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分类与发展

职业分类与发展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分工的变化,职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发展和变化。这次颁布的《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职业分为8个大类、63个中类、303个小类。为保证各地劳动力市场使用的职业分类与代码的科学和规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重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199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分工的变化,职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发展和变化。

一、职业分类

职业分类是指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职业,分成并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分类问题的研究,这不仅是形成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劳动者及其劳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及系统管理的需要。

职业分类具有5个方面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将对我们认识和应用职业分类具有重要作用。

(一)产业性特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大的方面可以分为3类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中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等;第三产业是流通和服务业。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人口比重最大;在工业化社会,工业领域中的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著增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著增加。

(二)行业性特征

行业是根据生产工作单位所生产的物品或提供服务的不同而划分的,行业主要是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来分类的。

(三) 职位性特征

所谓职位是一定的职权和相应责任的集合体。职权和责任是组成职位的两个基本要素;职权相同,责任一致,就是同一职位。在职业分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含有职位的特性。比如大学教师这种职业包含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位,再如国家机关公务员包括科级、处级、厅(局)级、省(部)级等职位。

(四)组群性特征

无论以何种依据来划分,职业都带有组群特点。如科学研究人员中包含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再如咨询服务事业包括科技咨询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职业咨询工作者等。

(五)时空性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变化迅速,除了弃旧更新外,同一种职业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职业的划分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在职业数量较少的时期,职业与行业是同义语,但现在职业与行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职业划分中,行业一般作为职业的门类。在空间上,职业种类分布有区域、城乡、行业之间或者国别上的差别。

二、我国的职业分类

参照国际标准和方法,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6565-86),并启动了编制国家统一职业分类标准的宏大工程。这次颁布的《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职业分为8个大类、63个中类、303个小类。1992年,原国家劳动部会同国务院各行业部委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这个目录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和工艺技术的特点,将当时我国近万个工种归并为分属46个大类的4700多个工种,初步建立起行业齐全、层次分明、内容比较完整、结构比较合理的工种分类体系,为进一步做好职业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国家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中央各部委共同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组织社会各界上千名专家,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于1998年12月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于1999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由于它的编制与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6565-86)的修订同步进行,相互完全兼容,因此,它本身也就代表了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在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特别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88)和深入分析我国社会职业构成的基础上,突破了过去以行业管理机构为主体,以归口部门、单位甚至用工形式来划分职业的传统模式,采用了以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作为职业划分标准的新原则,并对各个职业的定义、工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工作活动的范围等作了具体描述,体现了职业活动本身固有的社会性、目的性、规范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的特征。

从职业结构看,职业的分布有3个特点:第一,技术型和技能型职业占主导。占实际职业总量60.88%的职业分布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这一大类,它们分属我国工业生产的各个主要领域。从这类职业的工作内容分析,其特点是以技术型和技能型操作为主。第二,第三产业职业比重较小,仅占实际职业总量的8%左右。三大产业中的职业分布,以第二产业的职业比重最大。第三,知识型与高新技术型职业较少。现有职业结构中,属于知识型与高新技术型的职业数量不超过总量的3%。

2004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了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近些年来,已经发布了几百个新职业信息。比如会展策划师、商务策划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景观设计师、模具设计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动画绘制员、信用管理师、宠物健康护理员、网络编辑员、职业信息分析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企业文化师、智能楼宇管理师、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等。新职业的产生说明我国的职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以传统的生产制造业为主,逐渐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对于劳动者而言,新职业的开发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畅通成长渠道,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新职业的开发,对引导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规范企业用工和从业人员从业行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为保证各地劳动力市场使用的职业分类与代码的科学和规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重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1999)和《职业分类大典》,制定了《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LB501-1999)》,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新标准《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LB501-2002)》将分为6个大类、56个中类、236个小类、17个细类。

从2015版的《职业分类大典》总体修订的情况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修改、调整和补充。

第一,对职业分类体系的修订。2015版《职业分类大典》延续职业分类的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结构,细类是最基本的类别,即职业。调整后的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维持8个大类不变,增加9个中类、21个小类,减少547个职业(新增347个职业,取消894个职业)。新增职业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文化经纪人”“动车组制修师”“风电机组制造工”等。取消的职业包括“收购员”“平炉炼钢工”“凸版和凹版制版工”等。

