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视网膜脱离术后葡萄膜炎

视网膜脱离术后葡萄膜炎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禁忌证。1.眼部损害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全葡萄膜炎,呈非肉芽肿性,约25%出现前房积脓,典型的眼底改变为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以及后期出现的视网膜血管闭塞。3.皮肤损害 呈多形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结节性红斑,溃疡性皮炎,脓肿等。眼后段受累者,糖皮质激素口服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眼前段可有轻至中度的炎症反应,易发生眼压升高。在恢复期,坏死区可形成多数视网膜裂孔,引起视网膜脱离。

一、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定义】 以双侧肉芽肿性全葡萄膜炎为特征的疾病,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常伴有脑膜刺激征、听力障碍、白癜风、毛发变白或脱落。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引起,色素细胞既是抗原又是靶组织,还与HLA-DR4、DRw53、HLA-DQW3、HLA-DRB1*0405有关。

【临床表现】

1.前驱期(持续数天) 表现为突然发病,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少数轻度精神错乱,脑脊液压力暂时升高并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2.眼病期(持续数周) 双眼同时发病(少数例外)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并有眼痛、畏光、视物变形、闪光感等症状。

眼病期体征:眼前段表现为急性渗出性虹膜睫状体炎,眼后段有视盘水肿充血、视网膜水肿、静脉充盈纡曲、黄斑区放射状皱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3.恢复期(持续数月至数年) 此时患者炎症逐渐消退,多数有虹膜后粘连,眼底呈晚霞状,周边网膜有散在性黄白点状渗出灶,皮肤有脱色素改变。

4.慢性复发期 肉芽肿性炎症反复发作、慢性全葡萄膜炎伴前葡萄膜炎急性发作,单独后葡萄膜炎复发很少见。

【眼部主要并发症】 ①继发性青光眼。②并发性白内障。③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诊断标准】

1.患者没有眼外伤及眼手术病史。

2.下列4种表现最少出现3种:

①双侧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②后葡萄膜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盘水肿充血、晚霞状眼底。

③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

④皮肤。白癜风、白发、脱发。

【眼外表现】 ①神经系统:头痛、颈强直、感冒样症状。②听觉:耳鸣、听力下降。③皮肤:白发、脱发、白癜风。

【治疗】 治疗原则:控制炎症,保护视力。

1.以皮质类固醇为首选药物。局部点眼,严重者结膜下注射。全身给药时,口服泼尼松及时足量,以后逐渐减量维持4~6个月。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禁忌证。

2.非甾体类消炎药口服药有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滴眼液有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等。

3.维生素、中药也是常用的辅助用药。

4.局部散瞳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二、Behcet 病

【定义】 Behcet病是一种以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

【病因】 与细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主要通过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致病。

【临床表现】

1.眼部损害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全葡萄膜炎,呈非肉芽肿性,约25%出现前房积脓,典型的眼底改变为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以及后期出现的视网膜血管闭塞。

2.口腔溃疡 多发性,反复发作,疼痛明显。

3.皮肤损害 呈多形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结节性红斑,溃疡性皮炎,脓肿等。针刺处出现结节和疱疹是此病的特征性改变。

4.生殖器损害 疼痛性,愈后可遗留瘢痕。

【诊断】 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的标准为:

1.复发性口腔溃疡(1年内至少复发3次)

2.下面四项中出现两项即可确诊:①复发性生殖器溃疡或生殖器瘢痕;②眼部损害(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玻璃体内细胞或视网膜血管炎);③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假毛囊炎或脓丘疹);④皮肤过敏反应试验阳性。

【治疗】 ①睫状肌麻痹剂;②糖皮质激素;③其他免疫抑制药。

三、交感性眼炎

【定义】 发生于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受伤眼为诱发眼,另一侧眼为交感眼。

【临床表现】 外伤或手术后5d~56年内,发病隐匿,可表现为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可出现晚霞样眼底和Dalen-Fuchs结节。

【诊断】 外伤或手术史;临床表现;FFA可协助诊断。

【治疗】 眼前段受累者,糖皮质激素点眼,睫状肌麻痹剂等治疗。眼后段受累者,糖皮质激素口服或其他免疫抑制药。

四、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定义】 它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以视网膜坏死,视网膜动脉炎,玻璃体混浊和后期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疾病。多为单眼受累。

【临床表现】 多隐匿发病,出现眼红,眼痛或眶周疼痛,早期出现视力模糊,眼前黑影,病变累及黄斑区时可有严重视力下降。眼前段可有轻至中度的炎症反应,易发生眼压升高。视网膜坏死病灶早期多见于中周部,呈斑块状,以后融合并向后极部推进。视网膜血管炎是另一个重要体征,动静脉均可受累,以动脉炎为主。疾病早期可有轻度至中度的玻璃体混浊,以后发展为显著的混浊,并出现纤维化。在恢复期,坏死区可形成多数视网膜裂孔,引起视网膜脱离。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积极药物治疗:抗病毒制剂、抗凝剂、糖皮质激素,并及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