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保人士杨士军先生的环保随笔

环保人士杨士军先生的环保随笔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的环保随笔,力倡回归自然理念。因此,我认为大家都来读一读杨士军先生的这类环保随笔,对于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乃至“灵魂深处闹革命”,彻底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定大有裨益。

杨士军先生是一位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地理教师,一位知名的环保人士,更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基础教育专家。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散文作家。

杨士军先生以突出的学术成就与教学业绩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年纪轻轻就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杨士军先生是知名的环保人士,他曾获得“上海市环保先进个人”称号,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环保的评论与文章为人称道。杨士军先生同时就职于沪上两所著名的中学,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与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校长,长期服务于两所中学,对这两所中学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至于杨士军先生的第四个身份及其取得的成绩,这里我就准备多说几句了。这倒不是因为我在散文创作上有什么特别的造诣,而是基于我读杨士军先生的散文最多的事实,还有我对他个人的了解。

清新。杨士军先生的为人与为文都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美与雅,是烙印在杨士军先生身上的气质;同样,美与雅也是他散文的气质。他的每篇散文,不论是环保随笔,览胜记游的文字,还是叙亲情友情、述人情世故的感悟,读来都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优雅温润,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

杨士军先生的散文,很多篇什,我还不止读过一遍。他的环保随笔,力倡回归自然理念。崇尚环保的激情,就像他率性坦荡、书生意气的为人。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阔大情怀,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读书人对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自觉责任意识。如《以自然为友》《通灵自然》《千岛湖之幸》《再见水乡》《向自然还债》《关注近旁》《做个畜生好辛苦》《善待长江》《把根留住》《沐浴与毁林》等篇什,都是这类既见作者真知灼见、又见其家国情怀的力作。相信读过这些作品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觉得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

众所周知,随着现代工业化在全球的不断推进,环境恶化的现实越来越严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社会普通民众,大家都将环保的话题经常挂在嘴上,甚至有些人将谈论环保视为一种时尚。我们承认,大家都谈论环保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值得高兴的事。可事实上,现在很多侈谈环保的人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无意付诸实践。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人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如何加强环保,而一转身却忘了自己说过的话,想吐痰时还是随地吐,想丢垃圾时照样丢。这里,既可见出一个人的品行,也可见出其对环保的真正认识与态度。

杨士军先生则不然,他是一位专业的环保人士,他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对环保几十年如一日的躬行实践。有关他这方面的事例,除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之外,在他的一些环保随笔中也能看到。如《从妈妈也“环保”谈起》一文,讲述作者母亲受其环保理念的影响在金山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到振奋,也能真切地看出作者宣传环保意识的强烈以及身体力行所产生的影响力。

除了躬行实践,从自己做起,并带动全家老小一起切切实实做环保外,杨士军先生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不遗余力地向世人宣传环保普及理念,努力唤醒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他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环保随笔多达几十篇。这些随笔,不论长短,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不仅切中时弊,而且能够开出“药方”,提出具体的应对与解决方案

如作者发表于《新民晚报》上的《环境——生存的压力》一文,相信读过的人一定有深刻印象。文章除了尖锐地指出了目前中国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还深刻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作者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严重,甚至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除了现实的利益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问题。对于已然摆到眼前的严重环境问题,大多数国人却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应对。他认为,“这一由五千年文化底蕴积淀而成的历史的‘品质’,使我们更多了一些麻木,不仅没有吸取外国的教训,反而嘲笑‘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世界特有的事件,社会主义没有环境污染’。如此,当我们发觉现在走近我们的并非‘猫’,而是真正的‘恶狼’的时候,我们还缺乏足够的准备”。

毋庸置疑,这种分析是深刻的、尖锐的,也是最能促人深思反省的。正是因为有此深刻的认识,作者才能在文末提出了因应之道:“意识到自己正承受着压力,已经是自我治疗的开始;能够清醒地识别这种压力的层次,危害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生存的自由,是每个人心向往之的梦想;生存的压力,是走出茂密丛林的祖先留给我们子孙的一份永恒的礼物。但愿我们能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认识环境给予我们的压力不是此人彼人,而是亦此亦彼。心动不如马上行动,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充裕。”这种透彻的见解,如果不是对环境问题有深入研究并长期深思的专业人士,是说不出来的。因此,我认为大家都来读一读杨士军先生的这类环保随笔,对于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乃至“灵魂深处闹革命”,彻底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定大有裨益。唯有如此,中国的环境问题才可能有一个大的改观。还山川以秀美,还天空以湛蓝,还空气以清新,才会成为现实,而不是梦想。

杨士军先生的散文,除了环保随笔引人注目外,游走行吟、登临览胜的文字也清新可喜,读之令人赏心悦目。作者说自己是学地理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喜欢游走行吟、登山临水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本色。几十年来结合专业工作拜山谒水,走了不少地方,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在考察生态环境、人文地理之余,亦领略了不少寻幽览胜的乐趣。

登山临水、寻幽览胜,应该说是人人都喜好的。但是,这种喜好并不等同于审美,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什么体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远眺泰山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之志,那是因为他们腹有诗书,胸有锦绣。孔子临水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感慨,李白观流而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人生哀叹,那是因为他们志存高远,而忧伤功业不成。普通人登山临水,不外乎发出“这山好高”“这水好清”之类的感叹而已。其实,自古以来,喜欢登山临水、游走四方的都不乏其人。但是,在这登临游走的过程中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得到陶冶,并能将其愉悦的心情、独到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与人分享,让他人也能从中领略到一种情感的愉悦或是美的享受的,则并非人人都能企及。熟悉中国文学史者皆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作家可谓多若繁星,但并非每个作家都能留下传世的记游览胜文字。可见,写山水游记,写寻幽览胜的心得感悟,并非人人都能为之。

杨士军先生的游记读来别有一种让人如临其境、赏心悦目的情致。山水记游文字能臻这种境界,是与他内心那份挚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情有关,也与他率真自然而不做作的文字表达有关。如果没有机会读遍他这方面的所有作品,读一读《泸沽湖印象》《门源花海》《涅瓦河上的船及其他》《拉斯维加斯之夜》等篇什,也能管中窥豹,略知其大概。

至于叙写亲情、友情等内容的文字,在士军先生的散文中也占有一定的篇幅。这方面的作品,不少写得非常生动,就如同家人拉家常,显得特别亲切有味。自然流畅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情感,犹如清溪从山间流出,清澈而清新,读来别有情趣。如《妈妈的自留地》《少年忆趣》《莲子绿豆汤》《寻开心的儿子》《最好的菜在锅里》等篇什,很是值得玩味。

如果读者朋友想全面了解杨士军先生的散文,领略其中的美,不妨静心读读这部散文集。相信大家一定会别有所悟,从中获得诸多美的享受。

吴礼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修辞学会会长
2015年11月28日记于复旦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