第二,对职业信息描述内容的修订。维持142个类别信息描述内容基本不变,修订220个、取消125个、新增155个类别信息描述内容;同时,维持612个职业信息描述内容基本不变,修订522个、取消552个(不含342个“其他”类职业)、新增347个职业信息描述内容。

第三,对职业信息描述项目的调整。为充分反映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将1999版“下列工种归入本职业”的表述调整为“本职业包含但不限于下列工种”,其含义有二:一是同时包括与对应职业名称重名的工种;二是对检验、试验、修理、包装、营销等因其工作性质相似、数量众多、无法穷尽的工种未予列举。

第四,增加绿色职业标示。本次修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特征的职业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将部分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显著绿色特征的职业标示为绿色职业,这是我国职业分类的首次尝试。旨在注重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职业发展,促进绿色就业。绿色职业活动主要包括:监测、保护与治理、美化生态环境,生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供大运量、高效率交通运力,回收与利用废弃物等领域的生产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以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设计规划等方式提供服务的社会活动。2015版《职业分类大典》共标示127个绿色职业,并统一以“绿色职业”的汉语拼音首字母“L”标示,如环境监测员、太阳能利用工、轮胎翻修工等职业。

从具体修订的内容情况来看,对1999版中各类别的内容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修订。

(1)第一大类名称修订为“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职业分类修订参照我国政治制度与管理体制现状,对具有决策和管理权的社会职业依组织类型、职责范围的层次和业务相似性、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所承担的职责大小等进行划分与归类。修订后的第一大类包括6个中类、15个小类、23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增加1个中类,减少1个小类、2个职业,并对部分类别名称和职业描述进行了调整。

(2)第二大类名称为“专业技术人员”,维持原大类名称不变,其职业分类修订除遵循职业分类一般原则和技术规范外,还着重考量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修订后的第二大类包括11个中类、120个小类、451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减少3个中类,增加5个小类、11个职业。

(3)第三大类名称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维持原大类名称不变,其职业分类修订主要依据我国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中从业者的实际业态进行。修订后的第三大类强化其公共管理、企事业管理等领域行政业务、行政事务属性,包括3个中类、9个小类、25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减少1个中类、3个小类、28个职业。

(4)第四大类名称修订为“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其职业分类修订主要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别关注新兴服务业的社会职业发展,主要按照服务属性归并职业。修订后的第四大类包括15个中类、93个小类、278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增加7个中类、50个小类、81个职业。

(5)第五大类名称修订为“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其职业分类修订以农、林、牧、渔业生产环境、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领域中生产技术应用、生产分工与合作的现状为依据,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修订后的第五大类包括6个中类、24个小类、52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中类维持不变,减少6个小类、83个职业。

(6)第六大类名称修订为“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其职业分类修订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生产制造业发展业态,以工艺技术、工具设备、主要原材料、产品用途和服务与技能等级水平相似性为依据。修订后的第六大类包括32个中类、171个小类、650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增加5个中类,减少24小类、526个职业。

(7)第七大类的“军人”和第八大类的“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沿用1999版的做法,维持原大类名称及内容表述不变。

三、职业的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直接推动着职业的发展,职业的发展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同时对人们的择业观念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了解社会进步与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对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切合实际地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发展的总体规律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各类职业也一直处在不断分化中,有的兴起,有的衰弱,有的繁荣发达,有的凋微衰败,各自经历着不同的命运。但从总体上看,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职业分类在数量上由少到多,新职业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快

在职业产生初期,种类少,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兴衰演化迅速,职业种类增加的速度逐渐加快,不但会催生一批社会需要的新职业,而且也会导致一些可替代型传统职业的消失。

2.职业分工由简单到精细

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具有三个层次,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一般分工区分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特殊分工出现了不同行业;个别分工划分出职业岗位。如为农业服务的职业,如化肥、塑料薄膜的生产等职业;再如计算机出现后,有了硬件工程师、结构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操作员、维修员等不同的职业。

3.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更新

同样的职业,在不同的时代,工作内容会有很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过时了,为新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所取代。比如刑事警察这种职业,远比上个世纪的一般侦探要求要高得多,完成任务需要具有现代知识和掌握使用现代工具的本领,要通晓法学、犯罪心理学,掌握侦探技术、电子技术、鉴定技术、擒拿技术、驾驶技术等。职业没有变,但内容已大为更新。

