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本书相关的主要是其中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对居住空间分异问题的研究。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城市地理学认为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促进城市用地结构的空间调整、城市整体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城市空间外缘扩展与完善,也是社会分层现象的空间体现。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_与城市化共生——可持续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与设计策略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33)与本书相关的主要是其中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对居住空间分异问题的研究。

(1)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城市各种职能空间集中或分化的形态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居住作为城市主要功能,始终是城市地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住宅地理学派(geography of housing)正是在对住房问题的关注下出现的。关于居住空间的经典地理学理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变迁动力机制的研究和居住空间结构体系的研究。在变迁动力机制的研究方面,“生活方式”与“家庭生命周期”和居住区的对应研究揭示了由于家庭特征而产生的区位选择动力;“推—拉”理论则从城市发展角度总结了居民迁居与城市硬性条件与软性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城市发展是导致迁居的外推力。在居住空间结构体系的研究方面,埃里克森关注空间结构的变迁,阐释了城市扩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的空间与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对能动地、动态地推动和控制居住空间的扩展提供了基础模型。

20世纪中期以来,针对居住空间的地理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城市扩展过程中,新的驱动机制下的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研究。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许多西方城市表现出日益明显的郊区化进程。由于郊区化进程与居住空间扩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居住空间与其他职能空间的关系出发对郊区化的地理学研究成为必然,包括:郊区化进程中城乡体系人口变迁规律研究,居住、工业、第三产业的郊区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郊区化进程中居住空间布局研究等等。6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居住空间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34)

(2)居住空间分异

分异是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强调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了社会距离,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是一种分离的动态过程。(35)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36)城市地理学认为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促进城市用地结构的空间调整、城市整体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城市空间外缘扩展与完善,(37)也是社会分层现象的空间体现。

从研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方法论来看,地理学界主要引入了生态学研究方法,具体表现为社会分析和因子生态分析方法。芝加哥学派将生态学过程(浓缩、离散、集中、分散、隔离、侵入和接替等)用于描述城市社会空间的组织与变化,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组织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在针对芝加哥都市区实地研究的基础上,伯吉斯、霍依特、乌尔曼与贝尔分别总结和修正,提出城市的同心圆、扇形及多核心模式。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化运动,使得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社会区分析成为可能,并将其与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相结合。

作为城市社会地理空间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不仅涵盖将城市作为区域的时空对比范畴;同时也涉及纵向尺度,不同历史时代背景对以上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变化趋势;还包括跨文化、社会系统的国别、区域对比研究。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极化原因及社会空间分化趋势等方面的研究(顾朝林,1999;徐晓军,2000),处于由传统社会空间向改革开放以后现代社会空间激剧转型前沿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成为研究的热点区域,主要研究层次包括:土地利用与建筑环境的空间分异,邻里、社区组织的空间分异,感知与行为的空间分异,社会阶层分化以及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吴启焰,2001),结合实证探讨转型期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等(刘玉亭,2005)。研究表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一步分异与社会经济变革、城市职能重新定位、跨国资本大量投入、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并已经导致社会极化和不平衡的城市空间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