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杨士军先生的散文有感

读杨士军先生的散文有感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上海的教育教育水平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导地位,某些学科(如数学)甚至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西方相关评价机构早有定论。然而,杨士军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仍以突出的学术成就与教学业绩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年纪轻轻就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文章除了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国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还深刻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对于已然摆到眼前的严重环境问题,大多数国人却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应对。

吴礼权[5]

杨士军先生是一位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地理教师,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教育家,更是一位知名的环保人士。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散文作家。

关于杨士军先生的前三个身份,毋庸我多言。这里,我提点一下事实,足矣。众所周知,上海的教育教育水平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导地位,某些学科(如数学)甚至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西方相关评价机构早有定论。上海基础教育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端的水准,主要与上海中等教育强大的师资力量有关。上海中等教育界,无论是初级中学,还是高级中学,都是人才辈出,名师如云,为全国各省市望尘莫及。杨士军先生就职的中学是著名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自然更是强手如林了。然而,杨士军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仍以突出的学术成就与教学业绩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年纪轻轻就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所以,我们说他是一位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地理教师,绝对不是虚言。至于说杨士军先生是年轻有为的教育家,那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复旦大学附中是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之一,闻名遐迩。复旦大学二附中的学生培养质量居公办初中之首,也已扬名在外了。杨士军先生长期服务于这两所中学,同时担任复旦附中的副校长与复旦二附中的校长,对这两所中学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其独到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说杨士军先生是知名的环保人士,相信关心环保或经常读报的人一定都非常认同。他曾获得上海市环保先进个人称号,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环保的评论与文章常为人称道。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对杨士军先生的前三个身份及其取得的成绩这样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是太过简略了。其实,就是说得如此简略,我仍然觉得是多余的。因为杨士军先生的这三个身份及其取得的成就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而事实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至于杨士军先生的第四个身份及其取得的成就,这里我就准备要多说几句了。这倒不是因为我对散文创作有什么特别的造诣,而是基于我读杨士军先生的散文最多的事实,还有我对他个人的了解。

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这话虽不是绝对的真理,但以此观照杨士军先生的为人与为文,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他为人与为文,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就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不管你了解或认识杨士军先生与否,只要他站到你面前,相信你一瞥之下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得出两个结论:美男子,儒雅书生。说杨士军先生是美男子,不管是以古代的标准,还是现代的标准;不管是从女人的角度,还是从男人的视角,大概都是没有异议的。说杨士军先生是儒雅书生,陌生人从表面也能判断出来。如果开口跟他交谈几句,那就更能了解他的书生气质了。美与雅,是烙印在杨士军先生身上的气质;同样,美与雅也是他散文的气质。凡是读过他散文的人,一定都有一个感觉,就是他的每篇散文,不论是环保随笔,还是览胜记游的文字,或是叙亲情友情、述人情世故的感悟,读来都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优雅温润,浓浓的书卷气逼人而来。

士军先生的散文,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我都读过。很多篇什,我还不止读过一遍。读他的环保随笔,就仿佛看到他本人。干干净净、质朴自然的文字,就像他干干净净的仪表、优雅从容的言动;他文章力主回归自然的理念,崇尚环保的激情,就像他率性坦荡、书生意气的为人。从他这些环保随笔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阔大情怀,读出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读书人对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自觉责任意识。如“以自然为友”“心近自然”“千岛湖之幸”“再见水乡”“向自然还债”“不妨回归自然”“做个畜生好辛苦”“善待长江”“把根留住”“沐浴与毁林”等篇什,都是这类既见作者真知灼见,又见其家国情怀的力作。相信读过这些作品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觉得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众所周知,随着现代工业化在全球的不断推进,环境恶化的现实越来越严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社会普通民众,大家都经常将环保的话题挂在嘴上,甚至有些人将谈论环保视为一种时尚。我们承认,大家都谈论环保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值得高兴的事。可事实上,现在很多侈谈环保的人都只是嘴上随便说说而已,并无意付诸实践。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人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如何加强环保,而一转身却忘了自己说过的话,想吐痰时还是随地吐,想丢垃圾时照样丢。这里,既可见出一个人的品行,也可见出其对环保的真正认识与态度。杨士军先生则不然,他是一位专业的环保人士,他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对环保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躬行实践。有关他这方面的事例,除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之外,在他的一些环保随笔中也能看到。如“从妈妈也‘环保’说起”一文,讲述的是作者母亲受其环保理念的影响在金山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到振奋,也能真切地见出作者宣传环保意识的强烈以及身体力行所产生的影响力。除了躬行实践,从自己做起,并带动全家老小一起切切实实做环保外,杨士军先生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不遗余力地向世人宣传、普及环保理念,努力唤醒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他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环保随笔多达几十篇。这些随笔,不论长短,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不仅切中要害时弊,而且能够开出“药方”,提出具体的应对与解决方案。因此,读他的环保随笔,不仅时时让人警醒,更让人沉思。如其发表于《新民晚报》上的《环境——生存的压力》一文,相信读过的人一定有深刻印象。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却有发人深省的力量。文章除了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国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还深刻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作者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严重,甚至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除了现实的利益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问题。对于已然摆到眼前的严重环境问题,大多数国人却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应对。他认为:“这一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积淀而成的历史的‘品质’,使我们更多了一些麻木,以致(至)于在人们积极治理污染的时候,我们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嘲笑‘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世界特有的事件,社会主义没有环境污染’。如此,当我们发觉现在走近我们的并非‘猫’,而是真正的‘恶狼’的时候,我们还缺乏足够的准备。”毋庸置疑,这种分析是深刻的、尖锐的,也是最能促人深思、反省的。正是因为有此深刻的认识,作者才能在文末提出了因应之道:“意识到自己正承受着压力,已经是自我治疗的开始;能够清醒地识别这种压力的层次,危害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生存的自由,是每个人心向往之的梦想;生存的压力,是走出茂密丛林的祖先留给我们子孙的一份永恒的礼物。但愿我们能在新世纪到临的时候,认识环境给予我们的压力不是此人彼人,而是亦此亦彼。心动不如马上行动,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充裕。”这种透辟的见解,如果不是对环境问题有深入研究并长期深思的专业人士,是说不出来的。因此,我认为大家都来读一读杨士军先生的这类环保随笔,对于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乃至“灵魂深处闹革命”,彻底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定大有裨益。唯有如此,中国的环境问题才可能有一个大的改观。还山川以秀美,还天空以湛蓝,还空气以清新,才会成为现实,而不是梦想。

