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播者的可信度对传播效果的意义

传播者的可信度对传播效果的意义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传播者主要包括新闻记者、广告人员、行销人员、公共关系人员等,他们以不同的功能推动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公共关系传播同样也存在着“把关”现象,不过把关的标准随着时代而不断变迁。
传播者_公共关系学原理

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借助特定媒介发布信息的人。他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传播者的任务包括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实施传播,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等。职业传播者主要包括新闻记者、广告人员、行销人员、公共关系人员等,他们以不同的功能推动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与其他职业传播者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者有以下特点:

首先,公共关系传播者是一种第三方传播者,需要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需要与大众传媒从业者通力合作。

其次,由于公共关系人员的多重角色,他们要应对的传播情形更加复杂多变,因此作为传播者更需要精通如何取得最佳的传播者效果。

有关传播者的理论,主要有“把关人”理论、可信性研究、休眠者效应和自己人效应。

1.“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gate keeper),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的某些渠道传播,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疏导与抑制。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

任何一个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公共关系传播同样也存在着“把关”现象,不过把关的标准随着时代而不断变迁。例如,当公关从业人员发现掩饰组织的过错,过滤掉对组织“有害”的讯息不能奏效时,他们开始改变把关的标准,更加真诚地面对他们的公众。

2.可信性研究

传播专家发现,同一内容的讯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的可信性,对信息作出判断。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之间关系的实证考察表明,信源的可信性越高,其说服效果就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就越小。传播者的可信性从3个方面影响着传播效果:

(1)专长、权威。传播者越具有专业权威性,其可信性就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

(2)动机、意图。传播者如果是为其个人利益,那么其劝服功效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当传播者的动机对他本人的利益影响不大时,他的劝服力量才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传播者的威信不高,也能导致人们对某事物态度的改变。用阿伦森的话来说,假如一个人说服别人而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甚至会失去什么),人们就会信任他,他也因此而更有影响力。如男人主张妇女解放显然比女人鼓吹同一观点更有说服力。

(3)信誉。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传播者的信誉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

可信性研究告诉我们,公关传播应注意选用可信度高的传播者,至少在接收方看来是学识渊博、诚实可信,或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或接近的人,以利于达到预期效果。

3.休眠者效应

由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夫兰等人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如图7-1所示。

图7-1 可信性效果的时间推移

图7-2 “休眠效果”示意图

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如图7-2所示。尽管“休眠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信源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自己人效应

卡尔·霍夫兰的说服理论指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实验证明,假如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接受者认为讯息的来源是来自一个与他自己相似的人——即具有同一性,就更是如此,这就是“自己人效应”。公共关系传播者应当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使公众建立一种“自己人”的认同感,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