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建立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特征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工程师制度,对实现工程师国际互认、促进中国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吸引更多工程技术人员在中国工作和兼顾保护中国就业市场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其资格认证体系是世界各国工程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注册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_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研究与探索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为此需要培养大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支撑。近现代的历史经验表明,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影响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竞争力。然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总体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同类人才的素质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近10年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表明,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科技研发人员国际竞争力”徘徊于中游,“合格工程师”列于后位,甚至有些年份列末位。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员水平间的差距,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必须加快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加快建立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发体系。2011年,中央出台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化、国际化水平”。

2.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国际专业服务贸易发展加剧了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跨国流动。但从实践情况看,目前我国在专业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薄弱。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工作。据统计[10],近5年来,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持续保持在24万人左右,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持续保持在8万人左右。在调研中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局面是“洋资格”“洋服务”要纷纷进来,而我们能走出去的少之又少。课题组认为,在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下,不仅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急需“走出去”,我们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在国家间和“一带一路”流动起来,同时我们要从国外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国外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要“走进来”的需要。在这些方面,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是最基础的一环。在我国建立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特征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工程师制度,对实现工程师国际互认、促进中国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吸引更多工程技术人员在中国工作和兼顾保护中国就业市场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3.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评价主要依靠职称制度,而职称评定方式名义上是“同行评议”,但实践中是以单位或是地方邀请同行专家组成的机构基础开展的,这种“小同行评议”往往造成标准难以统一,易受人情关系和行政干预的影响,评定权威性不足,国际可比性更无从谈起。

本课题研究调研过程中来自企业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重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各单位职称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有些高级工程师不具备相应水平,企业之间相互不认可。包头钢铁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当前主要基于年资而非能力的评价制度,没有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人科院2014年调查显示,45.1%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当前在职称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称评价含金量不高,缺乏等效性和国际可比性”。

为满足选人,用人的需要,一些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则制定了本企业的岗位资格评价办法,但仅限于企业内部实行。2013年人科院《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和国际化研究》成果(以下称“人科院研究成果”)和人科院2014年调查显示,60.3%的受访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要进一步推进职称改革社会化,“扩大评价对象范围,为社会各类专技人才服务”。

4.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化评价体系建立的需要

在经济发达国家,非政府、非营利专业机构往往在推动工程师职业化发展中扮演着规制、引导,甚至主导角色。如英国工程理事会、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理事会、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以及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等第三方非营利组织,分别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负责建立、维护工程师认证和工程教育鉴定标准,实施认证和评估程序,实现对工程师资质专业质量的严格控制。在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不具体从事标准制定、评价设计和能力专业水平评价工作,更多的是扮演组织、领导和协调角色,调动、辅助相关专业机构开展专业化活动和服务。2015年7月“两办15号文”明确提出,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等工作,适合由学会承担的,可整体或部分交由学会承担。这就需要各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学会,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尽快形成承担制定标准、规范流程、评价考核、鉴定认证等具体职能的能力。

5.建立工程师国际互认机制和渠道的需要

加快建立我国工程师国际互认机制和渠道,来自两个方面的迫切需求。

一是应对企业走出去的需要。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具备国际工程师资格互认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仅有少数职业,如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等与有关国家、地区开展资格互认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他职业领域的互认工作还处于空白。

二是国际化团队管理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骨干企业的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来自海外的工程师成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与此同时,许多中国企业建立了海外研发团队和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的当地技术人才成为中国企业的员工,如何进行国际化专业技术队伍的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加快建立国际互认机制和中国工程师注册制度无疑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2013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工程科技人才职业化和国际化研究》显示:有65.2%的受访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国内工程师的技术水平远落后或者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人员水平;有75%的受访工程技术人员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建立国际等效的工程师培养、开发制度”,“推动我国工程师的国际资格互认”;有82.9%的受访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应当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在本行业建立认证工程师注册制度,其中有7.6%的受访者表示迫切需要在本行业建立工程师注册管理制度。

6.促进工程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专业服务质量的需要

工程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其资格认证体系是世界各国工程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依据美国O*NET网站公布的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统计,目前美国各州实施许可类工程师职业资格累计有57个,政府认可、全国通用认证类工程师职业资格有106个。从国际经验看,尽管长期存在对资格认证“是提高质量还是限制竞争”的争论,但并没有影响世界各国通过实行资格认证对特定的职业进行适度规制,以达到提升各类人才专业化发展、提高专业服务质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保障消费者利益等目的[11]

与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实践探索相比,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由政府部门建立的职业资格有6项,共涉及18个职业,而其他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依然采用现行职称评价办法。人科院研究成果和人科院2014年调查显示,有82.9%的受访工程科技人员建议“应在本行业建立工程师注册制度”;60.3%的受访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要推进工程师评价改革社会化,应“扩大评价范围,为社会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服务”。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制度的做法经验,抓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师认证制度,推进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提升技术创新和专业服务国际竞争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