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迈向有序的现代社会治理

迈向有序的现代社会治理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活力有序,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三大部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组织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着力点。
迈向有序的现代社会治理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张翠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点讲话,深入系统地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方法步骤。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快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

一、活力有序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

活力有序,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做到活力有序,才能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序与活力兼具是一个非常复杂、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在中央、地方和部门、基层社区三个层次中,与有序活力兼具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风险,可以说各色各样,千千万万。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各个层次、各具特点的探索,汇成了推动和促进社会建设的巨大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潮流,它们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经验的重要内容,显示了中国经验的成熟过程,形成了中国经验的广阔前景。

从理论上看,在社会学的元理论、本理论的总问题和本理论的分问题三个层次上,在论、史、法三个领域中,与有序活力兼具相关的迫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例如,从元理论上说,有序与活力兼具的问题,实际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元关系派生的问题,也就是社会运行井然有序和个人行为充满活力的关系问题,它跟“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等一样,都是“个人与社会”这个元问题的“设问形式”,是元问题的展开。所有这些层次和领域的探讨,是当代中国社会学提炼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践、概括中国经验发展的过程,是当代中国社会学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又具有世界眼光的学科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形成相互友好争鸣的不同学派的现实源泉。复杂性决定了要真正做到有序与活力兼具是非常不容易的。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才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

第二,重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有效整合和合作。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三大部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促进社会有序运行的整合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都要通过这三大社会发展的主体来落实、来显示。现在,各个层次的实践经验已经越来越表明:要使有序和活力兼具,必须自觉调整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积极探索发挥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和志愿互助力量的合力,既要避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又要避免它们之间关系上的越位、错位、虚位、缺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个深层次功能,就是调整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国家和社会的新型关系。

现在,在这方面一个好的趋势是,各个方面对这一点越来越自觉,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例如,一个基层文件中说道:“以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合作为主体,以社区便民服务为核心,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为重点,通过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社区全部低保户、残疾人、优抚对象、妇女儿童等急需提供服务的弱势群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等六大系列50余种服务。”这就极大减少了不和谐因素,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了基础条件。如果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不协调,出现错位、越位、缺位和虚位的情况,那社会运行既不可能有序也不可能充满活力。

第三,处理好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关系,实现统筹兼顾。要把有序与活力统一起来,使得社会有序与活力兼具,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最根本的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也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是公平正义的。这种公平正义,在客观上,体现为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制度安排的公平性,在主观上,体现为社会成员的感受,也就是他们的公平感、认可感。如果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的公平正义这两方面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客观结构的问题,还是主观感受的问题——那么,有序与活力统一,就会表现出不是“管死”的问题,就是“放乱”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涉及社会客观发展和百姓主观感受的关系、推进百姓从“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强劲增长,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但是,这种增长与很多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和明显,没有形成经济增长成果共享的氛围和现实,似乎经济增长与个体无关,造成百姓生活幸福感不强,影响居民安居乐业,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成员的“无感增长”。这种“无感增长”的社会心态,既影响社会活力,又影响有序运行。现在,各地的实践,特别是适度普惠的福利制度的构建、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就是要让全民享受经济成长的成果,增加民众的幸福感,特别是让老者、弱者、残者等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如此。这样就能促使老百姓从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无感增长”到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有感发展”。而“有感发展”的社会心态则既能促进个人的活力,又能推动社会的有序运行。

因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并不比未发展引起的问题少,富裕引起的问题也并不比贫困引起的问题少。有的地方,发展起来后,随着集体资产大幅度增加,如何分红的问题日益突出。各地实践表明,只有处理好利益多元格局的统筹兼顾,落实公平正义,才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像广东佛山南海区“外嫁女上访”之类的问题,将很难消除。

第四,合理的治理结构需要组织构架的再造。现代社会是组织化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着力点。社会管理的任何构想、政策和措施通过组织的运作得以“落地”。因此,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必然涉及组织自身的创新。“组织构架再造”的问题在基层主要涉及如何更好处理党的领导和社区自治的关系问题,以使社区更有活力,运行更加有序。这方面全国各地的创新探索很多。芜湖市镜湖区把“组织构架再造”具体落实为“一个核心、三个支柱、六个站点”的“一三六”模式。所谓“一个核心”,即是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所谓“三个支柱”,即是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联合执法中心和居民委员会为支柱;所谓“六个站点”,指社区警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体活动站、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站、社区日间照料站和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站。各区可以根据社区的特点和中心任务,另行成立相应的站点。同时,它们还把“一个核心”具体化为“四个负责”的工作机制,即党委书记负责社区、党委委员负责小区、党小组长负责楼栋、党员负责居民家庭,实现了社区(村)党组织、党员管理和服务全覆盖。这种“一三六”组织模式和“四个负责”的工作机制,体现了健全党的领导、居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管理新格局,也体现了这里的基层社会运行是有序的,同时也是有活力的。

第五,扩展和深化社会成员参与度是激发活力的关键。在社会活动中,群众的参与是社会有无活力的测量器。因此,树立多方参与的理念极其重要。而社会成员的参与是和多种参与渠道、多种参与平台分不开的。没有合适的参与渠道、参与平台,社会参与往往是一句空话。

在基层社区的参与中,做出成绩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自觉树立多方参与的理念,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形成了社会管理合力的城区、街道和社区。它们善于设计出多种群众参与的渠道(例如,邻里活动参与、志愿活动参与、兴趣活动参与、互助活动参与,等等)。它们也善于打造一些群众参与的平台,如邻里节参与平台、社区节参与平台。正是通过不断开发、更新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和深化了各个阶层群众的参与面,社区呈现出有序又有活力的生动局面。

第六,处理好六个结合的关系,实现科学管理。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是要使我国的社会管理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符合社会管理的规律性,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并使它们转化为有可操作性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为有可行性的社会政策,从而保证我国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应当注意六个结合,这就是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第七,正确把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重要且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学的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框架下的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的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以下两种倾向:一是离开社会建设讲社会管理。只管理,不建设,势必忽视源头治理、忽视服务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同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因为它人为地把不可割裂的割裂了。二是单纯就管理讲管理。单纯强调社会管理,势必把社会管死,从而又容易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历史怪圈。正确把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是使社会保持有序和活力兼备的前提之一。

二、如何实现科学的现代社会治理

第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实质是要在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教育领域,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十八大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二,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其实质是要在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领域,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其实质是要在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收入领域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十八大报告还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番,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宣告,它意味着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将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本国人民的福利。

第四,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其实质是在作为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的社会保障领域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第五,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其实质是在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的健康领域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