4.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职业内容不断更新和新型职业的不断产生,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越来越成为人们谋求职业和胜任职业的基本条件。除了专业性越来越强以外,开始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5.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量增加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少职业的寿命相对缩短,职业之间的地位兴衰不断变迁,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增加迅速,就业人口显著增多。

从总体上来说,职业演变受四个方面因素影响: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和推动职业演变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开发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变化。社会分工是产生职业的基础。因此,每次新的产业革命,必然伴随着职业的重新组合和大批新职业的产生。第二,科学技术发明与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职业迅速演变的重要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一个新的科技发明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为人们生活服务时,必然与新材料、新工艺技术、新的经营管理相联系,同时也必然开发出相关的新职业。第三,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促使一些职业演变。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起职业的变化,有的职业消失,有的职业新生,有的职业由盛转衰,有的职业由衰转盛。第四,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使直接为其服务的社会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如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服饰业、保健营养药品行业等。

(二)21世纪职业发展的趋势

职业发展的兴衰是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人类社会将达到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将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将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也会深深影响到人们的择业观。那些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可以创造更大人生价值的职业将会备受青睐,成为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些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和知识产业等新兴行业。

从世界范围内来讲,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产业将更加信息化和知识化,知识成为一种再生性的战略资源。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必将以其高产值、高回报、高效益成为主角,相关的职业也将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和人们在择业时首选的对象。这些产业包括新兴的信息产业、通信产业、咨询产业、智能产业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很大调整。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信息产业将会不断增长,将不断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促使我国的职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将会经历3次人口就业的转变。第一次是本世纪前30年,我国就业人口的结构将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二次是从2031年到2050年,我国就业人口的结构将从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三次是本世纪后50年,我国人口就业将实现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知识产业的转变。

由于未来社会的分工不断趋于精细,职业种类将越来越多,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将不断增加,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一方面未来职业专业性、技术性、技能性的特点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全面综合人才也将大受欢迎。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随之而来的国际间技术和劳务的转移也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资本和劳务等生产资料以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从而带动了对高能力的国际型人才的需求。

(三)国内外新型职业群及热门职业

1.我国未来的热门职业

有关部门根据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所作的预测,确定我国今后几年重点发展的6大技术领域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

我国今后几年重点发展的9个技术产业为: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软件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

上述6大技术领域和9个技术产业是我国今后重点发展的对象,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主要趋势。诚然,我们在选择职业和专业时有许多参照标准,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标准,应当是社会的需要。因为人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个人发展的方向和可能,只有在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个人的特长才有机会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和专业时,应当尽可能地使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和谐地统一起来。

2.未来几年我国最热门十种职业

(1)5G工程师。5G研发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为40万元至50万元。据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5G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人以上。由于目前5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5G研发工程师或5G网络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30万元至5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4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已经大于20万元,5G到来之后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某网络从业人员表示。

(2)网络媒体人才。据预测,网络媒体人才年收入应在10万元至22万元。目前,一般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8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月收入在15000元至20000元。“相信当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某网络平台的一位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颇有信心。

(3)物流师。当前,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多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据相关人士透露,某能源公司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年就能挣个7万元至10万元,以后只会多不会少,因为能源越来越紧俏。”该人士表示。

(4)系统集成工程师。据某招聘网显示,一名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年薪是8万元左右。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再到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据招聘网站人士预测,系统集成工程师在未来的年薪估计会在10万元至20万元。

(5)环境工程师。年收入将在8万元至10万元。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据预测,年收入应在8万元至10万元。

(6)精算师。年收入在12万元至15万元。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准精算师”40多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受欢迎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元,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元以上。随着人们对于保险认识的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据预测,年收入应在12万元至15万元。

(7)报关员。年挣10万元很轻松。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得对报关员的需求增加。据相关资料显示,报关员目前的收入每月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在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报关员月薪都在七八千元。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报关员的工资涨幅一般是每年10%~20%,到那时一年挣10万元几乎不是问题。

(8)中西医师/医药销售。年收入至少应在10万元左右。“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及牙医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三是继续深造。”某招聘网站总监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水平在8000元到12000元,年收入至少应在10万元左右。

