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表示悲痛,维系联盟

表示悲痛,维系联盟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瑜临终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把责任通通推在诸葛亮身上。现在是自己的哥哥来劝,就表示鲁肃会全力保障他的安全,因此诸葛亮更加坚定了过江吊丧的决心。老将程普决定先斩后奏,杀掉诸葛亮,来祭周瑜。进入灵堂后,诸葛亮手下的人摆起祭物,跪地祭酒。祭完后,诸葛亮伏地大哭,哀恸不已,在场的东吴将领既感动,又悲切。联吴抗曹是诸葛亮毕生的策略。

周瑜临终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把责任通通推在诸葛亮身上。我们一向认为人死为大,对这句话当然非常重视。

周瑜病故,诸葛亮十分悲伤,这不是做假,也不是装的。诸葛亮的悲伤是发自内心的,他觉得周瑜这么好的人才,正是自己要争取合作的对象,没想到这么快就去世了,真的很可惜。

诸葛亮不顾众人劝阻,坚持一定要过江吊唁周瑜。首先,如果诸葛亮不去吊唁周瑜,就表示周瑜真的是被他气死的,以后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去,这样才能够化解大家对他的误会。第二,如果诸葛亮这次不去,以后跟东吴的人还怎么联系,怎么来往呢?失去东吴的支持与配合,他的整个计划就无法实施了。现在周瑜死了,诸葛亮连去吊祭都不去,那无异于宣布孙、刘两家关系决裂。第三,诸葛亮之所以一定要去,是因为他知道鲁肃会接任都督,自己的安全是有保障的。考虑这些因素,确保万无一失之后,诸葛亮这才坚持要去,并非连命都不要了。

因此,就算鲁肃请诸葛瑾劝阻诸葛亮吊丧,诸葛亮也不会听。此时他当然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劝阻,否则后果会非常严重。想澄清大家对他的误会,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行动来表示,而不是口头宣誓。因为不管他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别人是不会相信的,但亲自去就不一样了,大家亲眼所见,才相信他确实有诚意。当然,让诸葛瑾劝阻诸葛亮过江,也是鲁肃的一番好意,因为他们是兄弟。但站在诸葛亮的立场,越是他的哥哥来劝,他越是不能听,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安全更有保障了。如果是别人来,诸葛亮会怀疑这是什么用意?现在是自己的哥哥来劝,就表示鲁肃会全力保障他的安全,因此诸葛亮更加坚定了过江吊丧的决心。

在东吴方面,老将纷纷表示要杀诸葛亮祭奠周瑜,诸葛亮不怕吗?其实诸葛亮既不是不怕,也不是怕,这与怕不怕没有关系。我们经常陷入绝对的二分法,而诸葛亮是利用整体思维,知道如何才能将怕变成不怕,不怕当中又有怕,两边都兼顾到。当然诸葛亮还是有一些顾虑的,因此事先就想好了如何一步步去化解,否则一定会措手不及。诸葛亮能用周详的计划,将怕变成不用怕,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老将程普决定先斩后奏,杀掉诸葛亮,来祭周瑜。当初周瑜当都督的时候,程普故意冒犯,而周瑜假装不知,放他一马,给他相当的尊重,程普一直铭记于心,因此他对诸葛亮格外不能容忍,一定要杀了诸葛亮为周瑜报仇。可鲁肃对诸葛亮的观感却跟程普完全不一样,他知道诸葛亮并没有恶意。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程普比较忠心,而鲁肃却两面讨好,因为鲁肃跟程普的处境不同,跟诸葛亮的接触面也不同,所以感受才会大不相同。鲁肃深知,周瑜之死不能怪诸葛亮,反而是周瑜应该检讨。当然,鲁肃不能公开这样说,他只能自己另想办法。

诸葛亮到柴桑吊丧的时候,人未到而声音先到,这是最好的办法,是经过事先考虑的。当他的声音传过来的时候,大家起初还很生气,但越听越觉得诸葛亮很真诚,越听越觉得他的悲伤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大家后来被感染得也跟着哭了起来。这就说明大家从心里已经打算接受他了,从而化解了仇恨,这时候再出现,不是很安全吗?

