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缅怀杨遵仪先生

缅怀杨遵仪先生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缅怀杨遵仪先生中国地质大学离休教师 王觉生杨遵仪教授是学校建校元老之一。他曾是学校建校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副总务长,为创建北京地质学院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历任专修科主任和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地质系主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培养地质工作专门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缅怀杨遵仪先生_地大人

缅怀杨遵仪先生

中国地质大学离休教师 王觉生

杨遵仪教授是学校建校元老之一。他曾是学校建校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副总务长,为创建北京地质学院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历任专修科主任和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地质系主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培养地质工作专门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57年9月至“文革“期间,他一直担任普查系和地质系主任,我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做系办秘书工作。那时候,正是整风、反右以后,“左”倾思潮日渐增长,领导制度实行由系主任负责制改变为党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杨遵仪教授当时是九三学社成员,组织让党总支委员翟裕生同志担任系主任助理,协助杨遵仪系主任工作。1958年,翟裕生调任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副系主任,又调池际尚教授任普查系副系主任兼党总支委员,协助杨遵仪系主任工作。这样的领导制度,让杨遵仪系主任领导全系工作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但是,杨老师一贯主动争取党的领导,依靠系行政领导集体,为推进全系的建设和发展,全面完成了我系教学、科研、生产和培养地质人才等各项工作任务。

一、决定承包区测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承包省(市)地质厅(局)区测及找矿任务的形式,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58年6月,普查系在杨遵仪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王哲民同志的主持下,按照学校党委提出的要求,召开了教研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会上研究决定,以自组1∶20万和1∶5万区测队的形式,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会后我系师生参加了全院组织的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福建、宁夏、甘肃等省(市)地质厅(局)的区测及找矿工作任务。从1959年以后,由我系独立完成承作北京、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市)地质厅(局)的1∶20万和1∶5万所有的区测及找矿任务。后来,我系根据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生产任务。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浙江等省的1∶20万区测27幅和北京的1∶5万地质普查工作任务,从野外填图找矿到室内整理成图和编写地质报告,以及验收上缴区测图件与地质成果,全部由我系师生完成。

1960—1962年,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我系各队师生与当地劳动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克服困难,共渡难关,战胜了生活上和物质条件上的各种困难,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务。从1961年开始,遵照国家新颁发的1∶20万区域地质测量规范的要求,各队进行了室内整理,精心制作各幅图的成果图件,认真编写各幅图的地质报告,迎接各有关省地质厅(局)组织进行野外验收和区测工作成果验收。杨遵仪、马杏垣、池际尚3位教授分别与有关地质省厅(局)负责同志多次联系洽谈有关验收工作问题,指导各队做好验收工作,同时,也完成了北京市的1∶5万区测找矿工作任务。

几年来,我系师生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全部生产任务,而且在实践中探索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路子,总结了新经验,为学校大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系从1959年起,在大面积区测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以地质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的科学研究工作。

杨遵仪教授在池际尚副系主任的协助下,为我系教师中领军人物安排助手,老中青三结合,加强综合研究,合力拼搏,开拓创新,使不同学科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学术成就上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而且,他指导的科研集体,从1957—1966年间,系统研究了祁连山、湖北峡东、贵州中部的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等古动物群和西藏的稀有古生物化石,也完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1962年,他对青海天峻县德令哈巴音河二叠三叠纪地层的研究,为这一地区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后来,他和殷鸿福等同事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2001年,把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列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这一成果选入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及科技部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并获得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杨遵仪教授曾在中央广播电台宣讲过这一研究成果。

杨遵仪系主任推动普查系与地质系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和郝诒纯、陈国达编著的《古生物学教程》,曾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杨遵仪教授在教学活动中,讲授过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态学、生物地层学等多门课程,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遵仪教授不只在培养养师资工作中、在业务上热忱地具体指导和帮助年轻教师,还特别注意从思想作风上进行传帮带。他认为“地质事业的发展,靠少数几个专家是不行的,要靠集体,要靠新生力量,要让大家共同进步”。他的这种崇高的思想、宽阔的胸怀和深厚的专长,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使我系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与科研骨干,有的成长为地质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1963年2月19日,古生物教研室在全院组织的教学工作交流会上,专题汇报了如何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经验。

三、创建地层古生物专业、推进教学改革和领导制度变革

从工科性质的普查系向理科性质的地质系转变过程中,杨遵仪系主任为创建地层古生物专业,推进教学改革和领导制度的变革,作出了新的贡献。

1956年从南京地校选送我系学习的50名学生,到1958年初,他们因为地质基础课程基本上已在地校学过,再依照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教学计划学习,感到很不满足。同时,我国正在开展大规模地质测量工作,地层古生物和岩矿标本需要鉴定,重要的地层需要厘定和建立,急需这方面的人才。从这一情况出发,杨遵仪系主任召集地史、古生物、岩石、矿物教研室主任多次研究,提出将地校50名学生一分为二,分别组成古生物和岩矿鉴定班。这两个班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理科性质的地层古生物专业和岩矿专业。

1962年8月,我系根据地质部提出的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地质类理科性专业可办得全些,撤销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新建地质学专业;把岩矿专业与地球化学专业合并成为地球化学专业,加原有的地层古生物专业,于1962年9月,决定将普查系改名为地质系。杨遵仪系主任在池际尚、曹添两位副系主任协助下,修订教学计划,贯彻《高教工作六十条》,指导教学改革,组织教师交流“少而精”、“启发式”教学经验,建立和整顿实验、实习室,由实行党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转变为系主任为首的系务委员会负责制,做了大量工作,把我系推进到新的发展时期。

杨老师工作认真,待人谦和。有一年,他让我起草地质系工作计划时,我把“集思广益”写成“集思广议”。他说:应该是利益的“益”,写成“广议”就成为广泛议论了,也说得过去。从这件小事看出:杨主任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下属一贯谦和。他既指出了我的错误,又让我心服口服。我一想起这些小事,就想起在他的领导下,为推进普查系和地质系的工作,共事近10年的好领导、好老师、好同志。

但是,从1962年开始提出了在工作中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到1965年,又掀起一浪高过一浪意识形态领域过火的和错误的政治批判。接着,林彪、江青、康生一伙推波助澜,一场十年浩劫的历史,就从1966年5月开始了。杨遵仪教授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极大的冲击,被关进“牛棚”,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和斗争,直至1969年3月,才得以解放

杨遵仪教授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教学实践,设法了解国外地层古生物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文革”结束后迅速缩小与国外的研究差距创造了条件。1971年2月,学校迁至湖北江陵,改名湖北地质学院。杨遵仪教授不只参加过江陵和江西等地地质专业办学点的教学工作,还潜心精读英、德、法3种文字的毛泽东著作,积淀了深厚的外国语文学功底,为后来中青年教师过好外语关和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又作出了新贡献。

1976年“文革”结束,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我国逐步把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78年5月,杨遵议、袁见齐等8位教授乘东风,书面给小平副总理建议:利用原北京地质学院校舍和在京师资力量创办研究生部,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地质工作人才。小平批示:“好意见。”同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杨遵仪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主任。他又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培养优秀的地质工作人才,做出了卓著的业绩。

杨遵仪院士在3年前就和我们永别了,但他为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古生物学、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为地质学科深入研究、坚持不懈、勇攀高峰;他献身地质教育事业,为培养优秀的地质人才,热心提携后生、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他的音容笑貌和风趣的言谈举止,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