士军先生的散文,除了环保随笔引人注目外,游走行吟、登临览胜的文字也清新可喜,读之令人赏心悦目。作者说自己是学地理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喜欢游走行吟、登山临水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本色。正是因为有此本色,作者几十年来结合专业工作拜山谒水,走了不少地方,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在考察生态环境、人文地理之余,亦领略了不少寻幽览胜的乐趣。登山临水、寻幽览胜,应该说是人人都喜好的。但是,这种喜好并不等同于审美,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什么体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远眺泰山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之志,那是因为他们腹有诗书,胸有锦绣。孔子临水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感慨,李白观流而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人生哀叹,那是因为他们志存高远,而忧伤功业不成。而普通人登山临水,大概不外乎会发出“这山好高”“这水好清”之类的感叹而已。其实,自古以来,喜欢登山临水,喜欢游走四方的人,都是不乏其人的。但是,在这登临游走的过程中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得到陶冶,并能将其愉悦的心情、独到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与人分享,让他人也能从中领略到一种情感的愉悦或是美的享受的,则并非人人都能企及。熟悉中国文学史者皆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作家可谓多若繁星,但并非每个作家都能留下传世的记游览胜文字。可见,写山水游记,写寻幽览胜的心得感悟,并非人人都能为之。杨士军先生虽然不是专业作家,而是专业地理工作者,但他拜山谒水、登临览胜的记游文字却写得清新可喜,读来别有一种让人如临其境、赏心悦目的情致。这种境界,其实是一般人不容易达到的。杨士军先生的山水记游文字能臻至这种境界,应该说是与他内心那份挚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情有关,也与他率真自然而不做作的文字表达有关。他的山水记游文字的风格,如果要予以概括,套用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谓最为恰当。关于这一点,相信读过杨士军先生山水记游文字的读者,都是会认同的。如果没有机会读遍他这方面的全部作品,读一读“泸沽湖印象”“门源花海印象”“涅瓦河上的船及其它”“拉斯维加斯之夜”等篇什,也能管中窥豹,略知其大概。优秀的文字是不能分析的,而是要靠读者用心体味,那种美才能了然于心。如果勉强进行什么文学分析或修辞阐释,反而是画蛇添足,大煞风景了。所以,我这里就不再强聒多言了。

至于叙写亲情、友情等其他内容的文字,在士军先生的散文中也占有一定的篇幅。这方面的作品,不少写得非常生动,就如同家人拉家常一样,显得特别亲切有味。自然流畅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情感,犹如清溪从山间流出,清澈而清新,读来别有情趣。如“妈妈的自留地”“少年忆趣”“莲子绿豆汤”“寻开心的儿子”“最好的菜在锅里”等篇什,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很是值得玩味。

记得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一尝。我想,如果读者朋友想全面了解士军先生的散文,领略其中的美,不妨好好读读这部散文集——《心,近自然》。相信大家一定会认同我的观点,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2015年11月28日记于复旦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