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的特性:美的感染性

美的特性:美的感染性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的特征第一节 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温馨宁静的夜色之美,竟然使充满狂热复仇计划的柏辽兹彻底放弃了自己愚昧的打算,足见美的感染性之强烈。

美的特征

第一节 美的特征

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美的特征主要有:

一、美的形象性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定的物质形式的。美总是一种具体可感、生动优美而又有某种欣赏价值的形象,不会纯粹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美不是什么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事物的美,是人们用视觉、听觉或其他感觉器官能够感知的。花有红、黄、蓝、白、紫等各种色彩,这些花的色彩是具体的、有形象性的。而花的形态,也是形象的。花的香味看不见、听不见,但却可通过嗅觉感受花的浓郁的芳香,具体感知花的美。美表现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之中。音乐美表现在音响、节奏、旋律等物质形式之中。书法美则通过点画结构组合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物质形式,就是占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形象。水有着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形式,所以,清澈的泉流,奔腾的山溪,静静的湖泊,蜿蜒的江河,都以其美的形象使审美者注目。美总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具体感受到,当人们要表达一种事物的美时,把它表现为具体的形象就是必要的了。中唐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绘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时,就接连采用了一系列视觉形象间接地表现出音乐听觉形象的美:像珍珠掉在玉盘中一样清脆,像花间的莺鸣一样舒缓、和谐,时而阻抑幽咽如冰下泉流,时而沉咽,时而间歇,忽又异峰突起,石破天惊,像“银瓶乍破”,如刀枪齐鸣。诗人能采用这些形象性的表现,正是他对美的形象性有深切体会的结果。所以美总是存在于感性形象之中,离开了特定的感性形式,美将无所依傍。

二、美的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的事物所具有的吸引人、激励人、愉悦人的特性,是指美的事物能够引起审美主体的感情波动或思绪变迁的特性。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美学特征,审美主体面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不是以理智、概念作为中介环节,而是通过主体的情感体验,就能直接把握客体对象的美的特征,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事物具有愉悦身心的美学特征。人们都有这样的美感经验,如果看到公园里含苞欲放或灿然盛开的牡丹花、玫瑰花、芙蓉花、菊花时,我们就情不自禁地驻足欣赏,甚至发出赞叹。《论语》中记载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赞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说是没有想到演奏音乐能使人感动到这种程度。这说的就是音乐形象的美的巨大感染力,它使人陶醉,使人心旷神怡,得到感情上的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19世纪法国大作曲家柏辽兹年轻时曾深深地爱着一个名叫卡米优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准备结婚,因为柏辽兹要去意大利留学,所以不得不推迟婚期。他们订婚以后,柏辽兹去了意大利,不久,卡米优的母亲从巴黎给柏辽兹寄去一封信,说因为家族的反对,她女儿只好解除婚约,并说自己的女儿已经同别人结婚了。这不幸的消息,顿时使柏辽兹失去了自控能力,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愤怒强烈地冲击着他年轻的心,他的情绪由嫉妒很快上升为复仇,一个疯狂的复仇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出来了。他决定带着枪偷偷地回到巴黎,杀死卡米优母女和她的丈夫,然后自杀了此一生。当天晚上他坐上一辆奔赴巴黎的马车,一路上,皎洁的月光装饰着夜空,也装饰着大地,夜空安静、广阔而又显得神秘,远处的山隐隐约约,像云像雾,一切景物都漂浮在半明半暗中,空气里充满一种醉人的、温馨的芳香,马蹄声极有节奏地叩击着地面,发出美妙的音乐,震荡着柏辽兹那颗受伤的心。夜色朦胧、月光柔美,大自然一片幽静,马蹄声、车轮声,这一切恰似一剂疗伤的止痛药,柏辽兹那充满嫉妒与仇恨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平静了下来,而且他的头脑中音乐的灵感滚滚而来。音乐的美感犹如潺潺溪水,流进柏辽兹痛苦的心田,他忘记了自己刚才要去干什么,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要去复仇的,心里甚感羞愧。这时马车已经到了尼亚,他立即从马车上跳下来,决定留在当地,完成这支乐曲的创作。等他离开尼亚这个地方时,他的有名序曲《李尔王》问世了。

