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柴桥的遐想

柴桥的遐想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卖柴桥沟通了南北两岸的交通,使这里成为交易的市场,吸引了周边的人们。尽管如此,这座“新的柴桥”——薪桥终于以崭新的雄姿出现在柴桥镇人民的眼前。总之,“薪桥”已可承受目前交通工具的压力,进入现代桥梁的行列。它有暗红色的花岗岩桥墩、青灰色的桥梁、磨石了的桥栏,横跨在离柴桥约一百米的芦江河上,与澄清缓流的河水相映成趣。薪桥边的集市贸易更是热闹非凡。

因为家乡有条名字叫柴桥的桥,故此我所居住的小镇也被叫作柴桥镇,自然柴桥也就成为家乡的象征。其实,它只是一座不起眼的水泥桥,桥两边是相对而立、参差不齐的街面房子,有楼房,有平房。但就在这一片房子里,挤着百货、副食、五金、医药、饮食等民生所需的店铺,向南北方向发展,形成了柴桥街。

至于柴桥为什么叫“柴桥”,我没有很好地考证过。只是从老人的嘴里知道,当初的柴桥绝不是现在这个模样。父亲告诉我,柴桥是一座高高的石桥,桥上石板大小不一,仔细一数,两边的步阶数也不一样,据说这是因为造桥的石板是靠人们你一块他一块捐献集拢来的。而我所看到的水泥桥比我的年龄大不了多少,约是40年前所改建的。

我还听过一个更古老的传说,柴桥最初是一座木桥,但那时它的名字叫“卖柴桥”,当时桥下流淌的还是芦江水,芦江边长着一片密密麻麻的芦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把芦苇打下来,挑到桥畔作烧柴卖,樵夫们又捐集卖柴得来的钱修建了一座木桥,并把它叫作“卖柴桥”。卖柴桥沟通了南北两岸的交通,使这里成为交易的市场,吸引了周边的人们。但因为卖柴桥叫起来拗口,日子一久就简化成了柴桥。

但是也有人说,这座桥是因为一个姓柴的人捐款建造的,所以,才叫柴桥。也有人说它曾叫“进士桥”,而我认为还是“卖柴桥”的说法更贴切一些。因为柴桥是一个四乡村民到这里买卖东西的集市,“一、六大市,三、八小市”这一传统的集市日一直沿袭至今。每逢集市日,柴桥街上摊贩拥挤,人群接踵。由于柴桥傍山依河,集市上可谓山货、海鲜、田蔬、水产一应俱全。人们挑着一批批土特产,有“大榭萝卜干”“昆亭黄泥螺”“后所杨梅”“金塘李子”“三山西瓜”“河头柑橘”等,从柴桥、舟山和郭巨等地区的各个地方走来,又从镇上换回柴、米、油、盐、酱、醋、茶和针头线脑等一应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后向四面八方散去。随后,专门经营水产品的“十三行”、经营棉布的“大和丰”、经营大饼的“马生泰”、经营中药材的“养正”等大小不一的店铺和专营粮食的“协生弄”、专卖草鞋的“蒲鞋弄”等街巷应运而生,与沿街排列的各种农副产品摊子合成一个乡镇集市。日出而集,日落而散,柴桥逐渐发展成为穿山半岛上的一个商业中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芦江变成了芦江河,柴桥从木桥变成了石桥,又从石桥变成了水泥桥。就在它变成水泥桥后不久,柴桥与柴桥镇人民一起迎来了解放,又与柴桥人民一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六年的历程。这条桥上走过足穿草鞋肩负重担的人们;走过足穿解放鞋拉着手拉车的人们;开过车轮滚滚的汽车,车上的人们笑逐颜开。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柴桥也发生着变化。首先它被搬去了高高的桥顶,接着又被加宽了桥面。但是,它从旧时代走来,怎能满足新时代建设的需要?柴桥人民啊,多么想有一座新的柴桥!

