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效率意识的内涵

教学效率意识的内涵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效率是评价某项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有量化效率和定性效率之分.在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的效率(如功率、利率等),所涉及的量往往能确定,因而效率一般用一个比值来衡量,这就是量化效率.在教育学中的效率,理论上我们能知道评价的相关量,但事实上有些量是难以数值化的,因此,我们探讨的效率更多的是定性效率.显然,对于教学效率,我们仅仅得到“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

效率是评价某项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有量化效率和定性效率之分.在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的效率(如功率利率等),所涉及的量往往能确定,因而效率一般用一个比值来衡量,这就是量化效率.在教育学中的效率,理论上我们能知道评价的相关量,但事实上有些量是难以数值化的,因此,我们探讨的效率更多的是定性效率.显然,对于教学效率,我们仅仅得到“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44]是不够的.一方面,“教学投入”、“教学产出”、“有效教学时间”难以量化;另一方面,教学效果的追求不仅仅是在结果上的“量”的体现,还应该是在过程上的“质”的追求,即教学的深刻性,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效率包括两层意义:第一,教学效率是在教学的促进下,学生成长的一种程度和水平,既强调学生知识增进的速度,又强调知识的质量和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效果[45],即教学效率的量化诉求就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变化;第二,教学效率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教学行为推动教学运转产生多样效果的性能,即教学效率的过程性诉求就是有效教学行为效能的表现.这两层意义中,前者突出表现在结果上,后者突出表现在过程上.二者都隶属于教学效率研究的“过程—结果”模式[46],并可以统整于“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效率论范畴.这样,对教学效率的探求,实际转化为对有效教学的探求.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知道实施的教学“有效”以及如何保障“有效”呢?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得以凸显,而效率意识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的效率意识.

意识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在内的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知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环境和自身觉察、识别的能力以及关注的清晰程度,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意识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教学效率意识也是教师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高级认知活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率的一种认知和觉察,是对教学效果有预期的、有指向性的调控意识.基于上述“教学效率的过程性诉求就是有效教学行为效能的表现”的说法,教学效率意识有三个基本内涵:第一,教学效率意识是教师内化的实践性教学知识外显于有效教学行为的表现.教学效率意识是教师的实践性教学知识在教师头脑中内化的结果,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头脑中实践性知识外在的良好表现.在课堂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效率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学效率意识和教学效率直接相关,教师教学效率意识有效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就是其教学效率意识的反映,并与之成正比.教学效率意识越强,教学行为越有效,教学效果就越呈多元性.第二,教学效率意识是有预期的、有指向性的调控意识.教学效率意识是一种事先或当下就有的期待和意向,而不是事后才被动发生的认识.它总是能够有预期地建构意向对象(一个意向性实体,是意义概念的广义化[47])为行为参照物,生发出相应的有效教学行为,这种行为被赋予了“意义”,处于“有效”的激活状态.课堂中有些生成性的而非预设性的有效教学行为,其根本上也是在效率意识调控下的有指向性的行为.第三,教学效率意识就像雷达一样,总处于一种敏感的觉醒状态.教学效率意识作为对意向对象有预期的觉察,一旦从某种模糊、潜在的背景中与意向对象遭遇,就能立即产生有效教学行为,并俘获这种意向对象,生动地建立起意义联系,使其凸显出来,并最终转化为某种有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效率意识越强烈,越能从一些模糊、潜在的背景中触发有效教学行为,更能把握良机,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