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踏遍青山写青春

踏遍青山写青春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祁连素捋了捋女儿前额的头发。首批获奖名单中,来自贵州地质一线的女将——祁连素赫然在列。拿着获奖证书,时年43岁的祁连素一字一顿说出这句话。祁连素喜获“金罗盘”奖。基于地质队提供的资料,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金矿。这是105地质大队与加拿大丹斯通国际股份公司合作的金矿项目。2009年祁连素调到队勘查二部项目组。
踏遍青山写青春_记贵州省地矿局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祁连素_贵州榜样

◎王淑宜

娇小柔弱的女子,选择了艰辛的野外勘探工作,在奋斗中坚持人生的方向——手握“罗盘”不让须眉

2016年11月初,深夜。女地质工程师祁连素,再次核对了一遍第二天去野外的地质包: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野外记录本,一样都没少。拉上地质包拉链,将劳保服和换洗衣物挨件叠好,放在床头。再看看时间,已经晚上11点钟了。起身,敲响女儿卧室的门。

“妈妈,你要去多少天呀?”女儿抱着妈妈的腰,抬头问。

“可能要15天。你要好好学习,懂事点,乖乖听爸爸的话。”祁连素捋了捋女儿前额的头发。

又一次出野外。每一次,祁连素都会趁女儿睡前跟她说说话,把该嘱咐的交代清楚了,出门时心里才安稳些。做母亲的心中永远装有孩子!

……

娇小,柔弱。记者见了祁连素,脑海里即刻冒出这几个词!

2013年的一天,当祁连素带着学术论文,走进《贵州地质》编辑部。编辑老师对她的第一感觉,也是这个印象。

“无法将眼前娇小的人,与野外技术负责、大型金矿、地质勘探之类的重体力活路联系在一起。”

翻开她的学术论文,其观点却令老师们耳目一新:这是一篇精彩的矿床学学术论文!在场编辑立马对这个女子刮目相看。

在不少人眼里,地质工作是男人的“专利”。它需要长期野外实战,荒山野岭、深沟险谷、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它需要专业广博的科研知识,一位地质学者打了个比方,地球的生命是46亿年,地质学发展仅200余年,要研究好地质层结构,需要熟练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多门学科知识。

在地质勘探这座高山面前,如果没有执著、坚守、信念,即使身强体壮的男儿也会时常“望山兴叹”,何况身材娇小的祁连素。但她却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24年,并成长为该行业的佼佼者。

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的设立意义非凡:在业内竖起一座灯塔,含金量非常高,两年评一次,只针对在野外一线,为我国找矿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45岁以下地质工作者。

首批获奖名单中,来自贵州地质一线的女将——祁连素赫然在列。

“得这个奖,是对我一生的褒奖。”拿着获奖证书,时年43岁的祁连素一字一顿说出这句话。

问过同事,她哪些地方优秀?其同事说出来的都是一句句朴实的话语——

“有时候男同志都受不了,她作为一个女同志,挺过来了,确实不容易。”

“特别能吃苦,认真,能学习。”

“祁姐常说不怕有困难,有困难去解决就行了。”

问到祁连素,觉得自己的闪光点在哪?

“我真的很平凡,身边太多同事都比我优秀。”她说。

寥寥几个字,似乎让人找不到“特别”的答案。

答案究竟是什么?寻着她的足迹,放飞想象力,跟着她在悬崖深沟里跋涉,才体会到她的艰辛;翻看她的记事本,一个个专业术语、英语单词密密麻麻跃然纸间,才感受到她的不易;打开她的衣橱,一条条排列整齐却又格外崭新的裙子,漂漂亮亮映入眼帘,因为主人很少有机会穿上身。有哪个女人不爱美呢?为了大山,祁连素“牺牲”得太多太多……

青春无悔,年复一年,她早已将答案扎根在苍茫山水间。

祁连素与大山的缘分,从出生起就已结下。她出生在一个地质之家。祁连素在地质队出生、成长,走过自己的青春岁月。

给小连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父亲每年开春到野外去,等到秋天树叶黄了凋落了才会回来。野外究竟是个啥样?地质队员们怎样找矿?在她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好奇。