(9)注册会计师。年收入将在10万元左右。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每年包括德勤、毕博在内的4大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在高校招收毕业生,专业涵盖统计、法律、数学等。而进入4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届毕业生月薪大都在五六千元,再加上每年丰厚的奖金,收入会超过10万元。

(10)生物技术类。目前在全国各地把生物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不少年产值过亿元的生物技术企业已蓬勃发展起来。但生物技术的开发需要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科学素质,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和付诸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生物科研人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目前无论是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人才,都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生物技术人才有极大需求。有关专家预计,随着基因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这类高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3.未来可能濒临消失的职业

(1)记者。也许有一天,90%的记者都会失业!互联网的出现,让纸媒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2)银行柜员。《商业周刊》中文网称,未来10年,中国大陆80%的现金使用会消失,人们逐渐开始选择网银或移动支付。

(3)司机。如今看到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硅谷101高速公路上穿梭,或是自己停靠到旧金山大街上,都已经不足为奇。而奥迪、丰田和奔驰等汽车厂商都计划开发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

(4)装配车间工人。未来,随着机器人成本的下降和普及,装配车间的工作将不需要真人插手了。

(5)有线电视安装人员。借助一个电视盒子,就可以让每一台普通电视机升级为智能云电视机,同时实现与家庭其他无线终端(手机、Pad、电脑)的交互。只要身处带宽足够的WIFI环境,就可以在电视上免费观看在线视频内容。

(6)加油站管理和工作人员。加油这回事可能会消失,因为石油在枯竭。未来,新能源充电站也许会遍布各地。不过,充电站也会实现自动化,而且,连驾驶都已经实现无人化了,当然也不需要人来负责加油充电等动作了。

(7)经纪人、中介商。实际上中介商这一职业的悄然隐退已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信息高速公路的无限发达必将“夺去”经纪人的饭碗。原因很简单,他们将不会比别的普通人知道得更多。

(8)各种工业样品、小商品制造者。3D打印将颠覆制造业。商品将不再通过制造和物流的环节到达用户的手中,用户将购买从杯子到房子等所有产品的设计,然后就地3D打印出来,这种方式最大的革新之处在于成本将比供应链产品便宜,而且有些东西不需要专门的人来制造了,你只需要有一个程序就行。

(9)个体商户。电商的销售额已经超过实体店的销售额。未来3至5年全国有近80%的书店将关门,有近30%的服装店、鞋店将关闭。

4.目前国外热门职业

在美国最赚钱的6种职业为:(1)会计;(2)计算机工程师;(3)咨询员;(4)教师;(5)电气化工程师;(6)医疗护理专家。

在加拿大最赚钱的15种职业为:(1)软件设计员;(2)电脑系统分析员;(3)护理专业人员;(4)药剂研究员;(5)遗传学家或生物工程研究员;(6)环保研究员;(7)机械设计工程师和电脑辅助设计员;(8)广告商和市场推销人员;(9)多媒体设计员;(10)电脑绘图员;(11)餐厅及饮食业经理;(12)心理学家;(13)财务管理人员;(14)职业辅导员;(15)健美顾问或个人训练师。

四、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以及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这就是就业准入制度。该制度自2000年7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其基础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对每个职业的定义、等级、工作内容、环境条件以及各等级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制并颁发。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是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资格证书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通行证”。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指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从业资格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

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较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执业资格通过考试取得。

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反映了职业资格含义的不同层次。获取从业资格只证明已达到从事某职业所必备知识和技能的最低要求,而获取执业资格则表明其已达到了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标准在社会劳动者身上的体现和定位,是对劳动者具有某一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标准的认证。它分为从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4.执业资格注册

注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执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未经注册者不得使用相应名称和从事有关业务。目前,我国已有16个专业建立了执业资格制度。其中,7个专业实行注册制度,它们是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拍卖师、房地产估价师、资产评估师、监理工程师。其他9个专业还只是实行考试制度,它们是教师、医师、中药师、统计员、造价工程师、国际商务专业技术人员、法律顾问等。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专业建立执业资格制度。到那时,执业资格证书无疑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资格的通行证。

5.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它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引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历史并不长。比如,上海高校是在2001年底才首次进行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的。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轨。随着“轻学历、重能力”用人观念的日益普及,以及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持续上升,职业资格鉴定在高校将越来越普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