梦想实现在1983年的初春。那时,市政建设的同志叫我为新桥书写桥名,我就即兴在新桥的“新”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将新字变成了“薪”字。“薪”者,引申为柴也,“薪”与“新”同音,那么“薪桥”即“新的柴桥”了。桥名勒石以后,人们都为新桥有了好桥名而高兴,在赞叹之余常常打听是谁起了这么好的名字,得到的回答是“镇政府开会讨论决定的”“市政建设同志提议的”……究竟是谁起了这个好桥名一直无人知晓。尽管如此,这座“新的柴桥”——薪桥终于以崭新的雄姿出现在柴桥镇人民的眼前。它全长25米,桥洞跨度8米,桥面宽14米,可并排开汽车,其最大承重可达60吨。总之,“薪桥”已可承受目前交通工具的压力,进入现代桥梁的行列。它有暗红色的花岗岩桥墩、青灰色的桥梁、磨石了的桥栏,横跨在离柴桥约一百米的芦江河上,与澄清缓流的河水相映成趣。人们在薪桥与柴桥的两桥辉映中,可以看到一个古老的柴桥镇正向着一个新的柴桥镇迈进。

薪桥两端一条宽畅的新街道也和老街一样向南北方向发展,人们习惯称它为新街,建成不久就迅速成为柴桥新的商业中心。你看,桥北用“丰”字图案装饰的楼房是粮管所,桥南的楼群中,浅绿色的是信用社,深绿色的是邮电局,粉红色的是农业银行,灰白色的是财税所,与财税所相对而立的清灰色楼房是供销社的办公楼。供销社是柴桥镇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有9个专业商店、3个分社,肩负着柴桥镇10万人民生活和生产资料供应的大部分任务,1984年商品购销总额达2520.6万元。

柴桥古韵

薪桥边的集市贸易更是热闹非凡。清晨,当你呼吸着芦江河的新鲜空气,提着菜篮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街旁的货物令人目不暇接。桥北右手边排着一列海产品:银色的带鱼、金色的黄鱼、黑色的目鱼、紫红带绿的白蟹、绿里带粉红的水虾……再过去是淡水产品,这里的鲤鱼张着红嘴巴,摆着红尾巴,脊背黑黝黝的河鲫鱼、灰色的河鳗和灰黄色的黄鳝在盆中游动,刚捉到的河虾活蹦乱跳……;左边是豆制品摊,白莹莹、水淋淋的豆腐,赭黄色、香喷喷的香干,一节节白色的素鸡,还有白嫩嫩的梗子上翘着两片黄绿色新叶的绿豆芽……再过去是蔬菜市场,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灯椒、带着黄泥的毛笋、带着水珠的茭白……生鲜市场厚厚的木案排成一列,上面或摆着或吊着精肉、排骨、脚蹄……蛋摊由一排竹篮组成,大蔬篮、杭州篮、壶篮里盛着绿莹莹的鸭蛋和奶黄色的鸡蛋,整个集市热闹非凡,丰富的产品让人眼花瞭乱,无从下手。

“阿嫂,我这鲜白蟹刚拢洋从穿山上船……”“这位阿哥人,我这小白菜刚刚从田里割来,呒打过药水”,招徕声此起彼落,讨价还价声接连不断。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挑选,可以随时买到最喜欢吃的小菜。现在,这里已看不到为买两角票子白市豆腐或怕买不到猪肉而在凌晨起床排队形成的一条条整整齐齐的人龙。

可是,这里另有一条变幻不定的人龙,这就是由海里人、山里人、田里人、镇里人组成的在新街上行进的人流。穿着黑色皮鞋、红白相间旅游鞋、白色球鞋、草绿色解放鞋、红色高跟、棕色中跟、蓝色平底鞋的双足,带动这条新的人龙不停地向前,和市场货物的斑斓色彩组成一幅新时代的画卷。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政策如春雨后的彩虹给柴桥装点了这么多色彩,是勤劳的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了家乡彩色的画卷。极目远眺,桥南头的摊棚连成了一片,设在老街边乱七八糟的小百货摊将转移到这里。循着隆隆的打桩机声,桥北端正在紧张施工中的工地上将有一幢六层楼高的百货大厦拔地而起……到那时,我一定会在薪桥畔看到更多的色彩。

啊!柴桥,你记载了家乡的过去。

啊!薪桥,新的柴桥,你是家乡的现在,更使我憧憬着家乡的未来。

1984年初稿获宁波市和北仑区工会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征文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