报考专业学校时,她听从父母,选择了地质学。1991年,踏出地质校门的她来到105地质大队报到,第一个项目就分到位于兴仁县的紫木凼金矿区钻探组。

穿上劳保服,背上地质包,站在钻机边编录,心中充满自豪。而钻工们看到小女孩样的祁连素,怎么也没想到她会是“工作人员”。

年轻的心,总有不安稳的时候。时间一长,每天面对一截截岩芯和枯燥的数字,才20岁的祁连素日渐感到乏味。每当看到“老地质们”为断层的走向、矿体的空间分布争论得面红耳赤时,她感到不解,他们怎么会那样认真,有意义吗?

祁连素喜获“金罗盘”奖。(受访者供图)

工作没多久,祁连素便跟父母提出:不想搞地质了,想去学医。父母听后第二天就找车子赶到野外,把连素接回家,一家人围着她做开了思想工作。

“既然选了就不要放弃。”“干一行,爱一行,怎么能三心二意?”父母苦口婆心,连素低着头,咬着牙,就是不吭声。

心结还须自己解。背起包,她再次回到了紫木凼野外项目组。从此,她稳稳握着人生的罗盘,再没提过“离开”。

紫木凼项目一干就是几年。一天,村里的大爷问她:“姑娘,你那个锤锤真厉害呀!我们挖的是黄泥巴,你们就能挖到金娃娃,要不是你们,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脚下是金窝窝,真是手捧金饭碗要饭啦。”

是的,正是因为地质队来了,发现这个当时贵州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基于地质队提供的资料,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金矿。祁连素逐渐明白“地矿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价值。

揣着梦想的人,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险和困难,她的坚韧和情怀让人刮目相看——心怀山川书写精彩青春

紫木凼项目结束后,祁连素调到“灰家堡背斜金矿合作项目”组。这是105地质大队与加拿大丹斯通国际股份公司合作的金矿项目。

当时矿区不通公路,驻地离省道有2个多小时,仅靠一条简易山路连接外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男同志住在农民们遗弃的破房里,条件好一些的工棚则留给了组里4个女同志。

1996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夹着冰雹袭击了驻地,工棚棚顶被掀翻,大雨如注,黄豆般的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几名女地质队员只好在两张狭小的办公桌下躲避,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当年纪稍长的冉姐顶着图板向男队员们求救,狼狈的样子让他们哄然大笑……

说起这段经历,祁连素的话语中透着坚韧和自信,一点没有当年哭鼻子的小女子样。她还很自信地说,虽然箱子里的衣物全湿透了,工棚里的纸质文件却全部保护得妥妥的。要知道当年可没有电脑,一个钻孔的数据资料就值几百万!

她笑着说:当时为了使地质资料经得起国外地质师检查,组员们接受着艰苦的训练。为了抢时间完成任务,项目打破了冬天收队的传统,春节也坚持在矿山守岗。每天除了完成工作任务,晚上还要在四面漏风的木板房学习外语,厚重的军大衣把娇小的身体裹成了“粽子”。

2009年祁连素调到队勘查二部项目组。当时项目部承接了罗甸的一个土壤化探项目,他们吃住都在一个偏僻小山村,生活条件极差。她和其他男队员一样,每天顶着摄氏35度的高温,爬大山,过沟谷,汗水湿透衣背。

工地上没有洗澡的地方,只能穿着衣服跑到河水里凉快凉快。人在河里,村里的牛也在河里。残阳如血,把发梢上的水滴映得绯红。

晚上,她和另外一名女同志,挤在一张1.2米宽的床上。炎热的高温天气,她们身上全都长了热痱子。当老乡们看到她一身疲惫时,都说“这哪是女人们干的事呀。”

