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的代表人物

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的代表人物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年后,学正刘必大重修岳麓书院。此后,岳麓书院数经兵灾,屡次重修。1903年,岳麓书院与湘水校经堂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更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改名为湖南大学。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岳麓书院对湖湘学派的形成、崛起影响至大,其经世致用的学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岳麓书院_乡土湖南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风光秀丽的岳麓山东麓清风峡口,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冠,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岳麓书院发展至今湖南大学,千余年来一脉相承,弦歌不绝,其创建年代比著名的牛津大学早得多,比号称世界最早的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尚早7年。[1]

早在东晋,长沙郡公陶侃就在此筑“杉庵”,唐代僧人筑“道林精舍”,裴休、杜甫、刘长卿等在此“开庐结舍”。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办岳麓书院,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公元1001年,潭州太守李允则扩建岳麓书院舍宇,奏请皇帝赐予国子监典籍。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门额,书院名声大振。南宋绍兴元年(1131),岳麓书院毁于兵祸。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延请张栻主持。公元1167年,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会讲”,出现了“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的盛况,书院生徒增多。流传“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民谣,被誉为“潇湘洙泗”,与孔子讲学之处齐名。这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公元1276年,元兵攻长沙时遭岳麓书院师生激烈抵抗,元军恼羞成怒,将书院付之一炬。10年后,学正刘必大重修岳麓书院。[2]明代,书院屡经扩建,主体建筑布局在中轴线上,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右侧建文庙,形成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基本格局,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此后,岳麓书院数经兵灾,屡次重修。康熙、乾隆先后御赐“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匾额,书院恢复旧观。

明代,岳麓书院在学术上仍以朱张理学为宗,清代则主要传授儒学。道光年间,湖南巡抚吴荣光在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又成为汉学研究重镇。清末,维新变法思潮兴起,书院开始传播新学,推行教育革新。1903年,岳麓书院与湘水校经堂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更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改名为湖南大学。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1938年,书院遭到日军飞机野蛮轰炸,原有建筑大都炸毁。20世纪80年代,按原貌重修。目前,岳麓书院占地2.1万平方米,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有山门、讲堂、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湘水校经堂、濂溪祠、四箴言亭、半学斋、文庙、赫曦台等建筑。书院山门有“岳麓书院”匾额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二门有“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楹联。讲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为当年“朱张会讲”之所,堂上悬乾隆御赐金匾,两侧墙上嵌朱熹手书“忠孝廉节”石刻,每字高1.6米,宽1.2米。墙壁上还嵌有山长王文清撰刻的《岳麓书院学规》。文昌阁保存有宋真宗御笔“岳麓书院”石刻屏风。六君子堂祭祀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等6位创建或修复岳麓书院的先贤。半学斋为历代山长住所。“半学”取自《尚书》“惟教半学”一语,即“半教半学,教学相长”。

岳麓书院对湖湘学派的形成、崛起影响至大,其经世致用的学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周敦颐、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王阳明等先后在此讲学,造就了哲学大师王船山、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中兴名臣曾国藩、军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嵩焘、政治家胡林翼、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等杰出英才。书院改为学堂后,黄兴、蔡锷、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等先后在此求学,毛泽东曾寄居半学斋,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宣传革命真理。这些仁人志士都是在湖湘文化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各领域取得了硕果累累,他们的成就又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3]

【注释】

[1]孔庆显.岳麓随笔.海南日报,2003-07-12.

[2]朱汉民.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3]朱汉民.岳麓书院与中国知识群体的精神历程.光明日报,2006-05-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