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催化L-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向丙酮酸和L-谷氨酸的可逆的转氨基反应。P/N 476826试剂:将一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试剂)全部转移到最大的试剂隔室。血液标本溢出后,应该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如果眼睛被溅入血液或废液,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所有废弃样本及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同血液标本的处理程序。

1.检验目的

规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试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重复性

2.检验原理

测定方法:动力速率分析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催化L-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向丙酮酸和L-谷氨酸的可逆的转氨基反应。然后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LDH)的存在下被还原为乳酸,同时还原型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被氧化为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系统将监测340 nm的光吸收变化。此光吸收变化与样品中的ALT活性成正比,系统依此计算并给出ALT活性。

3.设备性能参数

各种生化分析仪性能指标见相应生化分析仪说明书。

4.标本

详见生化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设备和试剂

5.1设备 Beckman公司生产UniCel® DxC800(出厂编号为2327、999)、LX-20生化分析仪。

5.2 试剂

5.2.1 来源

5.2.1.1 UniCel® DxC800生化分析仪(出厂编号为2327):Beckman系统配套试剂。

5.2.1.2 UniCel® DxC800生化分析仪(出厂编号为999)、LX-20:经评估合格的标准试剂。

5.2.2 储存条件及稳定性:未开瓶于2~8℃储存的ALT试剂,储存期可达到试剂盒标签上标注的储存期限。配制之后,本试剂可在2~8℃保持稳定30 d,除非失效日期已过。不可冷冻。

5.2.3 准备

5.2.3.1 Beckman系统配套试剂:

P/N 442620试剂(200次检测):将最小试剂隔室(C)的内容物全部转移到最大试剂隔室(A)。

P/N 476826试剂(400次检测):将一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试剂)全部转移到最大的试剂隔室(A)。

重新盖好试剂筒盖子,轻轻倒转几次以充分混匀。

5.2.3.2 标准试剂:无需配制。

6.容器及试剂添加剂

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不含任何抗凝剂或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或一次性试管

7.校准

7.1 校准物:无需校正。

7.2 量值溯源:见UniCel® DxC800生化分析仪使用说明书。

7.3 校准周期:不适用。

8.操作步骤

8.1 标本接收及编号

8.1.1 标本接收

有条码标本:打开检验信息管理系统→标本接收系统(条码)→接收标本→存入。

无条码标本:整理标本,审核合格后,对检验申请单或标本进行编号(具体操作详见《标本接收工作程序》。

8.1.2 标本编号

编号总原则:肝功16项检测:1-300号;肾功、生化、葡萄糖检测:301-500号;急诊检测:501-600号;夜班或节假日、周末下午检测:601-……号;体检样本:1001-2000号。

8.2 标本登记或录入

8.2.1 有条码标本排样:打开检验信息管理系统→标本排样系统(条码)→选择仪器→输入样本号→扫描条码号→将样本号标记在试管上→存入。

8.2.2 无条码标本排样:打开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资料录入→选择仪器→输入样本编号→录入患者相关信息(如患者ID号,已缴费的输入患者ID号的可调取病人信息,无ID号的则手工录入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室等)→录入采样时间及收到标本时间→存入。

8.3 上机操作

简要步骤:上机测试前,无申请条码标本应仔细核对所编标本号与上机号一致后,方可进行上机操作。

(1)UniCel® DxC800(LX-20)生化分析仪24 h待机,早上检查仪器、水、电、试剂等;

(2)对仪器进行定标;

(3)做Beckman原装高、中、低三水平质控;

(4)对样本进行编程或条码自动识别;

(5)样本编程:进入Samples屏幕→选择项目→输入架号﹑杯号及样本号→选择项目→选F10保存;

(6)装载架子,按RUN键,仪器开始运行。急诊条码仪器自动识别,或者急诊样本手工编程时选中“stat”,及时进样;

操作程序、校准程序、室内质控操作程序详见《各仪器操作规程》和《各仪器校准程序》。

8.4 检验结果的录入

8.4.1 仪器一般自动将检验结果传入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8.4.2 部分以外不能传入检验信息系统者,可在进入主屏后,点击Results,输入样本号/架号,点击Enter,点击Host即可。

8.4.3 部分在其他仪器检测结果需录入者:进入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资料录入→录审结果→选择需录入的项目名称→录入结果→存入。

