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艺术美的基本表现,艺术美的本质和表现

什么是艺术美的基本表现,艺术美的本质和表现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讲的“标志”就是艺术。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二)艺术美的本质1.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艺术家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艺术美是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生活的,艺术美的形象性是艺术美的显著特征。艺术不是简单的现实事物的表现,而是艺术家情感的形象表现。

一、艺术美的本质

(一)艺术的起源

艺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电影、电视、曲艺、杂技、雕塑、绘画、摄影、书法等等许多门类和品种。所以,我们了解艺术美的本质,就必须知道艺术的起源。对于艺术的起源这个问题,美学家们众说纷纭,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观点:1.模仿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产生于人的模仿本能,是对现实的模仿。2.情感交流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交流情感的需要。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里讲的“标志”就是艺术。3.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起源于人们的精力过剩,是过剩精力的发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席勒和后来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认为,艺术冲动就是一种游戏冲动。4.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艾·泰勒1871年发表了《原始文化》,用比较方法提出了原始人习俗与观念与万物有灵论和巫术有关。巫术说对原始艺术与巫术、宗教关系的解释是合理的,但脱离了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不能科学的揭示艺术的产生。5.性本能说。此种观点认为,人类自孩童的时候起,就具有了表达自己感情的本能,高兴了要笑,痛苦了要哭……这种本能进而从声音、语言、形体上表现出来,就成了音乐、舞蹈、文学等等。艺术的起源就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心理变化,描写自己的心境,发现作者的“自我”。6.劳动说。这一观点认为:“艺术产生是出于劳动活动条件本身所要求的对认识和概括的迫切需要。”我国著作中也有持此说者,如《辞海》记载:“舞蹈起源于劳动,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和基础。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艺术美的本质

1.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艺术美同自然美和社会美一样,都是美的一种形态。所谓艺术美,简单地说,就是艺术作品的美,包括音乐的美,舞蹈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影视的美,诗歌的美……都是艺术美。

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中,展现了美好动人、色彩丰富的生活图景,熔铸着艺术家崇高的审美理想。正是作品中表现出的这些美的思想内容和美的生活内容,显示出艺术的美。

①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正是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美。所以,艺术美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第二性的;现实美是物质形态的东西,是第一性的。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艺术家创造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画论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观察。达·芬奇认为:“画家应当师法自然”“谁也不能抄袭他人的风格,否则他在艺术上只配当自然的徒孙,不配做自然的儿子。”拉斐尔说:“为了画一个美丽的妇女,我必须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造出最美丽的一个为我的模特儿。”

②艺术对现实美的反映,并不是一般的再现,而是集中概括的反映。艺术美既然是现实美的加工形式,因而必然较之现实美更精细、更高级。如果把现实美比作一块璞,那么,艺术美就是细过精细琢磨的美玉,形状、光泽也就大不一样。

现实美虽然有生动、丰富的优点,但是分散、零碎的、粗糙的、原始的,而往往具有偶然的特性。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制作的结果,所以较之现实美更加集中、更加强烈、更带普遍性。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典型,有些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补充了许许多多的风光人物的形貌和性格塑造出来的。如《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就是集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人物的事迹于一身,艺术形象的杨子荣,已经是全军英雄形象的代表人物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艺术美是现实美形象化的再现。艺术美是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生活的,艺术美的形象性是艺术美的显著特征。

鲁迅先生说过:“看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一尊雕像,实际上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艺术不是简单的现实事物的表现,而是艺术家情感的形象表现。如,徐悲鸿画《奔马》,他在大量的作品中,马是他最爱画的题材。他认为马如人,愿为知己者用,不为昏庸者制。所以,他画马总是有情感寄托的。这幅作于1941年的佳作,是为了抒发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寄托了对抗日将士奋勇杀敌、夺取胜利的敬佩之情。

二、艺术美的创造

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反映的产物。

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审美感受,进行凝聚升华,产生审美意象,经过物质媒介材料,形象地传达出艺术形象。

艺术美的创造过程有三大环节。即审美感受(生活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

(一)审美感受(生活积累)

艺术家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审美感受。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从艺术家获得审美感受,受到感动,产生创作欲望开始的。审美感受是由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交融的复杂的过程。

(二)艺术构思

艺术家从生活中获得审美感受,采撷了生活素材,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冲动,把一些零散的材料,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审美意向或意向体系,这就是艺术构思的任务。

所谓的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生活内在美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则是像建筑师画出设计蓝图一样,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全面设计。

(三)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一种把头脑中审美意象转化为物质存在的创造实践活动,其结果是创作出物态化的艺术作品。

不同的艺术借助不同的物质材料、物质媒介进行:建筑艺术借助砖石土木、钢筋水泥;绘画艺术借助于笔墨纸张、颜料画布;工艺艺术借助于象牙玉石、泥土金属;文学创作借助语言文字。人们常讲:画家的梦是彩色的,雕塑家的梦是立体的,音乐家的梦是颤动的,舞蹈家的梦是旋转的。

艺术传达的能力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积累与艺术修养都是与艺术传达能力相关的。这诸多要件中,艺术家的勤学苦练,是获得艺术传达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艺术美的特点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美,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总是可以凭着欣赏者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一部艺术作品,如果只是表现一般的道理,或者是空洞无味,当然是不会有什么魅力的,它既不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又不能在道德上受到熏陶。因此,艺术美是离不开艺术的形象性这一特点的。

艺术的形象与一般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有原则的区别,因为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使命不同。如:作为医用的人体图和模型及生物课挂图,非常的细致具体,一目了然,但只有实用价值,不能像雕塑、绘画那样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例如,齐白石的艺术风格是将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情感与传统的文人画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艺术有雅俗共赏的特色。他画的虾,精确的形态,外硬内柔而又透明的身躯,以及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都精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真是栩栩如生,形象可爱,属传世佳作。

(二)艺术美的情感性。艺术美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表现着艺术家的强烈感情,不具情感的艺术,是不可能产生艺术魅力和种种复杂的审美情感和联想的。如:画家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艰辛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耙犁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的命运的深切关注。

艺术作品的作用在于,陶冶人们的心情;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三)艺术美的独创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性化和概括化高度统一,艺术作品的美,只有具有独创性才能显示出。独创性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概括化,就是说它所表现的对象,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个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同类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如:漫画家张立平创造的“三毛”形象;鲁迅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等人物。他们形象是独创的,没有第二个。二是个性化,就是任何一部艺术品都是不可重复、不可取代。它所表现的对象,不论是人物、事件、场景,都是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具有独特的个性,是鲜明的“这一个”。

(四)艺术美的典型性。艺术中的形象并不是生活中形象的照搬,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素材进行加工、选择、提炼,选择那些最有表现力、最能激动人的生活形象,经过艺术家的头脑加工、改制、创造出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的艺术形象。如:贺敬之同志在现实斗争中,从大量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生活形象中,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创作了《白毛女》这部歌剧,塑造了正反典型艺术形象,十分成功,在战争年代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五)艺术美的永恒性。艺术的永恒性指艺术具有永恒性的价值和魅力。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绘画艺术《清明上河图》;雕刻艺术《维纳斯女神》《掷铁饼者》;建筑艺术故宫等等。

艺术美之所以产生永恒的魅力,是因为,一定时代的艺术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显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普通性,与后人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通过艺术作品,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文社景,获得从历史中引起的沉思、遐想的享受;品味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和独具匠心的创作情感,为我们进行美的创造提供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