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族谱的维系

族谱的维系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不论大谱小谱,都载有古代先贤所作序言、自古以来的血脉源流、著名先贤的历史功绩,以及宗族管理与血脉维系的相关制度。二者族谱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三者族谱是宗族灵魂寄居的港湾。这是谷村最后一次统修族谱,至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该谱以乾隆戊戌年版《谷村李氏族谱》为依据,接续了血脉源流。谷村李氏还加强了宗族文献的编辑、保存,是族谱的重要补充。

族谱的维系

——族谱,是一个宗族的根系所在,它用文字记载着宗族血脉的起源、发展、繁衍、迁徙,记载着历史上宗族之人曾经的存在,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任何姓氏都有族谱,谷村李氏更不例外。

族谱,或叫宗谱,也叫家谱。但细细区分,二者仍有不同。随着人丁的不断增加,派系的分支不断增多,尤其是外迁人口和支系的增加后,一些家庭自行修谱,以区别于更大家族的大谱,这种小家庭修订的谱,一般就叫作家谱,而大家族修订的谱,就被称作族谱。但不论大谱小谱,都载有古代先贤所作序言、自古以来的血脉源流、著名先贤的历史功绩,以及宗族管理与血脉维系的相关制度。它是使人们知晓宗系、血脉起源的依据,可使家族分支、后衍不散落,不失传。

血脉源流图,是族谱的核心内容,记录着宗族血脉的延续与传承,宗族势力的壮大与拓展,宗族发展的期待与愿望。不论居住于本村的子孙后代,还是外迁远徙的同宗后裔,都能从这个源流图中找到他们的源头与根基。

《谷村仰承集·分徙远近各地考》说:“昔忠肃公族谱序云:枝不藉干,干宁借枝以自大乎?兹惟有确凿可据者,虽寥落数户,亦不忍遗之,否则,即富豪冠乡曲,亦不能增入也。从前,先祖所修之谷村记,于某派某房某公之下,注明某公分居某处,似犹难于查阅。今则先列各县各村,系某公所居,庶可一见了然。抑或有本系嫡脉,而道远未能通知者,姑候补入。若明知已在修理,而知观望不前者,是恐措费也。自后再不宜向人说共谷村,说来恐被旁人齿笑矣。”(www.guayunfan.com)这段文字鲜明地说明了几个问题:一者族谱是宗族血脉维系的依据,是否一公子孙,完全是依靠族谱的记载。二者族谱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同宗血脉,原籍地为主干,其他外迁地均为分枝,作为分枝的外迁子孙要主动与作为主干的原籍地加强联系沟通,主干不会借助枝叶来自大。三者族谱是宗族灵魂寄居的港湾。族谱修订时,凡外迁宗亲血脉,必须参修。如果因为未能通知到而未参修的,以后可以补入,而明知道在修订族谱却故意不参与的,从此就被开除“族籍”。

这是老祖宗的规矩,同宗子孙,不论迁徙出去有多远,分别时间有多久,平时联系有多疏,一遇宗谱修订,就必须参与,共同载入这一宗族典籍或史册。否则,就会失去与原籍地的联系,血脉就会中断。脱离了宗族血脉的人,就像失去了家园故土的人一样,是真正的游子,漂泊于人世之间,找不到根系,找不到归属,找不到自己精神皈依的港湾。

这就是宗法的力量,制约作用至高无上。它就是权杖,虽然没有打在任何人的躯体上,却打在所有族人与宗亲的心灵上。

《谷村李氏族谱》始修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距离李唐谷村开基时间116年。据有关资料介绍,后来重修了15次,重修时间分别是南宋绍兴、宝祐、咸淳、德祐年间,元朝泰定、天历、元统、至正年间,明朝洪武、永乐、正统、崇祯年间,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宣统年间,平均每54年重修一次,符合“三世修谱”的传统要求。

乾隆戊戌年(1778年)版《谷村李氏族谱》是谷村全族的通谱,共印54本,字号编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取自《千字文》,分别由不同的李氏村庄保存。这是谷村最后一次统修族谱,至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期间虽然没修通谱,但各房、各支或各堂有的重修了支谱或堂谱,延续了“三世修谱”的传统。

如《谷村元潭四房三德堂支谱》,始修于民国十年(1922年),重修于2002年。该谱以乾隆戊戌年版《谷村李氏族谱》为依据,接续了血脉源流。倡修者之一李修竹撰序,明确指出了其支谱重修的目的意义,在于“明矣谱牒之修,所以联之而昭信守”,在于“保护文物,缅怀先祖”,在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于使“吾堂裔孙能知道血缘来源”。

谷村李氏还加强了宗族文献的编辑、保存,是族谱的重要补充。

对于《谷村仰承集》这部文献编订的目的和作用,清朝乾隆乙亥年的倡订者李先蕃说:“若乃吊遗绪之茫茫,徒旁搜而远揽,悲散轶之莫集,惧参考之无稽,虽不敢当笔削之任,而一见一闻,姑且存记,以俟将来。得之则后贤有所据依,失之则往迹渐至湮没……往行奇踪异迹之不可枚举,若徒恃家谱,则但记生殁而不载事实,但纪坟墓而不载庐舍,是家谱有不能悉事;若徒恃县志,则事迹或舛讹而不详名号,或缺略而不登,是县(志)有不能尽事。则综其本末,列其纲目,亦安可无记以存之?”

族谱中限于体例、成规不便记载的,县志限于篇幅、粗略不会记载的,都可以记载到宗族文献中来,这样就有助于子孙后代在文献当中找到以往的依据,知道自己的血脉、根系的源头起始。

宣统元年重修序也强调:“窃尝考之礼,子孙于祖父,有善而弗知为不明,知而弗传为不仁。又闻语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今是集之编,虽未敢谓祖宗之盛尽传于兹,然存此数册,用使千百年来,忠孝节义、事业交易,得昭布于风。微人往之,余以俟后人之踵而加增者,取为依据,用资藉手,则不明不仁之耻,亦庶几其稍释乎?”

宗族文献不仅保存祖先的事迹资料,而且表达着对祖先的敬畏尊崇之心,具有教化族风民风的功效,恐怕族谱都难以达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