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破伤风杆菌对人体有影响

破伤风杆菌对人体有影响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破伤风梭菌由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破伤风。此菌仅在局部繁殖,通过其产生的毒素致病。该病是单纯性毒素中毒,而非细菌感染。婴儿肉毒病取粪便检测。对病人要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及时注射多价肉毒抗毒素,同时加强对症治疗及护理,以降低病死率。无芽胞厌氧菌是一大类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厌氧菌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占有绝对优势,如肠道菌群中,厌氧菌占99.9%。

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将其分为两类:厌氧芽胞梭菌属和无芽胞厌氧菌。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该属致病菌主要有破伤风芽胞梭菌、产气荚膜芽胞梭菌、肉毒芽胞梭菌等。

(一)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是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垃圾、铁锈中最多见。

【生物学性状】 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比菌体粗,使细菌呈鼓槌状,是本菌典型特征。革兰阳性。严格厌氧。芽胞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经75~80℃10min仍保持活力,100℃1h可被破坏。

【致病性与免疫性】

破伤风梭菌由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破伤风。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剌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伤口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此菌仅在局部繁殖,通过其产生的毒素致病。

1.致病物质 本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①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强,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②破伤风溶血毒素:与临床致病无关。

2.致病机制 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此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该毒素与神经细胞结合后,阻碍上神经元和下神经元之间抑制性冲动的传递,使骨骼肌活动的兴奋和抑制失调,造成强直性痉挛。

3.所致疾病 破伤风多见于战伤。平时除创伤感染外,分娩时断脐不洁,手术器械灭菌不严,均可引起。破伤风潜伏期可从数天至数周。典型表现是咀嚼肌痉挛所造成的苦笑面容及持续性背部痉挛即角弓反张。

4.免疫性 为体液免疫,即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但因毒素毒性极强,微量即可致病,不能有效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毒素,故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般不进行伤口直接涂片镜检和病菌分离培养。据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诊断。

【防治原则】

1.一般性预防 正确处理创口及清创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2.特异性预防 ①人工主动免疫: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一种含有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百白破三联制剂,对3~6个月的儿童进行免疫,可同时获得对这三种常见病的免疫力。②人工被动免疫:对伤口污染严重而又未经过基础免疫者,可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作紧急预防。

3.治疗 ①抗菌治疗:可采用四环素、红霉素。②特异性治疗: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TAT,以中和游离的外毒素。注射前,无论用于紧急预防还是治疗,都必须做皮肤试验,测试有无超敏反应。必要时采用脱敏注射法或用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中。其中A型是人类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在体内有明显的荚膜。

2.培养特性 厌氧,但不严格。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为本菌特征。

3.分型 根据产气荚膜梭菌的4种主要毒素(α、β、ε、ι)产生情况,可将其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本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有些外毒素为酶类。①α毒素:是最重要的毒素,5种毒素型中以A型产生最多。为卵磷脂酶,可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水肿,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②肠毒素:某些菌株产生,引起腹泻。

2.所致疾病 ①气性坏疽:主要由A型引起。该病见于战伤、工伤、车祸等。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同。当伤口受到有此菌芽胞的土壤或粪便污染后,细菌在创伤局部繁殖,产生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引起组织坏死,有恶臭,组织分解产生气肿,局部水肿,手触及有捻发感,局部胀痛剧烈。最终可因毒血症、休克而死亡,病死率达40%~100%。②食物中毒:因食入被本菌大量污染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而引起,较多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热、无恶心呕吐。1~2d后自愈。

【微生物学检查法】 气性坏疽应尽早作出诊断,可避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

1.直接涂片镜检 此为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法。从深部创口取材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有革兰阳性大杆菌,常伴有其他杂菌,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规则等三个特点即可报告初步结果。

2.分离培养 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厌氧培养,观察生长情况。取培养物涂片镜检,并用生化反应鉴定。必要时做动物实验。

【防治原则】 及时清创扩创,局部用过氧化氢水冲洗湿敷,以破坏厌氧环境。早期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有条件可使用α抗毒素及高压氧舱法治疗气性坏疽,后者可显著提高血液和组织中氧含量,而抑制厌氧菌生长。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引起人和动物肉毒病,最常见的为肉毒中毒和婴儿肉毒病。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粗短杆菌。有鞭毛。芽胞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菌体呈网球拍状。严格厌氧。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主要是肉毒毒素。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此毒素能抵抗胃酸和消化酶的破坏,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流,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的弛缓性麻痹。

2.所致疾病 ①食物中毒:食物在制作过程中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制成后未彻底灭菌,芽胞在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产生毒素,食前未加热(肉毒毒素煮沸1min即被破坏),食入后发生食物中毒。该病是单纯性毒素中毒,而非细菌感染。临床表现胃肠道症状很少见。患者先有乏力、头痛等症状,后出现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等眼肌麻痹症状;再有吞咽、咀嚼困难、口齿不清等咽部肌肉麻痹症状,进而膈肌麻痹、呼吸困难、直至呼吸停止导致死亡。若及时治疗,病死率可从70%降至10%。②婴儿肉毒病:一岁以下,尤其6个月内的婴儿,其肠道内缺乏能拮抗肉毒梭菌的正常菌群,食入被此菌芽胞污染的食品(如蜂蜜)后,芽胞发芽、繁殖,产生毒素被吸收而致病。临床表现与肉毒中毒类似,主要以便闭,吮乳、啼哭无力等症状先引人注意。病死率为1%~2%。

【微生物学检查法】 食物中毒患者可取粪便、剩余食物分离细菌并检测毒素。婴儿肉毒病取粪便检测。此外,还可进行动物试验。

【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注意低温保存食品,防止芽胞发芽;食品食用前先加热以破坏毒素。对病人要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及时注射多价肉毒抗毒素,同时加强对症治疗及护理,以降低病死率。

二、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是一大类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厌氧菌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占有绝对优势,如肠道菌群中,厌氧菌占99.9%。属于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

【主要种类】 无芽胞厌氧菌共23个属,其中主要有10个属(见表2-6)与人类疾病相关。

【致病性】

1.致病条件 本类细菌是寄生于皮肤和黏膜上的正常菌群,其致病的条件是:①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②菌群失调;③机体免疫力低下;④局部易形成厌氧微环境。

2.致病物质 ①菌毛和荚膜;②多种毒素,侵袭性酶和可溶性代谢物,如肠毒素、纤溶酶等;③与混合感染的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协同作用,降低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3.感染特征 ①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可遍及全身,多为慢性;②大多为化脓性感染,形成局部脓肿或坏死,亦可形成败血症;③分泌物可为血性或棕黑色,有恶臭;④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可见细菌,但在有氧环境中培养无细菌生长;⑤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长期无效。

表2-6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无芽胞厌氧菌

4.所致疾病 包括: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脓肿等)、口腔与牙齿感染(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齿龈炎)、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肺脓肿等)、腹部和会阴部感染、女性生殖道感染(盆腔脓肿等)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

【微生物学检查法】 采集标本时要尽量避免正常菌群污染,避免接触空气,并迅速送检。病原学检查法有直接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鉴定。而后者是证实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关键步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