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遗存故纸婚约

遗存故纸婚约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女娶男嫁,男到女家,更名入籍,主妇当家。时下,五阳路通途,对“女娶男嫁,婚配成家”之事,问及的人特别多。而我挖掘到的故纸婚约抱子史料,可为其婚配因果佐证,让人私语和喧哗。其中有互赠婚礼钱物,为老送终等要求。

女娶男嫁,男到女家,更名入籍,主妇当家。其婚俗奇异独特,覆盖范围成片广泛,习俗情怀已成为史诗。经初步调研,女娶男嫁的婚配、成家、敬孝、传承的习俗,成为裕河人已唱响几百年的主旋律,连接至康县阳坝、武都区五马、洛塘、枫相等乡镇的近百十个村社,兴家立业的文化影响约达6万人,给社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解之谜。

过去奔走裕河较多,是因为在下山区一带开展中药材、食用菌的科研活动,市委又委派我做党内双联、“5·12”大地震救灾重建、联村联户等工作。因为深入农村常接地气,受邀参于过部分民间婚礼活动。尤其有一副新婚夫妇门上的对联,左联“凤求凰百年好合”,右联“男嫁女万代传承”,横批“幸福安好”,让我考究了裕河人的婚俗形成,有了一些闲时走访后的朴素认知。

裕河人的“女娶男嫁”婚俗异彩纷呈,但要详解其历史,能说个一二三,却说不出个四五六。时下,五阳路通途,对“女娶男嫁,婚配成家”之事,问及的人特别多。势所必然,揭示它的来龙去脉,弄清一亩三分大的自留地,必须要有史料作证,才对社会和外界来宾有更确切的说服力。

几年来,我利用工作间歇,遁入民间旧居,查找尘封在乡土壁阁的史料,收集任由虫咬鼠啮、烟熏水渍的婚配契约文书。而我挖掘到的故纸婚约抱子史料,可为其婚配因果佐证,让人私语和喧哗。可见,裕河方圆几十里的男女婚配关系,虽然不是千古绝唱,却同康县阳坝一样,都属于中国婚俗文化的进步范例。

婚约一

婚约二

婚约三

婚约一,光绪八年抱子文约:

这是我收集到的光绪八年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1882年。一张文约定乾坤,一家两子挑一家两女,实属少见报道。文约上书有“立出抱子文约”,内容是“请媒证”,同时有“立门顶户”,女方向男方“出备猪酒一副”,男方家人给“二人每一人代陪嫁钱一拾捌千文”。参与立文约之人,有媒人和宗亲,其“抱子”的字意,交织纠结了全契约,意思相近于现在的结婚证婚,将两男及两女的关系从此定格。

婚约二,光绪十五年抱子文约:

这是我收集到的光绪十五年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1889年。上书有“立出抱子文约”,内容有“请媒证”以外,直接写有“将女招赘,膝下为儿”、“改名换姓”、“更名如籍”等条款。其中有互赠婚礼钱物,为老送终等要求。参与写约抱子活动的人员,有户内、有中人、执笔人,落款基本与以上文约大同小异。

婚约三,宣统二年抱子文约:

这是一张我收集到的宣统二年的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一1910年。其文约开头是“立出抱子文约人”,内容有“请媒证”、“脚下为子,当日对象言明”、“来是一人,去是一双”。这里说明,抱子后,女方如愿意去男方家,宁丢弃自己家也莫离异,而须跟随男方前往。尤为“阶名换姓”立意深刻,要求严谨。落尾是“永远发达为照”。本文约与上两份文约相比,内容虽大同小异,但对抱子人要求苛刻,且对婚配更为宽舒自由。

婚约四,民国十三年抱子文约:

这是一张我收集到的民国十三年的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1924年。其文约之前,开头是“书立抱子文约人”,内容有“请媒证”、“孙女招对更名”外,还有“顶门立户、承宗接祖”、“永远存照为据”之言,为老送终,立意深刻,要求严谨。本文约与上三份文约相比,内容虽大同小异,但参与立契约抱子活动的人员,结构组织更为宽泛。

婚约五,民国三十三年抱子文约:

这是一张民国三十三年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1943年。虽然纸张发黄,但还没有完全破损。上有“书立抱子文约”,内容有“请媒证”、“将女招赘,掉名换姓,更名入籍”和“顶户立门”等条款。本文约与上四份相比,内容不比上四份简单,但是参与抱子活动的人员与前大变,有了村上的保长、甲长等基层组织领导介入,合约更具有法制性和行政性。

