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申报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申报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该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黑龙江省社科研究基地两个,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
黑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黑龙江大学始终坚持从服务国家战略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全局出发,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通过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先导,以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保障,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加强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联合与集成,积极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文化引领,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总体情况

1.提高项目意识,科研项目中标率大幅提高

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获得已成为一所高校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学科建设赖以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该校通过组建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团队,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入论证和有效培育,项目中标率大幅提高。2001年以来,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790项,获科研经费4164.331万元。特别是在获国家重大项目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课题资助项目1项;获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获教育部各类项目112项;获司法部、审计署等其他部委级项目33项。这些项目不仅数量比往年大增,而且层次也有较大提高,充分体现了此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竞争力。

2.实施精品战略,高水平成果数量不断攀升

该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研精品战略,通过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与奖励政策,逐步建立起激励与约束并存的发展机制,科研成果产出率大幅提高,成果质量显著提升。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该校教师发表人文社科领域论文8400余篇,出版著作1000余部。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111篇,被上述文摘论点摘编收录的论文125篇。共有1656项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其中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3项;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3项。上述奖项无论是获奖总数,还是获高等级奖数,均居全省首位。尤其是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该校有6项成果获奖,这是该校单届获得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数量最多的一次。在全国157所获奖高校中排名第21位,在获奖的地方高校中排名第2位,充分显示了该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综合实力。

3.创新体制机制,学科建设和高端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10年来,此校学科建设与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形成,优长学科领域进一步加强。在人文社科领域中,俄语语言学、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学与术语学等已经成为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优长学科和强势科研领域。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俄罗斯问题研究、东北亚经济研究、东北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等已经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科研领域。民商法学、行政管理学、图书情报学是学校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目前,该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全省唯一),黑龙江省社科研究基地两个(全省8个),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全省39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已经形成了教育部、省级、省高校和学校四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体系。特别是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院等在其学术领域均具有较高声誉。通过这些优势学科和高端科研平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发挥,促进了学校内部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学科建设的聚集点和制高点,从而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4.发挥期刊优势,人文社会科学阵地建设发展迅速

该校以《求是学刊》、《外语学刊》等一批高水平人文社科期刊资源为平台,大力推进名刊、名栏建设,为推动学术研究、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求是学刊》是该校主办的双月刊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名栏建设工程和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外语学刊》是该校主办的外国语言学研究季刊,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CSSCI来源期刊,是全国办刊历史最悠久的外语类学术刊物之一和全国唯一一家由综合性大学主办的外语类学术期刊。该校主办的《满语研究》作为国际唯一的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学术期刊,肩负着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成为国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交流的中心阵地。此外,《北方法学》、《俄罗斯学刊》等此校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以高水平的学术质量、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客观的学术尺度,在国内相关学术界和专业期刊界获得广泛关注与普遍认可,刊发文章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知名学术文摘上转载、转摘量始终居于全国专业期刊前列。

5.加强学术交流,学校声誉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该校始终重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在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的同时,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我校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和扩大了该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2001年以来,该校人文社科领域共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67次;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学术讲座1031余场次,其中阳光讲坛举办各类学术报告700余场次。2010年,该校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家高校社科联,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并作为第二届黑龙江省学术年分会场,组织了21场丰富多样的学术专场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开拓了科研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了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校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对该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突出成就和标志性成果

1.发挥地缘优势,全方位服务国家对俄战略成效显著

该校现已全面实现了俄语语言文学和俄罗斯国情研究的理论前沿性和学术引领性,围绕对俄经贸往来、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精心打造多元化、立体化、联动开放的高端科研平台,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直接服务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和经贸科技合作及文化交流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承担厅级以上对俄科研项目10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项,同时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其中,赵传君教授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及其论证报告,获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并责成商务部研究;郭力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推进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问题研究——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合作新模式的区域效应”和段光达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等,对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传勋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俄毗邻地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中俄界江岛屿开发与能源问题研究”等,对我国东部边境的划界起到重要作用,对维护国家特别是我国东部边境的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2.发挥基础理论优势,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该校充分发挥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较深厚的优势,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中,积极承担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奎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马克思的哲学历程》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衣俊卿教授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张锡勤教授和丁立群教授分别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活动中,以衣俊卿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担任了此次学习活动内容——国外马克思主义部分的写作与讲解工作。

3.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参与龙江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该校始终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积极加强应用研究,为龙江经济建设、法律制度、社区文化、金融发展、宏观调控等作出积极贡献。如谢永刚教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供水水费补偿机制及水权问题研究”、焦方义教授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研究”等。通过担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顾问,在地方政府的咨询和科学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省党和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如杨震教授担任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传勋教授担任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焦方义受聘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等。学校还依托俄语语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文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俄罗斯问题研究等众多人文社科优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为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服务。如在满族语言文化研究方面,完成了《满族语言与文化国际共同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5项,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出版了《满语研究通论》等专著、编著30余部,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满语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三、主要经验

(1)坚持以优势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巩固俄语和哲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强化文学、法学、满语、俄罗斯问题、东北亚经济等特色研究领域建设力度,积极培育有较好研究基础和实力的研究领域,实现人文社科研究的全面发展。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坚持以团队协同攻关为主要研究方式,采取个人独立研究与团队协同攻关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方法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促进优质科研资源整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高端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

(3)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学校人文社科发展实际相结合,遵循科研规律,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和与科研发展相适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规范化、法制化、民主化和透明化的管理机制,优化政策导向,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窗口和平台作用,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注重营造学术氛围。积极支持和鼓励优长学科、特色学科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国内、国际重要学术活动。设立阳光讲坛专项资金,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参与合作研究,从而保证相关学术领域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该校将以国家对俄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科学研究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扎实推进以提升项目层次、彰显研究特色、突出科研创新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提高科研队伍素质,提升科研竞争力,打造科研发展特色,持续推进全方位服务国家对俄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坚持服务国家对俄战略,鼓励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科学研究的内涵与特色发展。切实改变偏重数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做法,把科研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来,瞄准行业及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承担一批高层次重大科研项目,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2)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立足科学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研究。大力整合优质科研资源,以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首要任务,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3)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把加强青年科研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关键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创新科研队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科研创新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实现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高端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拓展研究领域,锻造学术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服务能力,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平台,汇聚队伍,形成合力,努力推出一批水平高、影响大、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研究成果,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层次科研平台,带动和引领人文社科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