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

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唯有遵循自然界的“生生”法则,才能使宇宙生命不绝,阴阳变转,万物恒生。自春秋战国以来,敬重生命,厚德载物成为儒家的伦理传统。在张载之后,程颢、朱熹等重要儒家思想大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易传》和张载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思想。程颢不仅肯定生命的重要意义,歌颂生命的价值,而且强调人既要爱有生之物,如植物、动物,又要爱无生之物,如山水大地。
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_环境哲学环境伦

3.3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坚持宇宙生命统一论,肯定“天道”与“人道”合一,坚持“人道”本于“天道”,以合乎自然规律作为人类道德的基础,而且十分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把“生生”作为“天地之大德”,把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价值,爱护一切动物、植物和自然产物看作是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

在中国的哲人看来,整个宇宙天地是一个流衍创化的生命系统,“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礼记·祭法》)。作为“天地之性”的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在于“人有气有生有知并且有义”(《荀子·王制》),能“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作为自然界的道德监护者的人,在于秉受大自然使万物“生生”的旨意,以中正无私的精神,从自我生命的体验,进而同情他人的生命,和顺于人人的生命,旁通于万物的生命,浃化天地的生意,使个人的生命及其善性与天地万物的生命与善性合一同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儒、道、墨三家哲人共同追求的生命至善境界。

儒家一贯倡导“益于生灵”,“利于庶物”。孔子“君赐生,必畜之”(《论语·乡党》)。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荀子也说:“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荀子·非相》)荀子不仅要求人们“以人度人”,推己及人,而且还要求人类“以类度类”,行为活动要考虑和顾及“他类”如动物、植物等的情感好恶,仁于万物。这是十分可贵的生态伦理意识。

《易传》的作者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认为自然恒常生育万物,使万物生生不已,乃是天地的基本德性。“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传》)。“生生”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传》)。人唯有遵循自然界的“生生”法则,才能使宇宙生命不绝,阴阳变转,万物恒生。“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传》)从而以生命的直观精神发现宇宙天地生命之间的相互关联,事物的阴阳化醇,相易转生的奥妙,从而要求人类学习天地的“好生之德”。《象传》还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春秋战国以来,敬重生命,厚德载物成为儒家的伦理传统。

张载认为“天人”之“用”是统一的,“性与天道合一”,人与自然万物有共同的本性,应当认识人与自然万物的利益关联,把兼爱万物,“民胞物与”,作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他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正蒙·证明》)就是说,天地万物有统一的本性,这个本性并不是我一人独有的,而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以尽自己的责任。人若要自己生存,必须同时让万物都生存;人若要认识自己,必须普遍认识周围的万物;人若要爱自己,必须兼爱他人和万物;人若要成长发展,必须让万物都得以成长与发展。他还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天地之体,当作自己的身体,把统率天地变化的自然本性,当作自己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张载在这里阐发的是一种多么深刻而精彩的生态伦理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张载提出这些思想900多年后的1972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弗依克提出,地球是一个庞大而有生命的有机体,大气、海洋、各种生命本身是它的身体机能。并认为,环境和生命是一个单一系统的两个部分,它们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校正相互作用。[14]1975年,罗尔斯顿也以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提出,生态伦理学“集中消除人和世界之间的任何固定界限”。他说:“人的脉管系统包括动脉、静脉、河流、海洋和气流。清除一个垃圾堆与补一颗牙齿都是同一类事情。如果做比喻的话,在新陈代谢上,我自身贯穿整个生态系统,世界就是我的身体。”[15]不难看出,洛弗依克和罗尔斯顿观点的基本精神,实际上是张载早就阐述过的,是一种人类生态伦理智慧的历史回音。

在张载之后,程颢朱熹等重要儒家思想大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易传》和张载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思想。程颢直接把遵循自然界“生生”的规律与人的善德联系起来。他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意思是说:生养万物,繁荣生命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人类只有认识和遵循这个“生理”,才是善。他还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纲组,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同上,卷十一)程颢认为,天地生成万物,以哺育生灵,长养万物为本性,万物都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意,人如能体现和发挥万物的生意便是仁德。程颢不仅肯定生命的重要意义,歌颂生命的价值,而且强调人既要爱有生之物,如植物、动物,又要爱无生之物,如山水大地。他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同上,卷二上)还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上)程颢反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以万物主宰自居的狂妄态度,认为人对天地万物“须反身以诚,乃为大乐”。他深刻地指出,人要去一己之“私”,立仁爱万物之“公”。他说:“只为公则物我兼照。”(同上,卷十五)朱熹充分肯定张载、二程“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进一步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又说:“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块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王阳明也说过:“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一也。”(《阳明集要·大学问》)可见,不论是程颢的“万物生意最可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还是朱熹的“人物之生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都是儒家坚持“天人合一”,尊重生命价值,仁爱自然万物思想的生动体现。

中国先哲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确信“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只是以生为道”,尊重天地间的一切生命,歌颂生命价值,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物我兼照”,“衣养万物”,“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的超我的仁爱观念,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先声。施韦兹把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16]“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17]中国先哲的“继此生理,即是善”的思想,所高扬的正是“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伦理就是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恰如施韦兹所说:“敬畏生命的伦理,促进任何人关心他周围的所有人和生物的命运。”[18]

中国先哲从“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统一论出发,依循天地“生生之谓理”这一最高的自然和伦理法则,不仅倡导关心、爱护天地间一切有“血气”的动物,而且倡导关心、爱护一切有“生气”的植物乃至“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类作为大自然道德监护人“有义”与天下万物“混其心”,赋有保护动物、植物和天地万物健全生存与发展的道德责任。现代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昂波特在《大地伦理》中指出:“任何事物当它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趋向于相反结果时,就是错误的。”[19]中国先哲尊重一切生命,兼爱宇宙万物的思想,其根本意义是承认一切生命的至上价值,维护自然界整个生态体系的内在平衡。这是一种保护地球上生物共同体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以生态平衡为中心的伦理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