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浅议

从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浅议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在当代理想、信念、信仰发生弱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立足于现实,摆脱传统的政治理论说教,从教育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入手,使他们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和一名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信念指人们对某种未被证实的或实现的观念持有的深刻信任和执著追求的精神。

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浅议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信仰教育

朱 斌 鲁丽丽

(浙江工业大学学工部 杭州 310032)

摘 要 在当代理想、信念、信仰发生弱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立足于现实,摆脱传统的政治理论说教,从教育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入手,使他们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和一名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

关键词 理想、信念、信仰 责任意识 主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教育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现阶段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的理想、信念、信仰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开展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教育,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信仰属于价值体系范畴,体现人们对某种认识对象的具有理性特征的价值肯定和价值追求。信念指人们对某种未被证实的或实现的观念持有的深刻信任和执著追求的精神。信仰是人们关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最高价值的信念,居于整个精神活动的中心和统摄地位,体现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理想是人们经过预测而设计的、通过实践在未来可能实现的价值目标。理想以信念、信仰为基础,信念、信仰决定理想的内容和方向。信念、信仰主要体现为主体的精神寄托、崇拜和景仰,理想主要体现为主体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

理想、信念、信仰作为人的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因为关系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问题,因而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理想、信念、信仰有如灯塔,能为人指明前进的方向,能调动人全部的热情和意志,向着目标执著而勇敢地前进,并在过程中实现人的存在价值。

现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的理想、信念、信仰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亚于一场科技革命。西方世界,工具理性的膨胀、价值理性的失落,使得人们处于一种价值真空的状态,再也没有统一的、普遍的价值体系为个体的生存做出规定。中国现阶段,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理想、信念、信仰出现弱化现象。

理想、信念、信仰的弱化根本上表现为信仰危机,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由此导致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动摇,对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的淡化。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个体理想的提升和重视,包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职业理想的设计、对生活理想的规划,但是道德理想的追求亦在淡化。这从某些调查中可以看出来。这反映出中国现阶段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体系结构的严重失衡,即重视物质价值,忽视精神价值;重视个体价值,忽视社会价值;重视当前价值,忽视长远价值。这种弱化现象同样反映在高校中。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信仰较之过去发生了较大变化,功利倾向明显,人文精神低落。

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效率性、功利性的扩张、价值意义的萎缩、对共产主义学说的误认、我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误区、国际共运低潮、科技革命带来的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尊崇、社会腐败、贫富不均等现象造成的民众心理忧虑和挫折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条化、空洞化等等。

理想、信念、信仰的弱化现象从某一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示了人类理性批判精神的存在和发展,意味着摆脱迷信和传统教条主义束缚,体现了某种思想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目前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破”进行得极为彻底的同时,符合现阶段实际情况与大学生接受度的新的价值体系却没有“立”起来,理想、信念、信仰的弱化导致的价值体系的长期缺位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利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肩负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使他们从当前社会环境变迁和生活方式多元化形成的价值迷茫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是个重要的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教育新探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信仰教育,需要从传统的政治说教的框框中脱离出来,正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理性失落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现实,立足于个体价值的提升,跳出从上至下的政治理论灌输模式,从培养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入手,从下至上使其将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使大学生树立两种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一)树立责任意识,开展自我规划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理性价值的失落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使得个体无法再将自己行动后果的责任交给彼岸的神圣价值实体(例如神或上帝)或者某种统一的价值体系,个体将自己的思想从某种客体中解脱出来的同时,意味着个体必须直面自身,为自己行动的后果完全负责,即个体必须考虑采取行动的手段以及由这种手段所造成的后果,并对这种后果承担完全的责任。个体是唯一对行动的价值负责的主体。个体必须树立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的树立意味着个体必须对自己的现世生活负责,勇于承担生命之重。它能有效破除人们在信仰危机时对某种价值权威的皈依和盲从,也能避免游戏人生、及时行乐的价值虚无主义。

它要求个体在为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意义的过程中,为自己规定和确立信仰,以一种虔诚的、坚定的态度献身于这种信仰,按照这种信仰行动,并勇于承担行动的后果。它要求个体将自己选择的职业视为天职,以一种超功利的热情和执著去从事这项职业,在这一勤勉敬业、尽忠奉献的过程中实践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恪尽职守、不屈不挠。可见,责任意识的树立意味着一系列精神品质在个体生命中的重要性,包括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坚毅的决心,包括超功利性、奉献精神、无畏的勇气,它使人们承担起生活价值和意义的责任,并最终使人真正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立起来。这些品质是一个体要“成为人”、要形成一个完整而挺立的人格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个体只有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能够为自己行动的后果承担完全的责任,才有可能承担起国家、民族的责任,才谈得上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而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要实现个体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上述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可以从职业理想的设计开始得以塑造。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效联结的途径便是个体的职业。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和职业极为敏感,在其个体理想的领域中,职业理想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规划和发展越来越注重时,与其向其灌输宏大的价值主张,空谈社会责任感,不如顺应其对自身的关注,承认个体价值的重要性,引导其从自身做起,为适应激烈的竞争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意志品质,磨炼自己的人格,并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毕竟,对个体职业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忘我的投入与奉献,实际上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精神文明的提升、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

