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工互助的农作传统长期遗存

通工互助的农作传统长期遗存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通工互助的农作传统长期遗存考察明清时期秦巴山区的生产关系,有一种耕作传统特别引人注目,即农作过程中的通工互助。丰阳,今为商州之山阳县,其蛮川关与洵东接壤,风俗大抵相同。只有生产条件较差、且需要在必要时集中较多劳动力助工的农家,才会如此,这种堪称美俗的助恤之风才会得到传承。歌者二人,一鼓一钲,植立众前。生产领域之外,互助之风在生活领域亦有较多体现。
通工互助的农作传统长期遗存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四)通工互助的农作传统长期遗存

考察明清时期秦巴山区的生产关系,有一种耕作传统特别引人注目,即农作过程中的通工互助。明清时期有关这种传统的基本记述源于宋人王禹翶《田词》,该词记载的正是陕南、鄂西北一带山区的毁林垦殖、刀耕火种状况,其词有序称:“上雒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稷、烹鸡豚,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img87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矣。援桴者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词中亦有“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杀尽鸡豚唤img88畬,由来递互作生涯”、“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等内容。(49)

明清时期,这种互助传统在一些地方延续下来,反映到地方志中,各有记载。如鄂西北山区,万历《郧阳府志》卷14《风俗》引郡旧志云:“男妇插秧,击鼓而歌。”又分别引竹山县旧志和竹溪县旧志云:“栽种则击鼓讴歌”,“烧而田,栽种击鼓讴歌”。在陕南山区,乾隆《洵阳县志》有比较具体的说明,可证此俗确实在民间延续。该志云:

小畜所言,上洛郡属丰阳之俗耳。丰阳,今为商州之山阳县,其蛮川关与洵东接壤,风俗大抵相同。今乡俗,薅草时一人鸣鼓督工,或以钲配之,歌唱忘疲,又通力合作,谓之换工,正其遗也。(50)

以击鼓来督工,用歌唱来提精神,以通力合作实现互助,正与王禹翶所记宋俗一脉相承。

其他州县的记载如汉中府褒城县,“农时集工治田,欢饮竟日,腰鼓相闻”(51)。又如川东北巴州,“春日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A于垄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和,瀍瀍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有古秧歌之遗,夏芸亦如之”(52)。相邻的重庆府属黔江县亦有类似记载,“四月,是月插秧,比长五六寸,相约薅草,鸣钲鼓,更唱迭和以趣工,曰打锣鼓”(53)。其他记载还有嘉庆《山阳县志》等。(54)

川东北大宁县的记载又略有不同:“乡农有贫不能东作者,比邻约期助工,尽一日力,不受值,农家祗备酒饭相款。以二人鸣金鼓,唱山歌娱之,工作益奋,曰打薅草锣鼓。颇有助恤之风,洵美俗也。”(55)也恰恰是这略有不同的说法,却道出了此传统延续的实质所在:试想在贫富分化剧烈的明清时代,大土地所有者能够和一般的自耕小农甚或佃农一起“击鼓讴歌”、“约期助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有生产条件较差、且需要在必要时集中较多劳动力助工的农家,才会如此,这种堪称美俗的助恤之风才会得到传承。宁陕厅的说法虽然不尽一致,却也反映了社会实情,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正确理解。道光《宁陕厅志》云:“农事约分二等,富家则雇工耕作,主人惟督事而已。贫不能雇工者,则于邻近十数家,每家抽壮丁一名,约为工班,领班者名曰包头。闲时则筑堤采薪,忙时则缘家耕耨。”(56)尽管其他地方没有这样明说,我们却不难判断大宁县和宁陕厅的记载反映的是一般情况。

商州属镇安县、兴安府属紫阳县、夔州府属云阳县等地,此类习俗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民国《镇安县志》载:“农用忙时,班工不敷用,召集里党人相助,或数十,或数百,如期而至,饷以酒肉,群至陇亩,援桴者二人,唱俚歌以助其兴,不给工值,名曰挞锣鼓。”(57)光绪《紫阳县志》、民国《紫阳县志》都摘录有王禹翶《田词》的有关内容,并且分别加了按语。按云:“所言上洛丰阳之俗耳,今为山阳县,其蛮川关即洵东接壤,风俗今犹相似,而紫邑亦然。”“此俗今犹沿袭,名曰打锣鼓。”(58)不难看出,民国《镇安县志》和《紫阳县志》所述,绝非简单地承袭旧志文字,应有当时的事实依据。民国《云阳县志》所载更为具体,摘录如下:

农者相约,计日先后,相助插秧,邻村合作,夕阳蛙鼓,陇畔经行,人语灯光,隐约滕陌,盖拔秧多以夜也。二磴里、漕院庄诸里则以昼日具鸡豚以饫邻曲,乃至鸣炮喧阗,用相夸竞,谓之开秧门云……饷午极丰,人颁瞏鸡子二,新蒭大脔,团坐田畔享之,主人不惜费也。

……

耘姞之役,亦比邻相助。勤者三耘,次二之。多唱田歌以趣,省便且俾悦而忘倦也。歌者二人,一鼓一钲,植立众前。初操曼声为迎神之曲,间以短歌促节,涉及猥狎,以资欢笑。日晡则为送神谢主之词,男妇杂沓。闻某氏薅草,有歌鼓则群趋之,荷棐成队,常数十人。隔溪越岭,不远而至。淹旬之务,终日而毕。一以集众,一以促功,故相沿不废矣(原注:田歌惟薅苞谷草最多,薅秧则间有之)。(59)

生产领域之外,互助之风在生活领域亦有较多体现。“五方杂处,俗各不同。然遇道路饥寒之人及乡邻丧葬无力之家,多有量力周助者”(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