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肺实变呈较均匀性高密度影,有时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但不能见到肺血管影靠近叶间胸膜处的边缘清晰。MRI检查:由于对液体的显示较敏感,因此MRI对显示肺泡腔内的渗出性病变很有帮助,在T1WI上表现为边缘不清的片状略高信号影,T2WI上也呈较高信号影。

(一)肺部病变

1.渗出与实变

(1)X线检查:渗出系指肺泡腔内的气体被血管渗出的液体或细胞成分部分所替代,如果完全替代则形成肺实变。X线表现特点为:①病变呈较高密度影,边缘模糊不清,如扩展至叶间胸膜处则相应部位的边缘清晰锐利;②当病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可在实变的密度增高阴影中显示含气的支气管影,称为空气支气管征(air bronchogram);③病变中心密度较高而均匀,边缘部分较淡;④病变变化较快,经恰当治疗,1~2周内可吸收(图3-7A)。

肺渗出多见于各种急性炎症、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等;肺实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泡肺水肿、肺梗死及肺结核等。

(2)CT检查:肺渗出病变在肺窗上呈略高密度的磨玻璃样影,其内可见肺血管纹理影。肺实变呈较均匀性高密度影,有时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但不能见到肺血管影靠近叶间胸膜处的边缘清晰。纵隔窗上渗出病灶可完全不显示,肺实变病灶的大小也较肺窗上有所缩小(图3-7B)。

图3-7 肺实变

A.胸部正位,右肺上叶前段肺实变;B.CT平扫,右肺中叶肺实变,其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3)MRI检查:由于对液体的显示较敏感,因此MRI对显示肺泡腔内的渗出性病变很有帮助,在T1WI上表现为边缘不清的片状略高信号影,T2WI上也呈较高信号影。

2.增殖性病变

(1)X线检查:增殖性病变为肺的慢性炎症在肺组织内形成的肉芽组织,其主要病理特点是以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X线表现:①病灶多呈小结节状;②密度较高,边缘清楚,无融合的趋势;③动态变化缓慢。

(2)CT检查:表现为数毫米至1cm的小结节灶,密度较高,边界很清晰,有时似梅花瓣状。

3.纤维化

(1)X线检查:纤维性病变为肺部慢性炎症,或增殖性病变在修复愈合过程中,纤维成分逐渐替代细胞成分而形成的瘢痕,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大类。局限者X线表现为结节、斑块、索条及线样僵直的致密影;弥漫性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弥漫分布的网状、线状及蜂窝样影,还可见到网状结节病变(图3-8)。

(2)CT检查:局限者表现为条索状僵直的高密度影,走行及分布均与肺纹理不同;弥漫者表现为自肺门向外伸展的线条、网状或蜂窝状影,有时在网状影背景上可见颗粒状或小结节影。

(3)MRI检查:比较大的条索状纤维化病灶在T1WI和T2WI上均呈中等或略低信号。

4.钙化

(1)X线检查:钙化属于变质性病变,一般发生在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也可见于良性肿瘤。X线表现特点是密度很高,边缘清晰锐利,大小及形状各不相同。肺结核及其淋巴结钙化最常见,呈斑点或片状;错构瘤典型钙化为“爆米花”样;矽肺的淋巴结钙化呈蛋壳样。

图3-8 肺纤维化

X线胸片,右肺纤维化呈线条及网状阴影

(2)CT检查:表现为形态多样、边界清楚的很高密度影,CT值常达100HU以上,可呈细粒状、结节状、层状等。层状钙化多为良性,“爆米花”状钙化多为肺错构瘤,肺门淋巴结蛋壳状钙化常见于尘肺(肺尘埃沉着病)。通常钙化在病灶中所占比例越大,良性的可能性就越大。CT显示钙化比X线、MRI检查敏感性高,HRCT检查更有助于小钙化灶的显示(图3-9)。

图3-9 肺内病灶钙化

A.左上肺错构瘤病灶内见“爆米花“状钙化及脂肪影(←);B.右下肺结核球病灶内见环形钙化

(3)MRI检查:钙化通常呈无信号影,较大的钙化灶可表现为病灶内的信号缺损区。

5.结节与肿块

(1)X线检查:肺内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2cm者称为结节,大于2cm者称为肿块。肺内结节或肿块可单发,也可多发。单发者常见于肺癌、结核球、炎性假瘤等,多发者多见于肺转移瘤等。

