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脉络丛肿瘤的影像表现

脉络丛肿瘤的影像表现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脉络丛肿瘤是比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神经外胚层肿瘤。脉络丛肿瘤中,约70%为脉络丛乳头状瘤,30%为脉络丛乳头状癌。1.脉络丛肿瘤常发生于10岁以内儿童,其中CPP最常见发病年龄低于1岁,而CPC常见发病年龄多大于前者,平均诊断年龄约为2岁。瘤周大面积水肿及其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和发生转移等特性可有助于CPC的诊断。

脉络丛肿瘤是比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神经外胚层肿瘤。肿瘤起源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占全部颅内肿瘤的0.4%~1%和儿童期颅内肿瘤的1.5%~4%。脉络丛肿瘤中,约70%为脉络丛乳头状瘤(CPP,WHO定为Ⅰ级),30%为脉络丛乳头状癌(CPC,WHO定为Ⅲ~Ⅳ级)。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二者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相仿,均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2岁,以头痛、呕吐及颅高压症状而就诊(图12-5-1)。

图12-5-1 脉络丛乳头状瘤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B.MRI轴位T2WI;C.MRI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D.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肿瘤信号在T1WI上为等或稍低信号,介于脑实质与脑脊液之间;T2WI为稍高信号,肿瘤周围可见供血或引流血管的流空信号。肿瘤轮廓不规则,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

病例2 女,5岁,进行性头颅增大,近两个月出现颅高压症状并逐渐加重(图12-5-2)。

图12-5-2 脉络丛乳头状瘤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B.MRI轴位T2WI;C.MRI轴位T1WI增强扫描

肿瘤起于侧脑室的三角区,T1WI上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肿瘤周围可见供血或引流血管强化。同时,肿瘤周围可见指套状大面积水肿带,占位效应明显。

【影像与病理】

1.儿童期CPP通常起于侧脑室的三角区,尤多见于左侧。而成年人则常发生于第四脑室。发生于第三脑室和脑桥小脑角区者少见。

2.肿瘤大小不一,小者如指头,大者如手掌,充满脑室。表面如桑葚状,边界清楚,无包膜。

3.肿瘤一般与脉络丛相连,周围界限清楚,部分病例与脑室壁粘连,不常侵入脑组织,可经脑脊液在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中播散。

4.肿瘤富于血管,可有钙化,有时可见充满血液的小囊。肿瘤血管丰富,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CT平扫呈边界清楚、光滑的或分叶状等或稍高密度肿块,肿瘤内可见点状钙化,囊变罕见。肿瘤位于脑室内,完全被脑脊液包围。肿瘤位于三角区,可以伴有邻近脑组织密度减低。

(2)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升高明显而且均匀,与脑膜瘤相似。由于肿瘤密度显著增高,使肿瘤与周围的脑脊液和脑组织的界限更清楚。常表现为结节状。

2.MRI表现

(1)幕上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及侧脑室三角区。肿瘤信号在T1WI上为低信号,介于脑实质与脑脊液之间,T2WI为高信号,有时可见供血或引流血管的流空信号。

(2)由于肿瘤内出血、钙化、有血管等,可致T2WI呈高、低、等混合信号。

(3)肿瘤轮廓不规则,有钙化,对比增强明显。

(4)肿瘤可使脉络丛移位,邻近脑组织水肿,脑积水加重。

3.比较影像学 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均有价值。CT可有利于发现病变内钙化;MRI可明确肿瘤周围的引流血管,确定肿瘤的累及范围。二者在本病诊断中可互为补充。增强扫描是本病诊断准确与否的关键。

【影像与临床】

1.脉络丛肿瘤常发生于10岁以内儿童,其中CPP最常见发病年龄低于1岁,而CPC常见发病年龄多大于前者,平均诊断年龄约为2岁。

2.患者多因肿瘤分泌过多的脑脊液或肿瘤间歇出血,导致蛛网膜颗粒阻塞、肿瘤本身阻塞脑脊液通路等,导致颅高压就诊。

【鉴别诊断】

脉络丛肿瘤具有特征性分叶状形态及其特定的好发部位,诊断起来并不难;但CPP和CPC的CT和MRI表现相似,二者的影像学鉴别较为困难。瘤周大面积水肿及其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和发生转移等特性可有助于CPC的诊断。

需与以下肿瘤鉴别诊断:脑室内脑膜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幕下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CT和MRI均有诊断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