祁连素24岁那年,在安顺平坝开展工勘施工。钻孔布置在农民的水田中,正当大家在担心田里的蚂蟥时,她二话没说,卷起裤腿就跳下田去。

参加地质工作以来,祁连素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度过。当地质找矿处于低谷期,许多专业人员纷纷辞职跳槽。可是祁连素始终没有放弃专业技术,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终于迎来了地质工作的春天。

2002年以后,各地的地勘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大队领导考虑到她孩子小,便安排她到图文中心工作。她努力学习电脑知识和操作。在她得知地勘项目部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时,便毅然报名,再次回到野外勘探一线。

盯住目标不放的人,总会尝到浸透汗水和喜悦的果子——脚底板下趟出“黄金道”

2012年,祁连素调到普安县泥堡金矿项目组,任项目负责兼技术负责、综合组组长。这是她第一次挑大梁、带项目。

“为什么是她?因为项目交到她手上,就是做得出来。”说起为什么选她当负责人的理由,105地质队总工程师刘建中一席话,十分实在。

刚调到工作区,面对的是近900个钻孔、10万多米的岩芯,以及没有整理的原始资料。此外,还有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的矿体。

一般情况下,经过多年经验积累,祁连素都能根据地质条件,在脑海里构建一个矿体的三维空间分布图。可是,眼前的矿体连接对比非常复杂,横着长、竖着长、交叉长,始终找不到规律。

一天晚上,祁连素又陷入了思维困境。于是打电话请教省地矿局老专家郭振春。郭总一句话开导了她的思维:寻找它的“中心思维”。

对!任何事物,总有中心。祁连素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马上召集项目组开会,即刻形成了行动意见。

当时,项目组集体住在一个简陋四合院。工作搭档李俊海记得清楚,他和祁连素分别住院子两角,祁姐一遇到问题,就会跑去找他讨论,来来回回,平均一天穿梭不下20次。

一天,平日里风风火火的祁姐看起来精神不佳,李俊海以为她生病了,一问才知,祁姐的女儿发烧,她非常担心,一晚上都在打电话,整夜没睡。

“一个女同志,那么多年能在野外挺下来,确实太不容易了。”说起祁连素,李俊海总是由衷竖起大拇指。在组员们眼里,祁姐是项目带头人,更是生活里的姐姐。天冷了,年轻小伙子衣服穿少了,祁姐总要唠叨两句。刚当了妈妈的女同志想孩子了,祁姐就把自己经验拿出来分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终于经过全体队员的不懈努力,泥堡找矿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新发现的深部“断裂型”金矿体,规模大、品位高,泥堡成为黔西南又一个特大型金矿产地,提交的勘探报告,为今后在黔西南州寻找该类型金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提交的《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资源/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查明工作区金资源储量共计70吨,新增的有48吨。2013年12月19日通过了省国土厅专家的评审,并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巧的是那天是祁连素42岁的生日。

2014年,祁连素主编的项目报告获贵州省地矿局找矿突破二等奖。2012年、2013年,她连续两年被评为队先进工作者,2014年获得局级劳动模范,并同时获得“金罗盘”奖。她撰写的两篇论文《贵州省泥堡金矿床控矿构造类型及其控矿规律》与《贵州省泥堡金矿床矿体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新认识》,在《贵州地质》学术刊物发表。

2015年4月,在中国青年地质大会上,身穿白衬衫、黑短裙,貌似新来的“大学生”的她,谈起野外找矿,浑身充满了自信。她的学术报告和获奖感言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夸赞:她是奋战在野外一线的女性代表。

大会结束,第一个电话,祁连素打给了丈夫王震。

“老婆,祝贺你。”电话那头,丈夫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常年在野外,是这个如山的男人撑起了整个家。每次出门,他总说:“没事,有我在。”

把工作当成家一样对待。在野外,地质人早已成兄弟姐妹一家人。有一次项目组一位实习生过生日,大伙你唱首歌,我跳支舞,准备了一台晚会。深山里没有灯,就把电筒一把把打亮,照着繁星漫天的夜空。晚会末了,悠悠山谷,响起《勘探队员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2016年11月25日《贵州日报》)

短评DUAN PI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