婚约四

婚约五

民间有货,从以上五张陈旧的抱子文约中探寻,裕河人男到女家的婚俗文化已久,按史料可推到清朝时期,即1882年。我虽有意搜寻清朝以前的纸约笔墨,却未能找到更早的文字依据。从我手头已找到的民间婚媒凭约分析,这五张抱子文约案例,都极有婚俗遗留文字价值,白纸黑字的依据胜过民间的口头传说。清朝到民国期间的婚配纸约,可用来解读裕河的婚俗文化,更为可贵的是还能给今人提供出五缸陈年老酒,呈现出五幅厚重的婚俗文化画卷,其积淀的风情可让现代家庭思旧弥新。

从文中的影印文字分析,婚文虽出自偏僻山村,全是毛笔麻纸浓墨,虽有错别字语,但是文件的约定格式工整,内涵丰富,文意简明。我思谋着,有这五张旧婚约提供给世人,可对想研究裕河婚俗文化之人,亮出了香火绵延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定性、传承性篇章,让阅读切磋互鉴者,能从中汲取到婚俗文化精髓,探讨到更感性的认知和理解。

在我国古代社会,从西周时期的“六礼”到民国时期的《民法》,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的《婚姻法》,婚约均被纳入法律的范围。因此,婚约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民事习惯。我选出的五份婚约,虽案例历史时间不同,但现实中的抱子婚姻已走向生儿育女、尊老爱幼和夫妻双方的相互忠诚。所以,对照陈年残纸笔墨,回顾裕河人多年来的入赘婚姻发展历史,有其永恒的文化价值,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家庭和社会,仍不无借鉴意义。

裕河人男到女家的婚俗形象直观,多年形成的婚姻文化独特,已引导了当地家庭的婚配人生。裕河人的传统婚俗文化传承,通过多年的发展变革,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派生光大,早已涉及家庭文化本身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反映了深层心理。如要批判地看问题,值得说明是在抱子人眼里,婚配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一种社会性缔约,婚姻的目的只停留在养老、传宗接代和祭祀祖先,约定中唯独与婚配当事人关联不紧。所以,对于婚姻的观念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重社会性大于重夫妇的个体性。不过,今天的裕河人,对婚姻的理解,追求的是夫妻个体幸福,更加孝敬老人,重内容大于重形式的传宗接代。

裕河人把抱子婚配的这一天叫“吃酒席”,也有人叫“过礼”或“过门”。我参加过坐席喝酒之礼仪,感到活动不比“男娶女嫁”隆重。男方送亲之人应邀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带礼品来坐吃抱儿酒席,以表示赞同庆贺。一般待客十多桌,多者竟达二十多桌。在1984年,于一次婚礼间,我见到凡老者,不论男女缠头、束腰、绑腿,便问其生活习惯和抱子婚配根源。有位86岁的文化人告诉我,这与太平天国有关,是太平军士兵当年便于作战的穿着遗风。“文革”前,还有供奉“洪”姓画像的传统,只可惜后来全被销毁。至于抱子婚配问题,根据当地流传,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扶王陈得才等人远征西北以牵制清军,在陕、甘途中多次驻扎过陇南。部队后因战斗惨烈败北,其中一支人马逃至大山深处,以“嫁入”当地女方家的方式消失,谁也不承认是太平军人,而改姓换名得以隐藏生存。

因太平军将士被抱子成婚后,孝顺老人,家庭和睦,子女精明,后来十里八乡效仿。无论传说是真是假,紧邻的裕河乡边,恰好有一个太平乡,而早前隶属武都管辖。有人说,这里林密常有野兽出没,而当地特产多在山间,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老人常为女子着想,从外地招赘男子顶立门户,以适应林间劳作的生产生活需要。那么,男子从家中嫁出,就是不保护自己家园?看来这种说法不成立,只能说女儿留存家中听话,招个男儿更孝顺父母。

经我观察,男到女家后,家庭内的男性全是自外姓来;女性同在一个家里,四代、五代同堂,相处和谐侍奉终身。男儿嫁进这个女方家里,家婆疼爱抱儿如同疼爱自己的儿子。女人如同一家之树根相连,父母对女儿是至亲骨肉,大多十分融洽,所以女儿言语行为十分自由,不受拘束,构建成幸福美满家庭。

前面我讲到的那一副对联,便把男嫁女娶给总结了。当然,横联“幸福安好”四字,意境更加非凡。“安”字就与女性有关。作为“安”字,“家”里有一个“女”人,就把男人的魂儿招来安住了。要说“好”字,“女”与“子”合并为“好”;“女”在前“子”在后,一个是幸福的女人,一个是可爱的孩子,女人抱着孩子,孩子张开双手,母子欢笑,谁见了都会说:“好!”母与子的笑声,从千年的远古穿透到今天,只要谁读懂这好字,就会感到女人与孩子的重要。哪个男人如舍去女人,谁就失去构成家庭的和谐之美,日子肯定不会过得快乐。

