断安禄山日后肯定难以控制吗?”

“王夷甫识石勒”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经典故事。

西晋时期,十四岁的石勒在洛阳城上东门贩卖货物。他的吆喝声传入了途经此处的王夷甫(即王衍)的耳中。王夷甫对左右说:“刚才那个胡人有奇志,恐怕日后将成为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

崇尚玄学的王夷甫堪称清流领袖,但他也不过说说而已,后世对于他“清谈误国”的批评不绝于耳。张九龄自然不甘心仅仅说说而已,可是李隆基的固执却让他无可奈何!

李隆基的这句“王夷甫识石勒”像一句可怕的谶语给繁盛的大唐帝国蒙上了一层阴影。石勒后来正如王夷甫所言将西晋帝国拖入痛苦的深渊,而安禄山日后将成为另一个石勒。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经常回忆起这个历史片段,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叹息与无奈。

安禄山幸运地第二次死里逃生,他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在军中效力。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经过一番宦海沉浮,他又无奈地回到了原点,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继续用军功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虽然李隆基的庇护使得安禄山逃过一劫,但他却无奈地站到了当朝宰相张九龄的对立面,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却改变了安禄山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