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山碧水无价宝

青山碧水无价宝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山碧水无价宝甘肃省农村发展研究院蒋志荣提 纲◆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碳交易,加快森林生态补偿◆ 进一步加大河西荒漠化防治力度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祁连山区生态文明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发展与可持续性两个概念。
青山碧水无价宝_第四届绿洲论坛报

青山碧水无价宝

甘肃省农村发展研究院

蒋志荣

提 纲

◆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 加快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 开展碳交易,加快森林生态补偿

◆ 进一步加大河西荒漠化防治力度

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祁连山区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发展与可持续性两个概念。

img398

图1-1 可持续发展示意图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可持续发展是个过程、也是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实践。

可持续发展是复杂系统,有层次和结构。

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测定和评价的。

时间尺度:无限性

空间尺度:区域、国家乃至全球

2.林业可持续发展

(1)森林价值的认识过程

人们对森林价值的认识经历了自然的自然阶段;19世纪进入商品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逐步开辟了人化的自然阶段,逐步树立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组成的系统价值观念,确立了林业在经济、自然、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

在人化自然阶段,人们对森林功能的认识逐渐扩展到广泛意义的生物生产力和林木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有益副作用。前者称为直接效益,如木材、薪材、林副产品等;后者被称为间接效益,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纳毒滞尘等。

(2)林业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求的林业。

2)到底应该持续什么?

美国学者里查德曾对这一问题给出8个可能的回答:

①主要林产品的可持续性;

②人类利益的可持续性;

③社区的可持续性;

地球村的可持续性;

⑤生态系统类型的可持续性;

⑥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可持续性;

⑦生态系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性;

⑧核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一般来说,持续不断地提供多种林产品,满足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多种产品的需求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还包括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目标(如美学目的、陶冶情操目的、教育目的、文化目的、学术研究目的、宗教信仰目的、旅游观光目的等)。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林业可持续发展还具有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可从相互联系又彼此之间有一定区别的4个方面来考虑:

①通过林业可持续发展获得多种林产品,带动林产工业发展,为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经济贡献。

②通过林业可持续发展,使森林经营者和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获得持续的经济收益。

③通过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和保障与森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水利、旅游、渔业、运输、畜牧业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④通过林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区域(流域)等不同尺度空间防灾减灾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标取决于人类对森林环境功能、森林价值的认识程度。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二氧化碳储存、改善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等目标。

4)林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

林业可持续发展涉及3方面的问题:①彼此相互联系中的区域森林经营问题,即处于相互关联之中而非孤立存在的区域森林经营管理;②连接林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各种纽带,如土地利用结构、公众环境意识、文化精神需求、生态环境建设等等;③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宏观战略的关系,它既包括在国家范围内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构成,如产业结构、部门结构等,也包括只有在国家范围内才存在,并对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运行机制,林业宏观调控政策等诸多方面。

img399

图2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基本框架

5)林业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

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全局、系统、综合长远的高度上,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基础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空间尺度(景观、社区、区域、国家与全球)的关系;以处理好近期、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为着眼点,从整体、持久的角度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以此来促进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传统经营思想支配下片面追求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生产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维护和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持久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种林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的综合目标模式转变。为此,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作出如下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不仅要不断满足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多种不同需要,同时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支持。这就是说,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然资源环境基础共同决定的。

林业部门自身解决不了与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相关的全部社会经济问题,也不可能彻底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通过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区域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行政等手段的综合调控下,才能谋求和建立起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途径。

二、加快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人类文明演化规律分析: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无序到有序。

生存阶段与农业文明

发展阶段与工业文明:人口、物质、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可持续发展阶段与生态文明

人类发展阶段的序列

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研究一个国家(区域)处于何种阶段,既是实施决策论断的首要条件,也是认识基本国情的必然途径。

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及其特点

img400

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的反思:生产、生活和组织方式的反思。“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应当发展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21世纪议程)

人口增长的反思:数量增长及其认识

科学主义反思:二元论(主体与客体对立(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崇拜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认识客观就能驾驭自然万物——培根)、简单化(世界是简单的,给我空间与运动,我就可以造出宇宙来——笛卡尔)理性崇拜(理性人,理性世界、理性社会)。

1.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山川秀美,推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人文关怀诸方面都产生新的变化,实现经济人、社会人和自然人三大系统的协调,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的新的社会形态。

(1)古代生态伦理道德观奠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

在森林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古人形成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思想。孟子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南宋哲学朱熹提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就是要求在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时必须符合时令,尊重动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必须要有节制,不能杀鸡取卵。这与今人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2)和谐发展理念应当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准则

