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渗透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的教学尝试

渗透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的教学尝试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国情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是我们教师应有的责任。本文以“海洋资源和权益”及“产业结构”内容为例,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日本此举意在谋取更多的海洋权益。因此,通过对案例分析和补充材料的探讨,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有助于树立全球一体化的思想。
渗透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的教学尝试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回民中学 冯雪俊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国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高中生的思想已日趋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课堂上如果教师补充一些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的内容,他们就会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在与高中生进行有关国情的交流探讨时,本人发现部分学生想法不太成熟,较为主观。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国情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是我们教师应有的责任

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近年来,发达国家也反复强调世界意识,指出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世界性眼光,如英国提出“全球历史观”,美国提出“世界体系理论”,东欧和中亚国家强调世界公民教育等。我国已加入WTO,实现了与国际社会更深更广的对接,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融入世界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已刻不容缓。

本文以“海洋资源和权益”及“产业结构”内容为例,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片段一:阅读“海洋”专题中有关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接着,总结出相关知识点:①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②专属经济区是从领海基线起宽约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海域;③沿海国家在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享有的权益不同;④沿海国家既享有勘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权利,又要尽到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综合管理的义务。然后,我出示了一篇材料——《日本的冲之鸟岛》,请学生讨论:日本为什么要加高加固这样一个经常被海水淹没的无人岛?学生们积极思考,发现日本的国土面积为37.7万平方千米,而以冲之鸟岛为核心的专属经济区面积约为43.07万平方千米,是其国土面积的1.14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定义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一般,所有岛屿拥有自身的领海。日本此举意在谋取更多的海洋权益。

深刻学习了专属经济区的知识后,我请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与韩国的最短隔海宽度,通过比例尺计算出两国隔黄海相距不到300海里。又进一步提问:专属经济区是沿海岸基线向外延伸200海里,也就意味着两国有相当一部分专属经济区是重叠的,必然产生经济管辖权的矛盾,遇到这样的纠纷怎么办?我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中国,一组代表韩国,进行谈判磋商以解决矛盾。虽然学生们很投入,本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展开了“外交谈判”,但都无法说服对方。此时我再出示新闻广播中人们常谈到的争议地区的地图,以说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不足之处,国家之间部分主权、经济利益不明确,造成国家间的冲突,从而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我国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的复杂性和解决争端的艰巨性。

教学片段二:珠江三角洲的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

结合课本专栏“发展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向学生展示阅读资料:

(1)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次产业转移。教师提问:①香港制造业为什么向珠江三角洲转移?②这种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有哪些?

(2)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产业转移。教师提问: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经历的第二次产业转移表现为哪几个方面的变化?②通过两次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的分布有了哪些变化?③概括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表达看法,并将有价值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总结出了产业转移对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人文地理环境(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经济收入)的影响。

近些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例如,耐克公司除最关键的气垫系统外全由外部提供;阿迪达斯公司已将95%的制造环节转移至其他国家。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接受国和受益者,中国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们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并且精辟概括了几对矛盾:

总值大国vs人均小国;制造大国vs创新小国;消费大国vs生态小国。

基于上述案例,本人总结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海洋权益意识

在学生计算专属经济区与日本国土面积的比值时,本人问了一句“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学生们很诧异地看着我,说:“老师,我幼儿园时就知道960万平方千米。”曾有人对上海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许多大学生根本不清楚领海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把领陆等同于领土,这是常识性错误,殊不知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增强海洋意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运用新鲜材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主权意识。

第二,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教材中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内容较多,且较分散,教学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从基本概念出发,由易到难,逐步认识产业结构的转移、升级和优化,最终引导学生学会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产业结构,理解社会生产活动,建立起区域整体和谐发展的地理思想。同时,适时提出“大国的‘小国’之忧”,进行“小大之辩”,概括出三对尖锐矛盾,引导学生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关注国家发展,树立全球意识。今天,全球的自然资源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因此,通过对案例分析和补充材料的探讨,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有助于树立全球一体化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将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与合作、关心与交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