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眼科检查技术。注射荧光素钠一般较安全,偶有少数人注射后发生恶心、呕吐、荨麻疹等,但很快即消失。推注荧光素钠时同步计时,拍摄造影像一般于注射荧光素钠后10~15s开始。由于各种原因荧光素钠从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漏到血管外。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眼科检查技术。应用荧光素钠作为造影剂从前臂静脉快速注入,当荧光素钠随血流进入眼底血管时,通过装有一组滤色片的眼底照相机对眼底进行动态观察或照相,从而得以了解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和微循环的变化,为许多眼底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1.材料和设备

(1)造影剂:目前临床普遍采用荧光素钠。静脉推注常用10%者5ml、20%或25%者3ml。24h内通过肾脏,少量经胆道排出。注射荧光素钠一般较安全,偶有少数人注射后发生恶心、呕吐、荨麻疹等,但很快即消失。严重反应如休克、死亡者罕见,但造影室准备一些急救药品和器械,造影医师熟悉基本抢救方法也是必要的。

(2)滤光片:有两种,即激发滤光片和屏障激光片,作用在于获得清晰的荧光造影像。

(3)眼底照相机:配备有滤光片系统和电子闪光装置、自动卷片同步曝光装置、电动计时器、记录器等。目前有些高级眼底照相机配备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及带摄像机头,使用更方便。

(4)胶片:选用135mm 27DIN(ASA 400)黑白胶卷。

2.造影前的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是否过敏体质及全身情况怎样。对心、肝、肾病患者慎用,严重者禁用,严重过敏史及孕妇禁用;作好眼科其他有关检查,资料应齐全;被检眼充分散瞳,详查眼底,明确造影目的及确定重点检查部位。

3.检查步骤 ①准备妥当照相机及荧光素钠,患者颏部放在照相机的托架上,额部紧贴支架并用固定带固定;②先拍摄普通眼底像和加用滤光片系统的对比像各一张,以排除自身荧光及假荧光;③肘前或手臂静脉穿刺,先缓慢推注0.5%荧光素钠5ml,如无不良反应及准备妥当后快速推注10%荧光素钠5ml(或20%者3ml),应在3~5s内推完。推注荧光素钠时同步计时,拍摄造影像一般于注射荧光素钠后10~15s开始。早期造影片连续拍摄,每秒1~2张,静脉全部充盈后改为选择性拍摄,重点拍下有病变的部位,依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时间(侧重早期或晚期)拍摄到最有价值的荧光图像;④所拍造影胶卷用高反差显影剂冲洗,必要时放出照片,再结合临床检查作出判断。

操作过程中,患者如有不适,应停止操作,让患者休息,以便作必要处理。

4.造影分期 正常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大约在7~12s。

(1)动脉前期:视网膜中央动脉充盈之前为0.5~1.0s,此时睫状后短动脉充盈,表现为脉络膜背景淡荧光,乳头深层朦胧荧光,如有睫状视网膜动脉此期也开始出现。

(2)动脉期:视网膜中央动脉从视乳头上开始充盈至静脉层流之前。有人将动脉全部充盈后至微静脉充盈前称动静脉期。动脉内血流快,一般1~2s所有动脉全部充盈。

(3)动静脉期:动脉充盈至静脉层流。

(4)静脉期:视网膜中央静脉任何一支出现层流至静脉荧光均匀一致充盈。

(5)后期:荧光素逐渐消退,静脉内仅有残余荧光,Hayrch认为荧光素钠注射10~15min以后为后期荧光。

5.眼底异常荧光分析

(1)高荧光:①透见荧光,又称窗样缺损,是由于RPE内的色素脱失,而透见后面的脉络膜荧光。特点为:早期出现,形态大小不变,亮度随脉络膜背景荧光增强而增强,消退而消退。凡各种原因引起的RPE萎缩及先天性RPE色素减少均可出现此荧光。②渗漏。由于各种原因荧光素钠从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漏到血管外。特点为:荧光素渗漏由小变大,亮度渐增强,在眼底荧光消退后仍遗留荧光,分为三种:第一,组织染色:由于内屏障破坏,荧光素透过血管壁,使周围组织着色,如巩膜,有血管的瘢痕组织;第二,染料积存:荧光素渗漏进入周围解剖间隙,如在神经上皮下,Henle纤维间逐渐蓄积导致组织隆起或脱离,称为染料积存;第三,异常血管:常见者为新生血管,可发生在视乳头、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新鲜的新生血管早期即有荧光素渗漏。

(2)低荧光:①荧光遮蔽。当有色素、渗出质、出血时,其下边的荧光被遮挡称为荧光遮蔽。②充盈缺损。由于循环障碍,视网膜脉络膜血管或其供应区荧光充盈迟缓或无荧光充盈,成为无灌注区,称为充盈缺损。

(3)自发荧光与假荧光:①自发荧光,又称自身荧光。有些物质如钙盐、脂褐质色素等可产生荧光,见于视乳头玻璃膜疣和视网膜星状细胞错构瘤。②假荧光。造影片上由其他反射光线所造成的荧光,如视神经萎缩、白色瘢痕、有髓神经纤维等均可造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