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肾病患者为什么易发生贫血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有哪些

肾病患者为什么易发生贫血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有哪些

时间:2024-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肾脏疾病,当病情进展恶化导致慢性肾衰竭或尿毒症后,常会引起贫血,这类贫血称为肾性贫血。肾性贫血为尿毒症比较早期出现的特征之一。肾性贫血在老年贫血者中较常见。造成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如下。当肾病患者大量肾组织和肾小球旁器受到破坏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甚至缺乏,从而导致贫血。治疗主要应针对肾脏原发病的治疗,以及改善肾功能。必要时可行肾移植治疗。

各种肾脏疾病,当病情进展恶化导致慢性肾衰竭或尿毒症后,常会引起贫血,这类贫血称为肾性贫血。肾性贫血为尿毒症比较早期出现的特征之一。当尿素氮>17.9mmol/L,肌酐>354μmol/L时,贫血几乎必然发生。肾性贫血可见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见于糖尿病肾病、肾囊肿、肾结核、肾动脉硬化,代谢异常及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性贫血在老年贫血者中较常见。本病可以在上述疾病检查中发现,也有的因贫血就诊检查才发现肾脏疾病。造成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如下。

(1)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由于肾脏内分泌功能失常,致红细胞生成素生成障碍而使红细胞生成减少,此为肾病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

(2)代谢异常:晚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血清中潴留的代谢产物中,有抑制红细胞生成及分化的抑制物,并能损害红细胞,使其寿命缩短,造成贫血。

(3)造血原料缺乏:尿毒症时,禁食、腹泻及容易出血等,易造成铁、叶酸和蛋白质不足,尿中蛋白的丢失,特别是运铁蛋白的丢失,也易造成贫血。

(4)尿毒症患者常有各种出血而致慢性失血。

(5)红细胞破坏增多。

(6)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倾向。

(7)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其发生机制及特点如下。

①肾脏不仅是一个排泄器官,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肾组织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红细胞的增殖、成熟和释放。当肾病患者大量肾组织和肾小球旁器受到破坏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甚至缺乏,从而导致贫血。

②约有近半数肾病患者合并血小板功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症,从而加重贫血。

③慢性肾病患者体内毒性代谢产物的积聚,使红细胞存在各种代谢障碍,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另外,毒性产物不仅影响成熟红细胞的活力,也影响幼红细胞的活力,使红细胞对铁的利用率降低,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导致贫血。

④肾病患者往往存在肾血管内膜异常和管腔狭窄,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则流经此处的红细胞受到机械性因素作用易被破坏。

⑤肾病患者血浆容量增多,血液相对稀释,加重贫血的发生。

⑥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髓纤维化使红系细胞生成减少,还能抑制骨髓红系造血,加速红细胞的破坏。

治疗主要应针对肾脏原发病的治疗,以及改善肾功能。使用透析疗法、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治疗。必要时可行肾移植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