欲使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塑造优秀品质、打造完整人格,破除功利主义的狭隘偏见和价值虚无主义,避免价值盲从,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或课程。从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开始,让他们的目光从价值迷茫的困惑中转回对自身的审视,通过职业倾向测试,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明确性格中的优势和弱点,以及这种性格类型适宜从事的职业,扬长避短,使他们能够确保自己一直在有利状态下活动。一旦找到了符合自己行为方式的合适的职业,他们便能逐渐学会把力量和爱好集中于所热爱的并将为之奋斗终生的职业中去,充满激情、活力和创造性,体会工作的乐趣,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并最终提升生活价值。

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引导他们对未来做一番切实可行的规划,让他们树立起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意识和勇气。具体规划的目标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但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理念将会不断推动他们向适宜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并学会塑造成功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优秀品质和完整人格,在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融合。

(二)树立主体意识,提升道德素养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理想的提升并没有引起道德理想的重视,如果我们把道德理想理解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教导我们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等,那么随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弱化,这些道德品质也逐渐弱化。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市场经济带来的趋利性分不开,但也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条化、空洞化分不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政治理想方面,忽视了共产主义理想的个体道德理想方面。教条化的灌输和空洞化的理论教育使得人们看不到共产主义理想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找不到努力工作、诚实劳动、干净赚钱、友善待人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意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简单归结为共产主义理想何时实现的片面化理解,使人们找不到追求个体道德修养的现实落脚点。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理性的失落更加强了这种困惑。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求人们树立起与责任意识相关的主体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对个体价值追求的提升,包含着主体意识的提升。主体意识不是孤立的自我意识,它包含了关于“对象”的意识以及“对象”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意识。就社会内部而言,主体意识逻辑地包含着“自我”与“他人”共在意识,它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肯定。因此,主体意识的提升不仅包含对个体发展和前途的注重,对打造个体完整人格、塑造个体成功所必需的优秀品质的注重,同时也包含对他人、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关注。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个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变得合情合理,但是人们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理想,例如诚信、公正、民主、公开……除了成就个体发展所应具备的私德,由于个体发展与他人、社会发展的息息相关性,个体还应具备公德意识。毕竟,只有当个体努力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个体的利益才能最终得到保障和扩展。这也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首先应以尊重个性、承认个体利益和权利为立足点,引导其合理、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利益,不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尊重他人权利,履行个体对社会、国家的义务。扬弃“唯利是图”的片面性,努力获得一种健全的主体意识,进而为个体、为他人、为社会建立一种精神支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理想教育应分层次、立体化地进行。大学生作为一个多层次的群体,个体经历、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素养、思想层次等都不尽相同,对他们进行道德理想教育,应根据各个层次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思想基础一般的学生,需要让他们树立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即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所要求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告诉他们这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而对于思想觉悟比较高的学生,则需要超越现状,对其进行高要求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这一层次的教育,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或者教师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非科学性,立足于个体道德理想层面,将共产主义理想从公共领域引入到个体生活领域中来,使学生明确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意义和要求。要教导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保持一种坚定的信念,而不是苦苦追问共产主义何时实现。要用信念来引领自己的生活,向着共产主义所要求的理想境界努力,例如追求社会公正。要不断追求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理想,树立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进步尽一己之力。理解了这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要求也就不难理解,它们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代表了人类最向往的道德境界,那么作为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就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无论是否能达到,只要努力了,就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富强作出了贡献。

当然,道德理想教育除了理论教育外,更多的恐怕还要靠思想政治工作者或者教师的言传身教,从一件件小事的处理中体现最朴素、最深刻的认识和观念,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周围的学生,给他们以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罗石.转型时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现象分析.理论探索[J],2004(1):16-18.

[2]吴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视野.高教论坛[J],2003(5):37-41.

[3]刘建军.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新阐释.教学与研究[J],2002(4):18-22.

[4]贺来.现代人的价值处境与“责任伦理”的自觉.江海学刊[J],2004(4).

[5]陆永平.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层理论基础探微.党史文苑[J],2004(2):104-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