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省社科联课题

四川省社科联课题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两年来,学校通过“双支计划”每年对人文社科研究资助经费近100万元。
四川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间,该校社科研究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研究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中心,在服务“三农”,发挥涉农学科优势特色地位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经过多年发展,该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目前,该校有经济管理学院、政治学院、文法学院、语言学院、艺术与体育学院、商学院、旅游学院等七个学院;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四川分院、四川省社工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农业经济学会分会等10多个学会,形成人文社科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研究团队粗具规模,研究成果特色优势明显、社会服务影响较为突出的研究局面。现全校从事社会科学的教研人员有5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有14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研人员占90%以上。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此外,有近30个人文社会学科本科专业,跨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法学五个学科门类。先后培养了各类研究生1000余名,本专科学生7000余名,构建了一支规模较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农村金融与保险、土地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产业组织及企业发展、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农林技术经济、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土地经济与资源经济、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三农”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研究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1)课题立项工作有很大进展。10年间,该校学校社科工作者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及国际合作、横向合作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及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科研经费达1650余万元。

(2)科研获奖取得新进展,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10年间,该校人文社科研究共出版著作70余部,主(参)编教材40余部,其中“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副主编4部),普及读物2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50余篇,SSCI、EI、ISTP等20余篇,CSSCI收录论文60余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余篇。李冬梅博士论文《Willingness and Determinants of Farmers'Adoption of New Rice Varietie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第四期,2010)实现研究论文SSCI检索的突破。提交有关部门的研究咨询报告和经有关部门鉴定的应用研究成果60余项。“整合高校成教、自考、网教资源,创新农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农业科技110”示范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西部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等4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3)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该校现有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社工人才培训基地,通过有效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突出了科研优势和特色,培育了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为组织联合攻关、承担高层次科研课题、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为我校服务四川、服务西部以及全国农业、农村建设打造了平台,注入了活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4)科研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取得新进展。该校积极引导人文社会科学面向社会开展研究,旨在提高学校科学研究服务四川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共承担人文社科横向合作项目46项,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社科工作者先后完成了“邛崃现代农业强市总体规划”、“广汉市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培训项目效果评估”、“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金堂县五凤镇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遂宁市特色种植业发展规划”、“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雅安市雨城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石棉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等多项社科规划课题,全方位、立体型服务四川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主要经验

(1)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学校“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学校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和激励。近两年来,学校通过“双支计划”每年对人文社科研究资助经费近100万元。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举办“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研讨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年会”、“全国中青年农经学者年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行学术报告会,参与多地市校联谊,以此推动人文社科科研交流与合作。

(2)深化科研改革,以改革求发展。2001年以来,学校改革科研经费筹措、投入、使用、管理办法,靠科学严格的管理,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引导和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与提高;发挥研究特长,建设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扩大横向联系,建立学校社科改革与发展基金,特别是在2006年后,我校社科不论在项目、经费、还是科研成果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3)加强科研队伍管理,强化科研过程服务,提高科研效率。在重大和重点项目立项申报中,组建科学的科研团队,整合力量,积极主动争取,组织课题申报,发挥在涉农研究领域的优势和长处,力求突破,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对科研过程加强考核、督促,以期多出成果,多出标志性、高层次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4)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社科研究上水平。学校通过出台科研奖励办法,辅之以学院配套的办法施行。通过加大投入,奖励每年发表在权威、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以及在文科三大转载系统上被转载的学术论文,奖励获得国家、教育部及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的优秀成果和单位、在争取横向项目和经费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单位以及科研管理工作先进个人,侧重于拉动社科上水平,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激励机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文科教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对我校社科上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国家级标志性成果

(1)《整合高校成教、自考、网教资源,创新农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陈文宽,2005),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弘扬“川农大精神”建设特色鲜明的优良校风》(邓良基、张禧、张广博、秦自强,2008),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3)《利用多元现代传媒,打造校园先进文化——四川农业大学打造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多元媒介平台》(秦自强、潘坤,2010),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2.省级标志性成果

(1)《“农业科技110”示范工程》(邓良基,2008),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构建具有农林特色的经济管理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文宽,2009),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策研究》(冉瑞平,2005),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4)《蔬菜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杨锦绣,2006),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西部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王芳,2010),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

(1)2006年5月至10月,蒋远胜、陈文宽应邀参加《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调研和编写工作;

(2)2007年9月,邓良基率领蒋远胜、王芳、陈文宽等为四川省委撰写了《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潜力分析与对策建议》,成为省委书记科学决策的依据;

(3)2008年11月—2009年3月,由邓良基率队,我校八个学院、两大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组成四川省科技厅关于“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实施方案”报告写作小组;

(4)2009年,我校专家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了15条建设性修改意见,其中14条建议被采纳。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积极做好理论学习与思想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科研究工作。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进一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科研的方针,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

(2)结合重大现实问题,使科研成果进一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强学科融合,多争取横向合作项目,注重“产、学、研”良性运作,继续扶持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调研课题,积极服务社会、服务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同时,改进和探索科研管理方式。

(3)打造高端科研平台,推进科研成果上档次、上水平。充分利用好现有科研扶持政策与氛围,依托学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双支计划”的扶持,将我校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一步使科研为“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突出重点,侧重扶持和培养一批重要成果和研究团队。进一步凝练方向,实现科研资源配置最优化,侧重扶持、培养和建成2~3个有影响的学术团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特别是在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有所突破。力争科研成果产出最大化,多出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在省级一等奖乃至国家级奖项上实现突破。

(5)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主办或承担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开展合作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