第一,和谐发展理念的实践必然会影响并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伦理观。集中体现了和谐发展的要求。第二,现代生态文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思想,在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它与社会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第三,现代生态文明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发展,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3)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首先,森林孕育了人类文明。

其次,森林的消长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

再则,森林与建设现代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

(4)森林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森林文化最初与乡土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而后受道、儒、佛诸家的影响,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森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森林文化又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影响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森林文化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和经济生活,而且渗透到文学、艺术、教育、伦理、道德、习俗、宗教等各个领域。由森林文化而引申出来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桑蚕文化以及哲学思想、森林美学、园林文化、森林旅游文化等若干分支,构成了森林文化完整的架构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2.生态文明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指导生态建设,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文化、生态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和谐发展的概念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也就是说,和谐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美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行为合拍、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

和谐发展强调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高度综合和合理竞争,共生与自生能力的结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耦合,时、空、量、构、序的统筹,以及哲学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实现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因此,和谐发展可以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4.和谐林业

林业经营观念的转变

和谐林业

(1)和谐林业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题主体,而湿地、城市、农牧渔等生态系统与林业血肉相连,海洋生态系统又通过河流、滩涂、大气等与森林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林业的经营对象不能仅仅孤立地局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而应扩大到整个生物圈。再者,林业的经营观念应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经营就是收益”的观念,把林业的经营观念转变为“筹划并管理”生物圈,把林业定位为“生态产业”,其职能定为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和谐林业的内涵

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和谐发展理论指导下,林业将不在是一个以“收获”为目的的工产业,逐渐实现可持续林业向和谐林业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生物圈管理者。

总结我国林业5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目前正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我国林业是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阶段,可以说是传统林业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是我国林业发展较快的时期。

第三阶段: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目前,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2)林业的地位新使命

林业的“双属性”、“双任务”、“三地位”。“双属性”是对我国林业做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行业。“双任务”表明林业不仅要承担好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而且要承担好满足社会对林产品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三地位”就是“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5.涉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1)林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

总的判断,我们是能够正确解决加快林业发展和实现粮食安全这个问题的。但是,任何时候,对粮食安全切不能掉以轻心。祁连山的生态安全是河西粮食及生态安全乃至我国生态安全保障的屏障。

以食物系统的观点来审视粮食安全的趋势

img401

图2 人类食物构成图

(摘自任继周,侯扶江“改变粮食观,试行食物当量”,1997)

(2)林业生态用水问题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要积极治理,又不能随意加大治理任务,要建立既治必绿的政策机制。对生态用水供应的区域应当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区。

对生态用水要突出如下政策支持的方向:

一是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对河西生态脆弱地区,要落实生态用水。

二是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

三是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建设;

四是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

五注意河西地下水的超采超采问题;

六是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

七是加强对生态用水的科研攻关,在河西地区,以荒漠化防治为龙头,采用生物、工程、农业等措施,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恢复。

(3)发展人工林缓解木材供需矛盾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日益加大,木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尤其是珍贵用材、大径级材将成为市场急需的短线产品。现在,我国木材市场消费量2.5亿立方米左右,每年需进口木材1亿立方米以上。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世界保护森林的呼声高涨,各国都将严格控制木材出口,特别是削减天然林采伐量,世界市场的木材供应形势日趋严峻。

解决木材供应问题,要确立木材生产立足于国内为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即通过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地资源,集约经营、定向培育、规模化生产,加速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以满足国内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对一些结构性短缺产品,实行“进口替代”进行补充。

(4)林业参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需转移到林业主战场上来,这对林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林业内部劳动力的安排使用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5)林业除具有农业的普遍属性外,突出特征是周期长。

为了保证林农获得预期收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尤为重要。要把商品林生产与林产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开展碳交易,加快森林生态补偿

在地球碳循环中,几乎每个单位和部门都有两类相反的过程:一是放出CO2,二是吸收和固定CO2。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两者相比较,如果是净排放CO2,则该单位就是碳源单位或部门,如果是净固定CO2,则是碳汇单位或部门。要解决在地球生态中的CO2浓度上升问题,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减少碳源的排放量,二是增加碳汇的固定量。

土壤和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森林生产部门和单位是最主要的碳汇单位。树木生长过程中新增加的叶、茎、根都是新吸收CO2而形成的碳汇。除此之外,实施造林和再造林,增加森林的碳汇量是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缓解CO2浓度上升的办法。因此,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是正确的。

1.碳交易的概念

什么是碳交换?简单讲就是碳汇单位和碳源单位之间CO2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市场是一种生态市场或者叫生态文明市场。

