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胞内受体多为转录因子通常由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介导脂溶性信号传递

胞内受体多为转录因子通常由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介导脂溶性信号传递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胞内受体多为转录因子,通常由400~1 0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介导脂溶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如胞内的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等。当与相应配体特异性结合后,能与DNA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胞内受体一般含有高度可变区、DNA结合区、铰链区和激素结合区。这种受体-蛋白复合物形成后,受体向细胞核的移动和结合DNA能力受到抑制。
胞内受体_医学分子生物学

胞内受体多为转录因子,通常由400~1 0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介导脂溶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如胞内的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等。当与相应配体特异性结合后,能与DNA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胞内受体一般含有高度可变区、DNA结合区、铰链区和激素结合区(图11-13)。

1.高度可变区 位于N末端,氨基酸序列和长度高度可变,有二十几个到六百多个不等。具有一个非激素依赖性的组成性转录激活区。

图11-13 核受体结构

2.DNA结合区(DNA bound domain) 位于受体分子中部,主要包含66~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核心结构和后续的羧基端延伸组成。核心结构含有两个模体(锌指结构),能与DNA相结合。

3.铰链区 为一短序列,可使受体蛋白弯曲或构象改变,有助于配体-受体复合物的核定位

4.激素结合区 位于铰链区的C末端,约由2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结合配体、热休克蛋白,使受体二聚化并激活转录。

没有激素时,受体往往与具有抑制其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相结合,如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这种受体-蛋白复合物形成后,受体向细胞核的移动和结合DNA能力受到抑制。当激素与受体结合时,受体构象发生变化,与热休克蛋白解聚,暴露出受体的核内转移部位及DNA结合区,向细胞核内转移,并结合于其靶基因邻近的激素反应元件(hermone response element,HRE)上。结合于HRE上的激素-受体复合物再与位于启动子区域的转录因子或转录调节因子作用,调节基因表达(图11-14)。

图11-14 核受体作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