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东传洛阳城,伽蓝首座白马寺

佛教东传洛阳城,伽蓝首座白马寺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学兴于洛阳,佛教传于洛阳,理学源于洛阳。东汉时期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白马寺是中国最重要的佛经译馆。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佛寺陡然增加,最盛时达1367所。李治在位期间,曾经9次来往于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共寓居洛阳达11年3个月。684年,武则天执政后,立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实际上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洛阳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与佛教中心了。
佛教东传洛阳城,伽蓝首座白马寺_名都记:洛阳

经学兴于洛阳,佛教传于洛阳,理学源于洛阳。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学术主流,无一不发端于洛阳,流传于四方,垂传于后世。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见于史籍最早的为三国魏鱼豢所撰的《魏略西戎传》。文中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但这时还没有宗教活动,到了东汉初年,佛教才开始逐渐流传。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西天取经的故事。三年后,汉使同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亲自迎接;第二年,在洛阳西雍门外建起了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将该寺院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内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寺内的主要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五座大殿错落有致,严谨有序。大雄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造像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葺,仍然色彩如新,是国内罕见的稀世珍品,也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收藏于白马寺。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场是白马寺内的齐云塔院,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的第一个汉人和尚在这里受戒,正是这些第一使得白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的卷首。

东汉时期,洛阳是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客云集,为佛教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东汉永平七年(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次年于雍门外建白马寺。一般认为以白马寺的创建为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之标志,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东汉时期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白马寺是中国最重要的佛经译馆。此后,西域僧人不断来到洛阳,参与佛经翻译。从明帝永平十年(67年)至献帝延康元年(220年)间,译经者12人,译出佛经292部、395卷。译经的同时,也开始讲经。如安世高,善汉语,在洛阳讲经,听者云集。东汉时期的佛教传入、佛经翻译、讲经活动及最早佛寺的创建都集中在洛阳,洛阳成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白马寺成为中国早期传播佛教和佛事活动的中心。

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历来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祖庭”。时至今日,每年元旦,中外朋友都要聚集于白马寺来聆听“马寺钟声”,用108下钟声消除心中一切烦恼。

自从白马寺落址于洛阳后,洛阳便成为中国的“释源”和北方佛教的重镇。《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籍,是北魏迁都邺城10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根据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成书于547年(东魏武定五年)。杨衒之(学界尚有阳炫之、羊炫之等说法,尚待争议),关于他的具体生卒年,尚未有统一定论。多数看法认为,杨衒之为元魏北平(今河北满城)人,曾任奉朝请、期城郡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于547年(东魏武定五年)经北魏旧都洛阳,时在丧乱之后,贵族王公耗费巨资所建佛寺,已大半被毁,因作《洛阳伽蓝记》,记述佛寺园林的盛衰兴废,兼及北魏都洛阳期间政治民俗等多方面情况,对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评讥之意。该书文笔秾丽秀逸,骈中有散。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佛寺1000多座,北朝时期受到周武帝毁佛的影响,到隋唐时期,洛阳佛寺数目大减,但是由于朝廷的支持、外来高僧的交流,洛阳佛教文化并没有沉寂,而是更加发达,并且随着佛教不断本土化,佛教文化逐步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

洛阳地区也诞生了佛学巨人。洛阳游子玄奘(河南偃师缑氏人),遍学华夏佛学后,西天取经,在印度论法无人可敌,被印度佛教界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可谓学贯中西第一人。他又是中国历史上翻译佛经最多的人,论研究、传播佛学,功名盖世,永载史册。洛阳一带,特别是龙门山间,埋葬着众多像玄奘一样终生献身佛学的高德大僧,他们的名字在佛教传播史上灿烂耀目。洛阳是一些佛教流派的诞生地和光大之地,禅宗诞生于少林寺(历史上长期属于洛阳管辖)。玄奘创立的法相宗,随着遣唐使和游方僧的足迹传到东瀛。洛阳与佛教有关的民间文化同样珍贵。玄奘故里、白马寺、唐僧寺、花果山(据查,《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大概指的是洛阳附近宜阳县的花果山,而非连云港附近的花果山)奠定了《西游记》故事的根基。龙门卢舍那、东郊古唐寺、宜阳灵山寺、汝阳观音寺、嵩县云岩寺等都流传着动人的传说故事。

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佛寺陡然增加,最盛时达1367所。洛阳的佛教石窟造像,始于北魏迁都之时营造的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相继有巩县、偃师水泉、嵩县铺沟、伊川、渑池鸿庆寺、宜阳虎头寺等石窟的开凿。宣武帝时,洛阳居住“百国沙门三千余人”,“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此乐土”。北魏迁都洛阳后,由于帝室、王公、贵族的狂热奉佛,寺塔的兴建,石窟的开凿,在洛阳掀起一个空前的高潮。下层人民多有信奉,出家者与日俱增。京都洛阳当时已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被外国僧人誉为“佛国”和佛都。由此可见洛阳北魏时佛教的盛况。然而这些巍峨壮丽的寺塔都早已随着历史上的战火大多化为灰烬,唯一留存比较完整下来的只有这一时代开凿的龙门石窟。它为我们今日研究北魏时期洛阳的历史、佛教艺术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在唐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650年至704年),洛阳佛教进入了极盛期。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李治首次来到洛阳,同年十月,就诏令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李治在位期间,曾经9次来往于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共寓居洛阳达11年3个月。显庆四年,李治还诏迎法门寺的护国真身释迦佛指舍利至洛阳大内供养,皇后武则天还特意为舍利制造了金棺银椁。684年,武则天执政后,立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实际上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洛阳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与佛教中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