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山书院的启迪

方山书院的启迪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学生徜徉在家乡文化中,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古老而又有时代气息的学校精神,这是方岩书院给我们的启迪。

方山书院的启迪[12]

“如何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下大溪小学教育的烙印?如果我们的教育有什么能使他们终身难忘,那有多好!”漫步在焕然一新的校园里,浙江省示范小学、卫生先进单位、办学标准化一类学校等30多项学校荣誉浮上心头,校长鲍立云心满意足,仰望苍穹,他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命题,也许,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教育,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情结。

于是,大溪小学把目光转到了方山,落到了方岩书院,希望在厚重的大溪历史上找到文化精髓,传承教育大业。

如果说寺庙佛教文化的载体,宫观是道教文化的体现,那么书院则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是儒家人文精神的象征。历史很自然地选择了方山作为温岭道教和佛教的重镇,不是因为现在荣膺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美誉,更主要的在于方岩书院!它,书写了当地儒家知识分子的自我修养和责任担当,这是一种以耕读的方式自我修炼,以入世的精神实践理想的文化。

说起方岩书院,自然要说到谢铎,谢铎是方山脚下桃溪人,他曾经在方山峭斗洞发愤苦读,后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故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为谢祭酒,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民间故事,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谢铎在教育、理学、史学、文学等方面有很高的声望,在他的著作和整理的乡邦文献中,提出了他的台学源流观,逐渐形成他的理学思想,即“纪事在于明道、明道在于践行、践行在于实用”。他重视教化,关心民生,为百姓而呼号,作为“茶陵诗派”的重要作家,书写了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和百姓生活的诗篇,作为一名教育家,在乡居期间亲自讲学于方岩书院,为后世所景仰,成为大溪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教育需要传承,学校需要文化来塑造。一所名校,关键在于文化资源有多丰富,文化外延有多宽广,文化底蕴有多深厚。鲍立云校长取法方岩书院的文化底蕴,把乡土文化精神移植到大溪小学,于是,“弘扬鸿溪文化、打造乡村名校”成了学校自主发展规划的主题,《鸿溪文化建设行动纲领》经过几年的孕育,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航标,其核心内容是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两训三风”。

“自强不息、滴水穿石”为学校精神。方山、鸿溪孕育了大溪的文明,历代大溪人发愤图强、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注入了后世人的心房。水是至柔至性之物,非常有灵性;水是至刚至情之物,非常有韧性。精神为学校之“道”,引领着全体师生的意识和行为。大溪小学确立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的办学理念,落脚点是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立人”为校训,“博观约取、厚德育人”为师训。立人,是对“一笔一画写人生,一点一滴成鸿溪”的高度概括。师训是对教师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的警策性行动口号。

建设“三风”,熔铸特色。为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精神生活,大溪小学形成了“崇德尚学、和谐共振”的校风,“学而不厌、积水成渊”的学风,“诲人不倦、点石成金”的教风,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更体现了乡土地域特色。

师法古人,文化治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我是大溪人》(1-6册)是学校开发的乡土教材,以大溪历史、地理、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近年来又编写了活动指导纲要,遵循“自主阅读→自觉实践→自我探究→自发交流”的原则,创造了课堂拓展式、学科渗透式、活动切入式、综合实践式、主题探究式等教学策略,诸多优秀活动案例编辑成册,构建了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库,使之更具活力。

让学生徜徉在家乡文化中,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古老而又有时代气息的学校精神,这是方岩书院给我们的启迪。校园里张贴的温馨提示、师生书画作品以及巨石上刻下的隽永名言等,全方位地展示了鸿溪文化,大溪小学人诗意地栖居在“物质文化科学合理、制度文化规范民主、精神文化积极和谐”的幸福家园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