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意义的迷失

意义的迷失

时间:2022-02-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绘就的前两天,住在台北市龙江路的104岁老人胡秋生,于自宅悬梁自尽。调查表明,自杀成为台湾地区十大死因之一,年龄愈高,自杀死亡率愈高,70岁以上自杀人数增幅逾两成。如果胡老太晚生二三十年,基因技术一定会对这些疾病作出预测并且将其提前消灭。这一幕幕可笑的事情都是基因带来的。基因食品基因科技对于人类的另一大贡献是“完美”。
意义的迷失_科学目击者基因

4.意义的迷失

当生命成为一种发明、成为一种专利、成为一种人自身能够随意更改其走向,可以将其延长也可以缩短的唯物化了的纯粹客体之后,生命的价值、意义问题就立即凸显出来了。

沈宏非在一篇《越少完美越多自由》的文章中,明显地流露出人类的这种困惑。他说,凭借基因技术把人类的寿命延长至200岁、500岁、甚至1200岁,无疑揭开了全人类“新生活”的序幕。不过,“新生活”并不等同于幸福生活。首先,所谓幸福都是相对的,相比较而言的。如果人人都活千岁,个体的幸福还是等于零。其次,无需有1200岁,就是200岁的平均寿命,也势将令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即使50年之后,世界各国在人口及老龄化的压力下都开始自觉地推行一胎化政策,依然无助于改变地球上人山人海的可怕景观。人口暴涨带来地球资源的空前紧张,空间的压迫,能源的紧缺,换言之,除了个个长寿之外,人类的生活质量非但未有改善,反而以下行过山车的速度滑落,陷入全面的恶质化。

六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绘就的前两天,住在台北市龙江路的104岁老人胡秋生,于自宅悬梁自尽。报道说,104岁的胡老太太与儿孙三代同堂,老太太经常独自一人留在家中,平常和儿孙辈少有言语沟通,可能因年纪太大而轻生。

调查表明,自杀成为台湾地区十大死因之一,年龄愈高,自杀死亡率愈高,70岁以上自杀人数增幅逾两成。

不过,科学家会立即予以驳斥:以人类的生物学本能,从来就没有“活腻了”这回事。在“年纪大而产生轻生念头”的背后,是胡老太一大堆的老年性疾病,例如重听及经常性神经痛,这些疾病造成了她行动和沟通的障碍。如果胡老太晚生二三十年,基因技术一定会对这些疾病作出预测并且将其提前消灭。届时,这样的悲剧不但完全可以避免,胡老太还将过上四世同堂甚至八世、十世同堂的幸福生活。再说,火星上可能有水;再说,就算人类向外太空拓殖的努力全部泡汤,那么,因地制宜,利用基因技术把人的正常体积预设为缩小到1/10,地球上的“实用面积”就扩大了10倍以上。

现在发现,无论我们怎样千方百计地进行自我安慰,科学总能无情地立刻就提供出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的焦虑无法排遣,我们只能衷心地希望,纪念人类破译基因图谱100年的那一天,在同一家医院里,申请注射“生命延长剂”的人龙会比申请安乐死的行列略长一些。

“一个离不开的天堂就是地狱”———100年后,仍然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群除外,如果这种信条也是一种基因的话。

根据基因图谱,人类可以自行设计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个性、智力甚至信仰等人类的各种品质,全部都可以归结于基因并且进行预设。即使法律禁止这样做,人类依然有权预知个人由基因图谱所决定的先天性病灶,防患于未然,并且借此延长自己的寿命。

有幸的是,疾病得以提前防治,不必要的痛苦从此可以解除;不幸的是,强大的基因技术可以预知的事物,并不仅仅是疾病。

“乐趣”以及“找乐”,即使是这样可怜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并且获得“乐趣”的必需。大部分的“乐趣”皆建筑在对未知事物的猜测之上,建筑在事物的不稳定、差异、偶然性以及或然率之上。因此,首先消失的是足球的乐趣,基因技术若有幸未被某些公司和个人所垄断而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资源,那么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球会都可以利用基因技术创造出速度、体能、技术以及身材容貌上堪称色艺俱佳的超级球星,每一支球队都能排出守门员在内的阵容,球场上则坐满了比查尔斯王子还要绅士的超级基因球迷,文化、风格和个体的差异被彻底消灭,大家都处在同等水平,足球也不再是“圆”的。当然,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国家队跟意大利国家队互射多少次,往还100多回合本分胜负,最后要通过抽签决定生死。这一幕幕可笑的事情都是基因带来的。