我在乡间发现,某家女儿长大到找对象的年龄,亲戚家有点活动能力的年长者,在女方父母的授意下,即物色她们生活圈子里的年轻小伙子。如有中意的,女方家一般会暗示某位熟悉男方家的年长者,向男方的亲朋长者轻描淡写地提亲,男方家如有意答应女方家提亲,这双方的亲朋长者就是后来这对婚姻的媒人。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交往频繁,男女婚姻自由恋爱,水到渠成时女方家指定一位媒人,带上礼物亲自上男方家订婚,表示两家愿结秦晋之好,并商定迎亲细节。此时男方家指定一位媒人作陪,以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和对这桩婚事的重视。

裕河人的家庭之权,女人操得一大半。因为男从女居,主持家政者多为女人,男人多持外务。由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特殊的环境条件,真正有智慧的女人招男进家后,男子无论是社会地位或家庭地位都得到应有尊重,有大小事情还是男人拿主意。有的“二门俱开,两来两去”,婚后如生育两个子女,男女双方按姓氏各有一个,各顶起一家门户。另外,男到女家的婚姻,家庭结构不存在婆媳、姑嫂、妯娌关系,反而促进了夫妻的和气、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促使人们从“男儿是宝”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念转变。自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裕河的多数家庭不是因为一定要生个男孩而超生。其次,家中“娶”过女婿的老人认为,其积极的意义在于女儿细心周到,留下能更好地照料老人。而招个好女婿,一好变两好,便使这一婚姻形式得到乡土传承延续。

“嫁儿子”婚俗裕河独具一格,韵味颇有感召力,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倒插门”不同,男的不向女方家要彩礼,成为婚俗中一道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每家户口簿上的户主都是女人,执行着“留女不留男”的传统。现虽然身份证不能改变,男孩嫁出去,不便改换女家给的新姓,但已成为女方族内成员,自然孩子也大多随同妻姓,由女子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之链。当然,儿子“嫁”出去后,并非不再管原父母,多采取“两处管业”模式,同样要承担双方老人、家业的照管之责。对此,当地男人也活得十分坦然,从不会女尊男卑,因而觉得难为情,婚后夫妻二人均享有原家庭的财产权。不过,出嫁了的男子,每年大年三十要在女方家,大年初一后才可以领上女人回娘家看望生身父母。留女不留男的家庭模式,经过爱情婚姻的磨合滚爬,经生活实践与风雨传承洗刷,往往能咀嚼出合理的内涵,变成促进家中生产力提高的法宝。

在这闭塞的秦巴山区深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习俗?我一直没有找到文献记载,更没有人能说清“男嫁女娶”的习俗究竟始于何时,但在武都裕河和康县阳坝、太平一带,这种婚俗已祖祖辈辈流传多年。即使在交通畅通、信息不再闭塞的今天,当地人了解到外面普遍实行“男娶女嫁”的婚姻模式,但并不影响这一传统婚俗的完好承接。现在“男嫁女娶”的说法,只是冠于早前“抱子为儿”的新名词。其翻版习俗意义深远,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有地位,更有利于减少家庭暴力发生,其生命力间接体现了男女平等能帮助消除性别比例失衡,打破现实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传统。

我现在给人们展现的抱子文约,可能是裕河乡间文献中男到女家的最早婚约。这缔结婚约的真实事先约定,亦称作订婚或定婚,一旦记录成文字,即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法律效力。民间所存婚配契约文书,一般都产生在历史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偏僻的裕河几乎与外界隔离,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所留存的文约相对罕见。经研读分析,发现订立时间奇怪,都在太平天国来陇南的1864后。史料为鉴,武都以裕河为轴的女娶男嫁婚俗,多来自太平天国的男儿消失于旷野山林以后。我手头挑选出的这五份抱子文约,对于研究陇南市武都、康县的社会婚配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足可以提供真实反映和说明“男嫁女娶”问题的依据。

君可知,其他区域为什么不产生“男到女家”的维系婚姻,而只有武都区和康县东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甘陕川交界地带,这种婚姻形式成为主流。经调研还有另一发现,武都的裕河、枫相和康县的阳坝一带,由于传承了“女娶男嫁”的婚配形式,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的概率,大大提高了人口质量。所以,“女娶男嫁”的“男到女家”婚配方式,值得传承和推广,让当地民众更好地拥抱“男嫁女娶”的幸福生活。

二〇一四年春节年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