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硬投入的多元化

硬投入的多元化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财力投入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费来源从传统模式下的政府单一负责制走向以政府保障为主,政府、企业、第三方、个人等多方投入的多元格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1.多元投入主体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大学及公众。积极鼓励个人与民营企业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促进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合理流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硬投入的多元化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一、硬投入的多元化

财力、物力、人力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硬投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关于硬投入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对多元化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一)财力投入的多元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费来源从传统模式下的政府单一负责制走向以政府保障为主,政府、企业、第三方、个人等多方投入的多元格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此外,在资金筹措方式、资金分配使用方式等方面亦需积极探索创新,形成多元化的、适应不同现实条件的资金筹措机制与资金分配机制。

1.多元投入主体

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大学及公众。在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的问题因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变得更为突出,在坚持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体系最主要的投资主体的同时,调动全社会关注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是一个必然选择。这方面学术界多有论述,国内各地如杭州、台州、深圳、重庆等地都有过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所以本文不再展开。

2.多元化筹资渠道

在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同时,还要坚持和鼓励多样化的融资和筹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社会资金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本文具体的建议为:

(1)充分利用政策杠杆,建设公共文化融资平台

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杠杆如政府担保、税费优惠等政策,引导金融企业对社会文化事业实行信贷倾斜政策,以低息、无息、贴息等方式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银行、信用社可对效益和信用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营者开办资产抵押业务,对经营性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贷款利率、还款期限、担保要求等方面区别于一般的商业性贷款,尽可能提供一些优惠措施。

(2)明晰公共文化资源产权,盘活闲置公共文化资产

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由于破旧或地点偏僻等原因而被长期闲置,有一些大型文化设施和稀有历史文化遗产由于产权模糊等原因缺乏很好的维护与经营。对于前者,可采用少量财政资金投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公开招标引资、税收减免优惠、翻新再造、搬迁变卖等途径和手段,盘活这些闲置的公共资产,激活其潜在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对于后者,在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对其产权进行界定,按照“谁建设,谁收费;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鼓励产权责任人进行文化资源的再度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

(3)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针对“建一座设施,背一个包袱”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怪圈”,可以推广使用浙江、山东等地采用的政府补贴、企业冠名、社区文化基金会建设、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等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赞助。已有的实践表明,政府投入建设文化设施并对商业运作给予一定的补贴具有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性质,政府补贴导致的低票价也鼓励了部分公众的“文化消费”[1],对于繁荣文化演出和消费市场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积极鼓励个人与民营企业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促进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合理流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可充分参考借鉴英美等国一些博物馆的策略化经验策略,逐步引入“以顾客为导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多的运转资金。如英国大英博物馆建立大英博物馆有限公司,引入公共文化企业制度,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融资可能性的做法就值得我国的公共文化机构借鉴。

(4)完善社会捐赠激励制度,设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

加快落实并完善文化事业的捐赠激励机制,制定必要的文化经济政策,通过减免税费、资金扶持、表彰冠名、业务培训、项目帮扶等优惠政策吸引投资方和赞助方,引导企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将社会资金捐赠或赞助给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和支持文化事业单位同企业横向联合,开展“文企联姻”,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对文化建设进行投资。

可设立和完善多样化及多层次(个人、企业、机构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基金,广泛吸纳来自公共财政、文化产业经营收益和各种社会力量捐赠的资金。在这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借鉴英国“一臂”之距的文化管理原则,成立半官方的文化发展基金会来吸引和统筹安排使用社会资金的运行模式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此外,还可设立特定的专项文化服务基金会,吸纳各个方面的资金,有重点地支持某方面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活动。这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成功案例是杭州市的图书馆事业基金会。该基金会成立于2003年,属于地区性公募基金会,由浙江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和杭州一市七县(市)九家公共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基金会接受的捐赠来源于省内企业和个人,到2010年底,基金会资金规模(包括一个佛学图书馆的固定资产折价)已达853万。受资助对象主要为当地基层图书馆、基层工作人员及弱势群体,历年捐赠、资助共计支出100余万,在国内图书馆界已颇具影响。

(5)发行文化彩票和债券,多种形式灵活吸纳社会资金

吸纳社会资本有很多的方式,其中,设立文化彩票以日常性地吸纳民间资本的投入,是一个效率较高、操作性较强的方法。除了已有福利彩票与体育彩票两种彩票,可以增设文化彩票,也可考虑将文化彩票与体育彩票合并,设立文体彩票,以促进我国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单独设立文化彩票,还是设立综合性的文体彩票,都能持续地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减轻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英国在1994—1999五年间通过发行国家彩票,为公益文化事业筹资63.8亿英镑,共资助了“新千年大厦”、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等3万多个公益文化项目[2]。文化彩票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积极效应非常明显。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文化基础设施和基础项目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发行较长期限的文化专项债券(包括国债、地方债券和企业债券等),将所得资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

3.多元化资金分配方式

(1)建立与完善文化采购与专项补助制度

政府应从直接拨款向项目投资、购买服务方面转变,加快建立政府文化采购制度,政府要根据自己的文化职责,科学制定文化采购计划,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吸收借鉴法国政府对文化的财政投入的做法,他们不是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而是通过签订文化协定的契约形式确保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3]。与此同时,应设立文化专项发展经费和专项补助经费,对本土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等进行资助和奖励,并予以制度保障。

(2)推广运用参与式预算机制

政府财政直接投入的项目应逐步采用参与式预算的方式进行。国内已经有一些地区在率先进行以“参与式预算”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改革试点,如江苏省无锡市就在有关城区就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的选择进行社区居民投票[4],浙江省温岭市以民主恳谈等形式推行了参与式预算试验。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作为一种最贴近民众生活实际的公共财政投入,应大胆做出这方面的尝试。

(3)全面引进市场化管理模式

当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经济制度时,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事业也要围绕市场的优势和缺陷发挥自身功能[5]。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不是要削弱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而是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主体;不是要放弃政府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责任,而是为了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转变为组织管理者。因此,我们应依循西方经验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将“企业化管理”[6]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努力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二)人力投入的多元化

1.多方参与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首先,要加强文化专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加强各类学校的文化艺术及专业教育。高校要努力完善文化专业人才的招生计划、教学计划,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引导,倡导文艺生积极到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事业单位或志愿组织发挥专业力量。提倡社会有意识地培养文化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如建立起本土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支持农民自办文化。

其次,要加强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团体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社区、街镇等地担任文艺辅导员和文化指导员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2.多渠道吸纳文化人才

首先,对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或在一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特殊奖励,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文化的良好氛围。浙江省舟山市组织的政府文化奖评选,对在文化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或取得突出成就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级各类组织进行表彰,并予以最高6万元的奖励[7],就是一个不错的典范。

其次,要加大对优秀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引进力度,实施青年艺术人才的专项培养计划[8],成立文化人才基金会等措施,从高校、文化机构等人才孵育基地引进高端人才,对引进的优秀文化人才,可加大在户籍、住房、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激励,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

(三)物力投入的多元化

1.政府建设文化孵育基地

政府在积极保障最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以外,还应注重建设功能健全、交通便利、环境良好的文化孵育基地,最佳选址通常为有利于文化的广泛和快速传播的城市广场、公园、社区、校园、农家大院、庙会等人群聚集地。此外,可要求新建小区必须配套一定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等,以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2.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开放文化场地与设施

应积极推动国家机关和学校等事业机构的内部文化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探索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学校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等重要文化场地的共建共享新机制。企业也应逐步推行文化资源的分层定价与供给机制,为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有条件地与社会共享公共文化场所、公共文化设施等,以促使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物力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