良性肿块多有包膜,呈膨胀性生长,因此形态多呈球形,边缘清楚光滑;恶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整,边缘可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较大的恶性肿瘤中央易发生坏死液化形成厚壁空洞,以鳞癌多见。结核球易出现钙化,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2)CT检查:①肿块的边缘:轮廓呈多个弧形凸起,弧形之间则凹入,两者形成分叶征,以肺癌多见;当肿块边缘出现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状突起,则称为棘状突起或毛刺征;②肿块的内部结构:当出现直径1~3mm的透亮区时,称为空泡征或小泡征;当发现脂肪密度影则有助于肺错构瘤诊断;还可显示各种形态的钙化灶,CT值多大于100HU,良性肿块钙化多较大或呈环形、层状,恶性钙化多很小,呈颗粒或斑点状;③肿块的周围:与邻近的胸膜之间可见胸膜凹陷征;结核球周围常可见大小不等的小结节状卫星病灶;④增强检查:良性肿块可不强化或轻度均匀性强化,结核球呈周边环形强化;恶性肿瘤常为均匀强化或中心强化(图3-10)。

图3-10 结节与肿块

A.肺内良性肿块,边缘清晰(→);B.肺内恶性肿块,可见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等

(3)MRI检查:MRI信号取决于肿块内的成分,慢性肉芽肿、干酪结核或错构瘤等由于含有较多纤维组织与钙质,在T2WI上呈低信号;而肺癌或转移瘤T2WI多呈高信号。肿块内坏死腔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6.肺内空洞与空腔

(1)X线检查: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X线表现分三种:①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于干酪性肺炎;②薄壁空洞,洞壁厚度在3mm以下,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等;③厚壁空洞,洞壁厚度超过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图3-11)。

空腔的概念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X线表现为壁菲薄的无结构透明区,腔内一般无液体,囊壁周围肺野无实变。

图3-11 肺空洞病变

A.右上肺结核病灶的薄壁空洞(↓);B.右上肺鳞癌的厚壁不规则空洞

(2)CT检查:CT在显示空洞的存在、空洞的大小与形态、空洞的壁及洞内情况等均优于X线。①空洞直径大于3cm者多为肿瘤,即癌性空洞,其特点是内壁可见壁结节,外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②空洞壁厚度小于4mm者多为良性病变,大于15mm者多为恶性病变;③偏心性空洞与壁之间形成半月形空气影,称为空气新月征,为空洞内曲菌球的特征,曲菌球可以随着体位的变化而移动,但总是处于近地位(图3-12);④空腔病变,如肺囊肿、肺大疱等的囊壁很薄而均匀,周围肺野清晰。

图3-12 肺曲菌球

A.仰卧位CT扫描右上肺曲菌球及空气新月征(↓);B.俯卧位可见曲菌球始终位于近地位(↓)

(3)MRI检查:空洞内气体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影,空洞壁的信号则因病变性质而异。

7.肺间质改变

(1)X线检查:①较大支气管、血管周围间隙的病变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②外围的间质改变呈网状、细线状或蜂窝样影;③有时可见到局限性线条状或索条状影及间隔B线等。

(2)CT检查:CT对肺间质病变的检出很敏感,尤其是HRCT更有价值。①线状影,为小叶间隔增厚,长1~2cm;②胸膜下弧线影,长2~5cm,位于胸膜下1cm以内;③蜂窝状影,为肺纤维化后期表现,位于两中、下肺野的胸膜下区,大小数毫米至数厘米(图3-13)。

图3-13 肺间质纤维化

A.胸部平片,肺弥漫性网状影;B.CT扫描,磨玻璃密度影、胸膜下线及蜂窝影(↓)

(3)MRI检查:网状及细线状影多不能显示,较大纤维化病灶在T1WI和T2WI上呈中等信号。

(二)支气管病变

1.阻塞性肺气肿

(1)X线检查: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多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分局限性和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是较大的支气管部分阻塞的结果。X线表现为:一叶或一侧肺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横膈和纵隔的位置可有或无移位(取决于肺气肿的范围与程度)。

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X线表现为:①桶状胸,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胸廓前后径增宽;②两肺透明度增加,呼吸气相时肺的透明度改变不大,肺纹理稀疏、纤细、变直;③膈肌低平,活动度明显减弱;④心影居中狭长,呈垂位心型。

(2)CT检查:①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肺局部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CT比X线更敏感和更准确;②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肺纹理稀疏、变细、变直,在肺的边缘处常可见肺大疱影(图3-14)。

2.阻塞性肺不张

(1)X线检查:阻塞性肺不张系指支气管完全阻塞后,相应肺的部分或全部无气而不能膨胀,并导致肺体积缩小的状态,可发生在主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等。

一侧性肺不张:为一侧主支气管完全阻塞的后果。X线表现为:①患侧肺野呈均匀一致性密度增高影;②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③纵隔向患侧移位;④患侧膈肌升高;⑤健侧肺出现代偿性肺气肿。有时需要与一侧性大量胸腔积液鉴别。