温馨宁静的夜色之美,竟然使充满狂热复仇计划的柏辽兹彻底放弃了自己愚昧的打算,足见美的感染性之强烈。

三、美的客观性

美的客观性是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的特征。美的客观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任何领域的美,都是客观的物质性存在。美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实体,美存在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之中,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之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崇高、优美、喜剧、悲剧,都是美的客观的物质存在的方式。

四、美的主观性

美是客观的,同时,美又是主观的,美具有主观性。美总是对人而言的,为人而存在的,在没有人的地方,客观事物无所谓美丑。美虽然可以离开欣赏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但却不能离开人、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比如,在人类出现以前,那时的地球就已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地球上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那时候地球上大片大片覆盖着热带草原,生长着热带的原始森林,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生长非常繁茂。动物种类十分繁多。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跳的、爬的、水中游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应有尽有。那时的江河没有被污染,森林没有被砍伐,植被没有受破坏。人类形成以前有一个无比丰富的自然界。但是那时的古猿、恐龙都不能对它进行欣赏。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它们才和人类发生联系,建立起了审美关系。美,只是对人而言,审美判断也是由人作出的,是客观事物在人心里产生的一种反映,因而美具有主观性。美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

人们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虫鱼这些大自然的景色是绝妙的、极致的美,人们会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但是对于从没有见过、感受过这种美景的人来说,它们也只能是自然中一种存在的事物而已,并没有任何特别的美感可言。比如,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他只知道有夜晚、天空,却无法看到繁星璀璨的夜空那神秘的美;一个失聪的聋人,他只知道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却无法感受得到那动人的旋律。无论璀璨的星空有多么美丽,无论音乐旋律有多么的动听,对于无法感受到它们的人来说,它们就形同虚构,它无法使人产生愉悦的享受,自然就没有了所谓的美感,审美活动要在有主观意识的感受下才能完成,没有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审美的价值就无法昭现,美也就无所谓美了。

五、美的功利性

美的功利性,是指客体对象对主体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有益、有用的特性,是与美的社会内容相联系的内在属性。

从“美”这个词的内涵上,它与有用有益相连。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和善同意。”宋徐铉注解:“羊大为美故从大”,它的本义是“甘”。从“美”字自身结构来讲,“羊”和“大”是指躯体肥壮庞大的羊,羊肉口味鲜美,给人以味觉上的美的享受。

美最初是和功利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始人那里,是以事物是否对人有显而易见的实用价值作为美的标准。在旧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的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狩猎获取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当时人们看到山林中的动物和被猎获的动物便引起情感上的愉快。因为他们从动物身上看到、感受到有用有益的功利价值。正是这种功利价值,使动物成了原始人的审美对象。在原始时代,美和功利价值是一致的。不具有任何实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成为美的东西。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看见花草、树木、彩虹、星星并不认为这是美的事物。其原因,就是这些事物,对他们不具有实用价值。他们认为大阳美、月亮美,首先就在于太阳给他们带来温暖,使冰消雪融,月亮在黑夜给他们带来光明。说到底仍然是具有一种有用有益的价值。

后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增加了,他们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物质生活资料也比原来多。渐渐地,实用价值和审美分开了。一些东西虽然具有物质实用价值,但不一定是美的了。另外有些东西虽然不具有物质实用性,却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原始人身上佩戴的动物的骨、角、牙、爪等装饰品,就是只供审美用的,不具有物质实用价值。人类欣赏蓝天白云、高山峻岭、沙漠大海等,这些自然对象对人类也不具有物质功利价值。不过,专供审美也是事物具有的一种价值,是一种审美的精神的功利价值。美的事物必须具有一种价值,或是物质功利价值,或是精神功利价值。不具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