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像消费的测量

影像消费的测量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影像消费的测量一、人均消费电影支出时间指年人均消费电影的支出时间。1996-2000年,美国每人每年消费影院电影的支出时间为12小时。这是衡量电影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了观众对电影的消费程度。[11]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第八节 影像消费的测量

一、人均消费电影支出时间

指年人均消费电影的支出时间。

1996-2000年,美国每人每年消费影院电影的支出时间为12小时。

二、人均消费电影支出

指年人均消费电影的货币支出。

1996-2000年,美国每人每年消费影院电影的支出为,1996年为27.04美元;1997年为26.39美元;1998年为26.62美元;1999年为27.13美元;2000年为27.35美元。[32]

三、电影票房

指某一部电影在市场上的销售收入。这是衡量电影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了观众对电影的消费程度。

位列200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10名电影是,《无极》1.7亿元,《神话》9600万元,《七剑》8300万元,《头文字D》6400万元,《韩城攻略》4100万元,《情癫大圣》4000万元,《如果·爱》2800万元,《任长霞》2600万元,《千里走单骑》2205万元,《生死牛玉儒》2000万。

位列2005年进口影片票房前10名电影是,《哈利波特与火焰杯》9377万元,《星战前传3》7554万元,《史密斯行动》6198万元,《世界之战》5299万元,《国家宝藏》3592万元,《佐罗传奇》3054万元,《马达加斯加》2819万元,《翻译风波》2724万元,《绝密飞行》2640万元,《狂蟒之灾》2533万元。[33]

四、观众友情度

在这里,将电影的观众友情度设定为1,观看某部电影0次的人,其友情度为-1,观看一次的人其友情度为0,连续观看某一电影二次以上的人,其友情度为1。观众的友情度,可以看出观众对电影真正喜欢的程度。

五、国民年人均剧场入场数

国民人均剧场入场数主要是衡量全民电影消费的程度。

美国1980年国民年人均剧场入场数为4.5次,1990年4.8次,2000年5.2 次,2004年5.2次。

【注释】

[1]戈德罗、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3-84页。

[2]周星主编:《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3]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页。

[4]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5]周星主编:《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182页。

[6]卢泰宏主编:《营销在中国(2002-2003)》,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256页。

[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9页。

[8]蒂埃里·茹斯等编:《电光幻影1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9]蒂埃里·茹斯等编:《电光幻影1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10]哈德罗、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页。

[11]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12]布鲁克斯:《透视布尔迪厄的黑箱》,转引自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13]莫利:《英国家庭收视行为的家庭关系框架》,转引自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14]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15]蒂埃里·茹斯等编:《电光幻影1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16]麦茨:《历史和话语:两种窥视癖论》,引自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47页。

[1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0页。

[18]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19]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20]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2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22]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23]彼得·汉密尔顿:《表征社会:战后平民主义摄影中的法国和法国性》,引自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5页。

[24]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25]杰夫里:《摄影简史》,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21页。

[26]霍尔:《“他者”的景观》,引自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8页。

[27]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28]霍尔:《“他者”的景观》,引自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0页。

[29]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30]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31]蒂埃里·茹斯等编:《电光幻影1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2]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页。

[33]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