图3-14 左肺阻塞性肺气肿

A.胸部平片,左肺阻塞性肺气肿,透亮度增加;B.CT扫描,左肺野密度明显低于右肺

肺叶不张:不同肺叶的肺不张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但其共同的X线表现为:①不张的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②叶间裂向患处移位;③肺门及纵隔可不同程度向患部移位(根据肺不张的程度等);④邻近肺叶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2)CT检查:①一侧性肺不张:肺叶体积缩小,呈边缘清晰的软组织致密影,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周围结构向患侧移位。②肺叶不张:各肺叶不张会出现不同表现,但均发生肺叶体积缩小(多呈三角形),密度均匀增高,叶间裂处边缘清晰;有时邻近结构出现轻度移位。CT增强检查有助于鉴别肿块影与肺不张(图3-15)。③肺段不张:多呈三角形,尖端指向肺门。

图3-15 阻塞性肺不张

A.CT平扫,右肺中叶肺不张呈三角形;B.CT增强,显示支气管阻塞及肿块影(↓)

(三)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1)X线检查:胸腔积液根据液体在胸膜腔内是否可以随体位移动,可分为游离性胸腔积液和局限性胸腔积液。

游离性胸腔积液根据液体量的多少可分为以下三种:①少量积液,是指积液量在250ml左右,在站立位胸片上仅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钝;②中量积液,积液的上缘呈典型的外高内低弧线影,即渗液曲线,是由于胸腔的负压、液体的重力、肺组织的弹性及液体的表面张力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③大量积液,一般是指积液上缘达第2肋前端以上,表现为患侧肺野呈均匀致密影。

局限性胸腔积液包括以下三种:①包裹性积液:由于脏、壁层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膜腔的某一部位,称包裹性积液,多见于侧后胸壁。X线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致密影,上、下缘与胸壁呈钝角,边缘清晰,其内密度均匀。②叶间积液:液体局限于水平裂或斜裂的叶间裂内者称叶间积液。X线表现为沿叶间裂方向走行分布的梭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③肺底积液:液体位于肺底与膈之间的胸膜腔内者称为肺底积液,右侧多见。X线表现为假性的“膈升高”,其圆顶最高点位于偏外1/3处,立位时向一侧倾斜60°或取仰卧位检查可见游离性积液的征象(图3-16)。

图3-16 胸腔积液X线表现

A.胸部平片,左胸腔游离性中等量积液,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线影;B.右侧后胸壁局限包裹性积液,呈向内突出的半圆形致密影,与上下胸壁成钝角

(2)CT检查:①少量、中量游离积液,表现为后胸壁下弧形窄带状或新月形液体样密度影;②大量积液,表现为几乎整个胸腔均为液体样密度影所占据,肺被压缩于肺门处呈软组织影,纵隔向对侧移位;③包裹性积液,表现为自侧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凸透镜形液体样密度影,边缘清楚,两侧与胸壁夹角多为钝角;④叶间积液,表现为叶间裂走行区的梭形或带状液体样密度影(图3-17)。

图3-17 胸腔积液CT表现

A.右胸腔大量积液,肺组织受压萎缩于肺门区;B.右上斜裂叶间积液,呈椭圆形(↓)

(3)MRI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存在,其MRI信号与液体内成分有关。非出血性积液在T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核性胸膜炎积液由于蛋白含量较高在T1WI可呈中至高信号。

2.气胸与液气胸

(1)X线检查:①气胸:空气进入胸膜腔内称为气胸,进入胸腔的原因是脏层或壁层胸膜破裂。X线表现为胸壁与被压缩的肺脏边缘之间的条带状无肺纹理含气区。②液气胸:胸膜腔内液体与气体同时存在称为液气胸。立位X线胸片表现为横贯胸腔的气液平面,内侧是被压缩的肺脏。

(2)CT检查:①在肺窗上气胸表现为肺外侧带状无肺纹理的低密度透亮区,其内侧可见弧形的脏层胸膜呈细线状,肺组织有不同程度萎缩;②液气胸由于重力关系,液体分布于背侧,气体分布在腹侧,两者之间可见明显的液气平面及受压萎缩的肺边缘(图3-18)。

图3-18 气胸与液气胸

A.胸平片:右胸腔外上部分可见条带状无肺纹理透亮区,内侧见受压的肺脏边缘呈细线样(↑);B.CT扫描:右胸腔液气胸,上方为无肺结构低密度气体影,下部为水样密度液体影,两者之间有气液平面(↓)

3.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

(1)X线检查:①轻度局限性胸膜肥厚、粘连多发生在肋膈角区,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平,透视下膈肌的运动轻度受限;②广泛胸膜增厚、粘连时,则出现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以及条带状致密影,膈顶升高变平,运动明显受限;③胸膜钙化表现为肺野边缘片状、不规则点状及条状高密度影。

(2)CT检查:①胸膜肥厚表现为沿胸壁的带状软组织影,厚薄不均,表面多欠光滑;当胸膜厚度大于2cm时应考虑为恶性可能;②胸膜钙化多呈点状、弧形或带状更高密度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