8.4.4 部分检测项目复查后需修改结果者:进入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资料录入→录审结果→选择需修改的项目名称→录入结果→填写修改原因→存入。

注: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详细操作见《检验信息管理系统操作程序》。

8.5 检验报告的审核 实验室主管核对项目、分析检验结果,根据复检程序,提出复检要求,确认无误后网络审核发送、打印检验报告,授权签字人签字盖章即可发出报告。

9.质量控制

9.1 质控品:厂家提供的Beckman原装高、中、低三水平质控物,不需复溶,直接使用。

9.2 控制参数:ALT

9.3 周期:24 h

9.4 质控物准备 从2~8℃冰箱取出质控物,将已混匀的质控物加入反应杯中,恢复室温15 min。

9.5 质控物的检测

9.5.1 每天早上做Beckman原装高、中、低三水平质控物按《各仪器标准操作程序》常规操作方法对仪器进行室内质量监控,质控结果在允许范围内可进行样本分析。

9.5.2 在每次进行新的校正时,以及按适用的系统手册中的规定进行特别保养或故障排除后,都要进行质控监测,质控结果在允许范围内可投入使用。

9.5.3 每使用新批号试剂时,需监测质控情况,并用前一批号试剂测试过的标本随机选择5个标本上机检测,将两次结果对比分析,偏差小于参数1/3CLIA’88要求。

9.5.4 将每日质控情况记录于《仪器使用登记表》。

9.6 质控规则、结果分析及失控处理 见《室内质量控制程序》。

9.7 室间质控 每年参加重庆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CAP室间质控。

10.干扰因素及变异的潜在来源

10.1 不可使用有溶血迹象的样品。溶血可错误地导致结果升高。

10.2 严重脂血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10.3 标本、反应液中的颗粒微粒、微小团块可影响结果分析。

11.结果计算及不确定度

11.1 计算公式 结果=ΔA/min×1/ε×106×V/v×1/L

ε:摩尔(线性)吸光体系[mol/(L·cm)],ΔA:吸光度变化,V:标本体积(ml),V:反应体系体积(ml),L:光径(cm)

之后仪器自动计算结果。

11.2 计量单位:U/L

11.3 测量不确定度(表11-13)

表11-13 测量不确定度

12.生物参考区间

血清或血浆:5.0~40.0 U/L。

13.患者检验结果的可报告区间

血清或血浆:5~2 600 U/L。

14.警告/危急值

创伤科: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0 U/L,应立即联系临床医师并作好记录。

15.临床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数据用于诊断和治疗某些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和心脏疾病。

15.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增高

15.1.1 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15.1.2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15.1.3 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15.2 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16.安全防护措施

16.1 血液标本的运输必须保证运送过程的生物安全,防止溢出。血液标本溢出后,应该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16.2 对标明有传染性疾病的血液标本应特别防护,以不污染环境和保护工作安全为前提。

16.3 在进行检测分析过程中的一切操作活动中,必须遵守相关安全规则。执行必要的防范措施,比如佩戴防护性手套、口罩等。

16.4 血液标本在离心过程中,应将所有标本加盖。离心后,开启试管盖时应防止气雾胶污染环境。

16.5 与血液标本接触的一切器皿、仪器组件/拆卸组合零件都应视为污染物,因此操作人员不小心接触了这种污染源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被污染区域并采取必要医疗措施。

16.6 如果操作人员的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血液或废液,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进行消毒处理。如果眼睛被溅入血液或废液,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16.7 在测试样本时,机器盖子需盖好。

16.8 所有检查过的血液样本及有关的废弃物,都会给您带来潜在的危险或生物污染。所有废弃样本及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同血液标本的处理程序。

17.注意事项

17.1 对于反应结果超过分析范围上限的样品,应该用生理盐水稀释5倍(稀释后检测结果在仪器线性范围内为合适)后重新分析,并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或在样品编程时将稀释倍数输入系统。

17.2 酶活性极高的样品(>12 000 U/L),可能会在加入样品后进行第一次光吸收测定之前就耗尽所有的NADH底物。这些样品可能报告为酶活性极低,或结果被压抑而显示为“OIR LO”。对这些样品应该用生理盐水1∶20稀释后重新检测,并将结果乘以20,或在样品编程时将此系数输入系统。

17.3 检测结果的复检,详见《生化组相关复检程序》。

18.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