一切的比赛游戏以及大部分具有此种性质的活动,都将不复存在。在大部分空闲时间里,人们只会不时地透过互联网检索一番基因图谱,一脸的麻木不仁。

卡尔维诺笔下的梅达多子爵在战场上有一种嗜好:“在敌人来袭之前想像,并在敌人现身之后验证他们是否合乎自己的想像,是极大的乐趣。”其实,这种乐趣并不止于对敌人的想像,还包括对自己,包括被他人想像。既然我们聪明到可以预知自己,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预知的呢?无知者无畏,不幸我们将不再无知,我们无所不知,无畏到近乎无赖,无赖到足以将生命中的所有不可预测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img18

基因食品

基因科技对于人类的另一大贡献是“完美”。这又危及到我们另一习惯———饮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嫌吃饭浪费时间,并且为如何挑选合适而有益健康的食物而烦恼不堪。用不了60年,基因技术就能创造出“完美”的食品,这种“食品”、姑且称之为“基因大补丸”,只要吃上一颗,不但足以果腹,还可以延续生命。

厨房与我们拜拜,饭站与我们再见。再也不用为饮食而烦恼。我们只有在绝望中哭泣。是烹饪使我们成为人类,有了文明,当然它不完美,它带来快乐和安慰,也制造了数不清的麻烦。无论如何,纯粹为生存为健康的饮食,将使人类倒退至蛮荒状态。在这样一个以“百年制”为世界观的变化者看来,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鲫鱼多刺,海棠无香,这难道可以成为我们不再喜爱它们的理由吗?

“越少完美,就越多自由。”这是美国作家阿多斯·赫得黎揭示的一个真理。

1932年,赫得黎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为我们展现了公元2532年的人类生活情境。这个年份,大约正是基因技术的黄金时代,因此,可以想像,未来的世界,既不是“黑客帝国”,也不是茫茫一片的“永乐世界”,而正是由基因统治的“美丽新世界。”

在这个“新世界”里,人类经由基因控制孵化,又被分为劳心、劳力、创造、统治四大种类。赫得黎不仅天才地预测到“基因乌托邦社会的诞生,而且还替人满为患的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完“环保”的管治方案,即人类终于为垄断基因工程技术的商业公司和政治人物所统治,每一个人从胚胎起就被养育在瓶子里,并且终生受到“制约”的管治。“制约”是基于基因技术的一种机制,可以满足所有的欲望,将“基因乌托邦”里的每个人都维持在“快乐”的常态。

在人类与生命的关系史上,从麻醉药、发现血液循环系统,到显微镜、预防疫苗、X光、遗传学以及器官移植,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可是,这些进步始终与生命的本质没有直接关联。这一次可好了,终于弄到人类自己的头上来了,这一次……套用王菲的歌词:“这一次是自己而不是谁。”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或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类自身将会变成怎样?”

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只存在于过去。赫得黎的答案是:“我们之属于自己的程度,不超过我们的所有物之于自己。”中国的古代智慧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翻译成现在的话语,就是“活在当下”。

“当下”诚可贵,永远价更高。我们可能依然无法说服自己,我们能够想到的最“当下”的办法,就是假定基因技术能早日普及,而且普及到像小时候排队种牛痘那样,医生追逐着我们非一人一针不可的话,我们还是愿意活下去,并且愿意活到1000岁的。

不过,1000岁高龄、满脸睿智的我们,仍然没有完成这样的一道老习题:活下去,并且健康,但这是为了什么?恐怕再也不会有答案了。因为这一次的问题并不在于“上帝死了”,而在于不仅“上帝死了”,就连尼采也“死”了,解读生命意义的工作,从此将由哲人转到基因科学家手中。科学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只要掌握科学的人像我们一样无法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那么,基因技术非但无助于意义和答案的寻求,反过来却把100年的孤独延长到1000年。而为了不断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索,我们将在无休止的异化劳动之中越陷越深、越陷越久。

在这样一个伤感的“当下”,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方法,就是放下千岁之忧,想一想赫得黎提出的另一个假说:“乌托邦似乎比我们过去所想像的更容易到达了,而实际上,我们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另一个痛苦的问题:如何去避免它的最终实现?”

当然,意义的暂时迷失,不等于意义的永久迷失。人类对自身意义的探求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当新的事物突然闯入我们的生活,而且这种事物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时,暂时的迷失是正常的。人类有能力有信心重新建立新的意义观、价值观,在不断的新的发现与探索中,百折不挠,永远前进,实现人类整体的强大与个体的幸福的价值确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