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政工程的缓慢推行

市政工程的缓慢推行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时期,太原的城镇道路的修筑工作主要由管理城市卫生的清道队负责。近代时期,除太原进行了道路的修筑工作之外,大同、临汾、汾阳等一些规模较大的清代府级城镇,也进行了一些道路的修筑工作。相比较而言,山西城市道路建设比较多的,是公路沿线的县级城市。
市政工程的缓慢推行_近代山西城镇地理

一、市政工程的缓慢推行

进入到近代以后,随着现代市政建设在东部沿海城市的推行,山西的市政建设也开始缓慢发展起来。近代时期,山西的市政建设主要是指市内道路、街道路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在近代时期,太原山西市政建设最发达的城市,对《山西省政府民政厅施政纲要》曾这样说道:“太原市政整理,有数十年历史,大体已井井有条,惟市政为各县之表率,尤须继续猛进,以为前导”(94)。出于作为各县示范的原因,太原在市政建设方面,理所当然地走在了各县城市的前面。

近代时期,太原的城镇道路的修筑工作主要由管理城市卫生的清道队负责。如《太原文史资料》就曾这样说:“清道队在警察区署的监督下,进行工作,负责官家一切垃圾往城外的运送和整修城内街道之任务。”(95)《山西社会大观》也指出:“清道队的任务是整修道路、道署街门之清扫、灰渣之运除。”(96)

近代时期,太原的街道修筑工作和城内的煤灰清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清代,太原的煤灰很多。“太原的煤灰渣最多,这是因为住户均烧煤糕而致。清代末年,官府的煤灰渣由清道队负责运到城外,市民的煤灰渣也一律规定倒在城外。但由于当时城内的空野之地太多,故市民的灰渣乘机到处乱倒,城内灰渣堆大如小山者有七十多处,小者不计其数。今天太原市的坡子街和半坡子街,就是因当时该处的灰渣最多而得其名。府西街原名‘炭市街’,也是这缘故”(97)。进入民国以后,山西省政府专门组织人员对太原城内的灰渣进行清运,“清运灰渣后所腾出来的地段,凡该地段主人愿出灰渣运费的,该地段便归其所有,其余地段一律归省警务处所有。归省警务处所有的地段,除一部分由南桂馨个人用盘剥公用运费得款项建了私房以外,其余地段修建了马路的有:模范街、新民东街、新民中街、国师街、西华门街等”(98)

通过努力,太原的道路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太原市共建成28条低级的碎石路,总长14.15公里,平均4.5米宽,最宽的6米(99)。在近代时期,太原城市道路建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成绩是苍园河街的修造。苍园河街“在清末年间,是一块低洼的污水滩,几十年来,泥水奇臭,招来的苍蝇最多,故人称‘苍蝇河’。民国初年填坑垫滩,四周建房造舍,中间划出一条街,取其原来苍蝇河之谐音,称之谓‘苍园河街’”(100)。近代时期,太原除对城市道路进行修筑整修外,还专门制定出各种政策对城市道路进行保护。如民国时期山西省民政厅出台的《禁止尖轮车辆行驶马路办法》就规定:“凡大车、轿车进城通行马路,一律改换平底车轮”(101)。《取缔载重大车规则》则规定:“(载重大车)通行街路须靠左边走,但不得在盖石或铁板上通行”(102)。通过制定各种道路保护条例,使各种已修的道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近代时期,除太原进行了道路的修筑工作之外,大同、临汾、汾阳等一些规模较大的清代府级城镇,也进行了一些道路的修筑工作。如大同“街道本来不宽,特别是东街大户人家的台阶多伸至街面,使街道形成蛇形,影响通行。卢(字宗孚)为整市容,派人在街道两旁画出直线,进行整修。他自己出资10元,雇用一姓马的工头,带人将关帝店族杆后移,然后责令民户自行整修”(103)。汾阳“县城街巷历代布局严谨,朝向分明。民国二十年东门街至楼西街一段路铺砌红砂石头。民国二十九年,鼓楼、钟楼拆除,路面稍加拓宽”(104)。临汾“东西街商号栉比,道线亦较长,东一段街分三路,中街而外,南北复有夹道,因之过往行人肩摩毂击,拥挤殊甚,民国九年知事郑裕孚为扩充计,拆去中街两旁市房,放宽二丈余,行人便之,十九年警备司令杨澄源修筑马路,并开东门月城,交通亦便”(105)。从以上山西其他城市道路的修筑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太原,这些城市的道路修筑工作不仅规模小,而且没有常设机构,多由地方官员零时进行修筑。

近代时期,山西一些县城也进行了城市道路的修筑工作。如河曲县“(清道夫)将大街碎石砌垒不平之处改修土马路一条,宽约三尺余,来往行人车马即称便利”;平陆县“查县城街道前系顽石铺垫,凹凸不平,行步艰难,去岁按照省垣马路修法,招工包修,费供洋二千余垣,现行大街均系石马路,其余小巷亦均修成土马路”(106)。相比较而言,山西城市道路建设比较多的,是公路沿线的县级城市。山西县城的道路建设,从总体上讲,是比较落后的。对此《山西统志·城乡建设志》曾这样说道,辛亥革命以前,山西县城的道路一般仅有一两条主街道,宽仅5-6米,有的县城主街道仅东、西、南、北四条,路面除少数石板路面外,大都为土路。民国时期,公路沿线的县城道路多数为三合土路、碎石路。少数县城部分路段为水泥、混泥土路,但狭窄弯曲(107)

和道路修筑活动相配套的是街道路灯的设置。太原城市道路安设路灯最早是在清末时期。清光绪三十四年,刘笃敬在太原南肖墙建立山西省第一个发电厂(原名太原电灯公司),安装一台60千瓦的发电机,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开始了山西省城市道路以电力作照明能源的历史。虽然太原的街道在清末时期已有路灯的安设,但路灯的安设工作开展地却相当缓慢。直到1949年太原才有路灯1725盏,主要分布在按司街、柳巷、都督街等几条繁华的街道和官府所在地,其他街巷都没有安装路灯(108)

大同、阳泉以及一些比较富裕的县份,如平遥、太谷等县,也有街道路灯安装。如平遥县在民国二十年本县王汝恩等人在东大街板门底西侧,合资筹办晋生面粉公司,用柴油机直接带动面粉机生产。同时安装有10千瓦柴油发电机供全厂照明。民国二十二年面粉公司扩建发电工段,安装德国造201马力煤气机带动128千瓦发电机组,白天供面粉厂生产用电,夜间供城内官商及主要街道照明(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