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丙酮酸激酶活性检测

丙酮酸激酶活性检测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在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后经乳酸脱氢酶作用转变为乳酸,同时将还原型辅酶Ⅰ转变为辅酶Ⅰ,NADH在340nm波长处有一吸收峰,NAD在此波长没有吸收峰,故可根据此吸光度改变推算PK活性。 丙酮酸激酶严重缺乏,活性显著降低,仅为正常的5%~25%,杂合子则有25%~50%。继发性丙酮酸激酶活性轻度至中度降低还见于MDS、AML、CML等。

【原理】 在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使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变为丙酮酸,后经乳酸脱氢酶(LDH)作用转变为乳酸,同时将还原型辅酶Ⅰ(NADH)转变为辅酶Ⅰ(NAD),NADH在340nm波长处有一吸收峰,NAD在此波长没有吸收峰,故可根据此吸光度改变推算PK活性。

试剂

1.1mol/L Tris-盐酸缓冲液pH 8.0。

2.1mol/L氯化钾溶液。

3.0.1mol/L氯化镁溶液。

4.2mmol/L NADP液。

5.30mmol/L ADP液。

6.60U/ml乳酸脱氢酶。

7.50mmol/L PEP溶液。

【操作方法】

1.取肝素抗凝血3.5ml加右旋糖酐1ml,静置30min后弃掉血浆。加1ml右旋糖酐,生理盐水补足4.5ml,反复4~6次,将无白细胞的红细胞液再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洗涤后红细胞悬液加入冰浴的蒸馏水,制成1:20的溶血液,测定血红蛋白,冰浴备用。按表7-12操作。

表7-12 PK活性测定操作表

2.37℃恒温条件下测定吸光度,波长340nm,蒸馏水调零,每分钟测定一次,连续测定10min。

3.计算 PK活性(U/g Hb)=

△A:每分钟吸光度变化;VC:总体积;Hb:溶血液的血红蛋白浓度;6.22:1mmol/LNADH的吸光度;VH:加入溶血液的量。

【参考值】 正常成人15.0±1.99U/g Hb。

【临床意义】 丙酮酸激酶(PK)严重缺乏,活性显著降低,仅为正常的5%~25%,杂合子则有25%~50%。继发性丙酮酸激酶活性轻度至中度降低还见于MDS、AML、CML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