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骨肿瘤样病变主要影像学表现

骨肿瘤样病变主要影像学表现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骨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但有的很少转移至骨,称厌骨性肿瘤,如皮肤、消化道和子宫的恶性肿瘤;有的则常发生骨转移,称亲骨性肿瘤,如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乳癌、肺癌和鼻咽癌等。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多为持续性,夜间加重。成骨型转移较少见,多系生长较缓慢的肿瘤引起。转移瘤的成骨不是肿瘤细胞成骨,而是肿瘤引起的宿主骨的反应性成骨或者是肿瘤间质通过化生而成骨。

转移性骨肿瘤是指骨外其他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包括癌、肉瘤和其他恶性病变转移至骨而发病,但不包括原发性多发性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但有的很少转移至骨,称厌骨性肿瘤,如皮肤、消化道和子宫的恶性肿瘤;有的则常发生骨转移,称亲骨性肿瘤,如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乳癌、肺癌和鼻咽癌等。骨肉瘤、尤文肉瘤和骨恶性淋巴瘤也可发生骨转移。全身任何骨都可发生转移瘤,但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等中轴骨最多见,膝、肘以下相对少见骨转移。转移途径主要是血行转移。

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多为持续性,夜间加重。有时可出现肿块、病理骨折和压迫症状。实验室检查,成骨性转移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钙磷正常或偏低;溶骨性转移者血清钙磷增高;前列腺癌转移者酸性磷酸酶增高。

【影像学表现】

1.X线 骨转移瘤的X线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

溶骨型转移多见,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肾、甲状腺、肺及支气管、生殖器官和胃肠道癌肿等。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斑片状骨质破坏,一般无骨膜反应、骨质硬化和软组织肿块,常并发病理性骨折。发生于扁骨者,如脊椎,可出现椎体破坏、变扁,常累及椎弓根及椎体后部,但椎间隙多保持完整;发生于长骨者,可位于骨干或邻近干骺端区域。

成骨型转移较少见,多系生长较缓慢的肿瘤引起。转移瘤的成骨不是肿瘤细胞成骨,而是肿瘤引起的宿主骨的反应性成骨或者是肿瘤间质通过化生而成骨。常见的原发肿瘤大多是前列腺癌,少数为乳癌、鼻咽癌、肺癌和膀胱癌。成骨型转移常多发,呈斑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密度均匀,位于骨松质内,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而逐渐移行于正常骨结构中,骨皮质多完整,骨轮廓多无改变(图12-37A)。发生于椎体时,椎体常无压缩、变扁。

图12-37 骨转移瘤

A.右髋部正位:右坐骨骨质象牙质样骨质硬化性改变(成骨转移);B.腰椎CT:右侧大部椎体及椎弓溶骨性骨质破坏,后方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入椎管;C,D.腰椎矢状位SET1WI和脂肪抑制FSET2WI:第5腰椎椎体内长T1、长T2信号,后方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入椎管

混合型转移瘤则兼有溶骨型和成骨型转移的骨质改变。

2.CT 溶骨型转移表现为骨松质或(和)皮质骨的低密度缺损区,边缘较清楚,无硬化,常伴有不太大的软组织肿块(图12-37B)。成骨型转移为骨松质内斑点状、片状、棉团状或结节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灶,一般无软组织肿块,少有骨膜反应。混合型则兼有上述两型病灶的表现。

3.MRI 大多数骨转移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脂肪抑制T2WI上呈程度不同的高信号(图12-37C、D)。

【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检查方法的比较】

1.诊断要点 ①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多有原发肿瘤病史;②病变多为多发;③病变多位于中轴骨,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硬化或二者兼而有之;④多无骨膜反应;⑤巨大软组织肿块少见;⑥常并发病理性骨折;⑦脊椎转移瘤以椎体后部和椎弓根易受累及。

2.鉴别诊断

(1)多发性骨髓瘤:病灶主要分布于红骨髓分布区,大小多较一致,常呈穿凿样骨破坏,常伴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有助于诊断,骨髓涂片可找到骨髓瘤细胞。MRI典型者呈“椒盐样”征象。

(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除全身性多发溶骨性破坏外,还常有全身性骨质疏松、骨膜下骨吸收等征象。此外,血钙增高、血磷降低等也有别于骨髓转移瘤。

3.检查方法比较 CT显示骨转移瘤远较X线平片敏感,还能清楚显示局部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大小以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但仍不能显示无骨质改变的转移瘤。MRI对骨髓中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的显示非常敏感,能检出X线平片、CT不易发现的骨质改变无转移灶,能明确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分布和邻近组织是否受累,已成为转移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