所以很多事情,我们一定要想到,不要以为你亲自到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有时候可以利用光和声音来布置一种情境帮我们安全地解决问题。这一次诸葛亮做得非常好,他先发出声音告诉大家他来了,正当大家很紧张地准备要对付他时,他一路哭着进来,大家虽然不会因此而彻底扭转对他的仇视,但最起码可以先稳定情绪让大家觉得是误解自己了,也让鲁肃有帮忙的时机。

看到诸葛亮进来,程普等人挥剑要杀诸葛亮。要知道像程普这些人,是不会因为诸葛亮的声音、言辞、态度,马上就对他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的,尤其是在他们很悲伤、很沮丧、很无奈的状况之下。赵云当然要抵挡,否则诸葛亮的性命就不保了。诸葛亮此时表现得很有胆识,他知道逃也没有用,干脆死马当活马医,你要杀我,我就让你杀,于是捡起剑双手呈给程普,这也显示出诸葛亮对人性的掌握很深入。如果程普真的接过诸葛亮的剑,一剑把诸葛亮杀了,那他以后必会被世人耻笑。诸葛亮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把剑递给程普,如此一来,程普反倒不会去杀他了。

诸葛亮凭什么这么有信心,他真的不怕死吗?没有人是不怕死的,但是诸葛亮有把握他不必怕死,躲过了怕死这一关才是他最好的表现。他知道照计划一步一步地走,老天必然会替他排除万难,化险为夷。中国人对老天有一番感情,我们不是把老天看成神,而是把它看成道理,如果按照道理去走,还走不通,那还有什么天理呢?所以中国人经常讲天理何在,就是我们对上天的一番信心。诸葛亮也是这样。

进入灵堂后,诸葛亮手下的人摆起祭物,跪地祭酒。诸葛亮真的很用心,很多事情他不但想到,而且还真正做到。所有的祭物都是他用心规划与制作的,并按照先后次序,有条不紊地展开。这些过程哪怕有一点儿更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他设身处地为在场的诸位着想,第一句话讲什么,第一件事情做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使大家的感情随着事情的进展而有所转变,最终把大家的敌对情绪都扭转过来。在今天,这就叫作视听教育。现代人总以为现代什么都比古代进步,其实不见得,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就已充分懂得视听教育的原理,而且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诸葛亮边抚琴边悲痛地诵读祭文,表达自己对周瑜功业的敬佩以及对其逝世的惋惜之情。祭完后,诸葛亮伏地大哭,哀恸不已,在场的东吴将领既感动,又悲切。诸葛亮冲到周瑜的灵柩前,头撞灵柩,呼喊着“公瑾,我也来了”,欲随周瑜而去,众人见状,无不为之动容。东吴的将领很感动,大大增强了孙刘联盟的力量。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毕生的策略。他在没有下山之前,就把当时的天下大势和有作为、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做了深入地了解,经过长期的考虑与研究,觉得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条路就是联吴抗曹,这个策略一直到死,他都没有改变,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人没有这么长远的眼光,只想到眼前,因此计划与目标经常变来变去,最终把自己搞乱了。

诸葛亮先用祭物,后又适时地弹奏周瑜所谱的琴曲,使得大家的情绪一下爆发出来——全场都痛哭流涕,这就表示无须签约或者宣誓,高度的危险已经化解了。但弹曲这件事并非诸葛亮刻意安排的,而是随机应变,看到机会就把自己的目标灌注进去,抓到机会,就要使自己的目标更加彰显,这是诸葛亮很了不起的地方。

临别时,诸葛亮告诉鲁肃退曹的良策。诸葛亮在情绪波动时依然能够保持高度的理智,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哪里还去想这些事情。诸葛亮是有备而来,他知道这次不能空口说白话,只是抚慰东吴众将的情绪,还要达到合作的目的,更进一步巩固孙刘两家的联盟。于是,他准备了一套破曹之计,趁鲁肃刚刚接任都督之位,及时献上,然后才会保住荆州。于是,原本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终于化解为哀恸悲切的感人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