气候变暖说明了地球的CO2排放空间是有限的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就应该分配,不分配就会越来越稀缺。可以肯定地说,要真正解决大气CO2浓度上升、气候变暖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分配CO2排放权。可以基本上按人口和新增碳汇量的多少来分配,按各单位拥有的CO2排放权大小确定各单位能源的使用量。分配以后肯定会有的多,用不完,它就可以出售,这是它的权利;有的排放权不够用,它就需要向外购买。这样,CO2排放权就产权化、市场化了,生态服务就有偿化了,大规模的有形无形的CO2排放权交易市场就大量形成。

实际上现在世界上分配CO2排放权,实行碳交易已在逐步形成和建立的过程中,如许多国家的税转移,把向公民收取的税额改向CO2排放多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如北欧、德国;补偿转移,政府取消对排放CO2多的部门和单位的补贴转向补贴生产碳汇的部门和单位,如比利时、法国、日本,取消与煤有关的补贴;一国向另一国购买CO2排放权;发达国家企业和政府到发展中国家造林。

中国正在试行的森林生态补偿与国际上的碳交换有实质性的内在联系。生态补偿是实现碳交易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是政府代表碳源单位向碳汇单位购买CO2排放权,是财政向碳汇单位补贴的一种形式。它的作用一方面是调动碳汇单位增加碳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又起到鼓励碳源单位少排放CO2,所以由政府财政出资补偿森林生态功能的做法是有待完善的。国际上的碳交易为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依据。建立正式的碳交易是筹集足够的生态补偿基金的主渠道。

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将全国林业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全国要有多少公益林?中国生态建设总体规划规定:中国要划1.8亿公顷生态公益林。我国退耕还林按1带1政策要新造林0.34亿公顷,按2:8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又要有0.27亿公顷公益林,共2.07亿公顷公益林。

中央《决定》规定:“凡是按公益林管理的森林国家都要以不同形式给予补偿。”要补多少钱,现在各方面的研究都向一个数字靠拢,即每1/15ha每年补100较为合理。这样每年就要补3100亿元。这3100亿元单靠财政解决怎么都没有可能性。其实建立起碳交换机制后,这个没有解的难题,就不难解决了。

2.碳交换机制建立将给林业带来的变化:

一是地位的真正确立

在国际上真正分配CO2排放权,一国森林新增碳汇的多少必然成为决定一国生存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二是生态服务的有形化

碳交换机制的提出已使原来认为森林最不可能有形化的生态服务—吸收CO2放出O2的功能有形化为碳汇。碳汇交易的发生必然使其产权化,也使生态服务真正可以有偿化了。

三是碳汇成为主产品

森林活立木使碳汇,砍伐后变成原木使碳汇,用原木生产成木制品仍然使碳汇,因此,碳汇使远大于木材的主产品。

四是经济状况的彻底改变

林业不但可以从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上取得收入,还可以出售碳汇获得收入,林业经济状况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3.碳交易研究的几个问题:

为了尽早在中国实现碳交易,除了进行理论上得研究外,应该着手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森林碳汇测定的方法,并进行碳汇总量的测算;

(2)研究碳源分布和测定方法,并进一步确定碳源单位及其排放量;

(3)研究交易方式和规则。

(4)确定CO2碳源、碳汇的测定、监测和验证、认证机构。

四、进一步加大祁连山区荒漠化防治力度

1999年5月12日沙尘暴

img402

img403

img404

img405

img406

img407

额济纳旗枯死的胡杨林

img408

由于青藏高原阻隔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强劲的西风带和中亚季候风的影响下,高原以北广袤地域开始从草原化向荒漠化转变。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黑河中、下游修建了中、小型水库,截留地表、地下径流,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使大量水在水库、明渠表面蒸发浪费,引起下游断流,大片胡杨林死亡,土地旱化,荒漠化加剧。

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恢复生态平衡,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对于年蒸发量很高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科学节约地利用水资源是关键。

奥地利利用在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修建高山水库,又作旅游胜地。我们能不能在黑河上游的祁连山山顶冰川以下修建高山水库,通过泄水隧洞管道,封闭式地把水输送到下游,这样既可通过水头落差发电,又可沿途通过管道喷灌技术养殖山坡草场和解决下游农田用水,避免蒸发耗费,保持生态平衡呢?奥地利充分利用阿尔卑斯山顶的冰川,修建高山水库既作水源又兼做旅游胜地。东阿尔卑斯山冰川

img409

img410

img411

img412

img4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