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统计与分析

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统计与分析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彩虹奖”是专门为全国对外广播电视节目设立的一个奖项,是国家级政府奖。根据中宣部批示精神,广电部决定从1998年起,设立“中国彩虹奖”,对全国对外广播电视节目单独立项评选。本文选取1997年度和2002年度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两届获奖作品在题材选择、体裁运用、音响使用上的异同。此外,获奖作品清晰地反映了我国与欧洲和美国两大阵营的国际关系。
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统计与分析_映象·整合——北京上海新锐观与思

一、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统计与分析

“中国彩虹奖”是专门为全国对外广播电视节目设立的一个奖项,是国家级政府奖。根据中宣部批示精神,广电部决定从1998年起,设立“中国彩虹奖”,对全国对外广播电视节目单独立项评选。“中国彩虹奖”的政府奖身份表明了它具有鲜明的权威性,其规格、待遇跟“中国广播新闻奖”、“中国广播社教奖”以及“中国广播文艺奖”是完全相同的。[2]从1997年度的首届到现今已颁发了近十届,为促进我国对外广播节目质量的整体提高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本文选取1997年度和2002年度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获奖作品目录参见文尾附录),探究两届获奖作品在题材选择、体裁运用、音响使用上的异同。

(一)题材

广播新闻的题材同报纸新闻一样,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一般说来,政经新闻在新闻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报道的数量大,其中的精品自然也多。科技新闻也慢慢开始在新闻奖中占据一席之地。

表一:1997年度和2002年度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题材对比表[3]

img7

由表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广播的优秀作品以政治、经济为主,作为国家喉舌,大胆进行舆论斗争,鲜明地反映了我国与欧美的国际关系,表现出了对外广播应有的针对性。

1.从题材分类来看,获奖作品贴近时代,表现出了极强的针对性。

1997年的获奖作品中有七篇涉及政治,其中三篇是进行国际舆论斗争的,分别是《中国基层人大换届选举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14比1说明了什么?》和《人口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外宣就好比一块未经开垦的土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来占领。从2002年的获奖作品来看,我之所以将《建立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发展目标》、《大理——保山高速公路通车》和《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三篇文章归于政治经济新闻之外,主要是由于这三篇文章很具有代表性,报道的三件事都是当年中国发展的里程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出的硕果,表现了我国当时综合实力的高速提升。

2.从内容属于国际或国内来看,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广播的题材大约是“六分内,四分外”的格局。

1997年获奖作品中有三篇是国际性题材,剩余五篇是国内题材。巧的是,2002年获奖作品的情况与1997年的分布完全相同。这多少反映出了我国在进行对外传播上内外尺度的一个拿捏。毕竟对外广播首要的目标是让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因此国内题材占据较大比例是合理的。但作为一个大国,参与国际事务也是重要的职责,只有在世界上发出正义的声音,才可能得到更多国家和他国公民的认可。“六分内,四分外”的题材格局基本可以满足国外受众的需要。

此外,获奖作品清晰地反映了我国与欧洲和美国两大阵营的国际关系。两篇一等奖作品都与欧洲有关(1997:《欧盟委员会建议不再将中俄列入“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2002:《欢庆进入“欧元时代”》),细想并不出人意料。中欧之间一直保持盟友关系,并且正不断加大合作领域,政治、经贸、民间往来十分频繁,由此,欧洲市场也自然成为我国对外广播的核心地。我国与另一大国美国的关系具有复杂性,这从两届获奖作品上也可以看出些端倪(1997:《14比1说明了什么?》,《克林顿总统举行隆重仪式欢迎江泽民主席》;2002:《江泽民访美,煽动“中国威胁论”的又一轮表演》)。而1997年的《人口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虽然全文没有提及美国,但在当时对中国的计划生育进行曲解,指责我国侵犯人权的主要国家之一即美国,所以其针对性也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二)体裁

广播和报纸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报刊上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也大量地运用于广播。广播新闻在实践中,总体来说,是以有声语言和音响来传播信息的。总的说来,新闻可以分为消息、特写、评论。

表二:1997年度和2002年度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体裁对比表

img8

由表二统计数据可见,新闻性特写占主要地位,用事实说话符合西方受众的接受心理。消息数量有所提高,这是迎合社会节奏整体加快导致的必然转变。评论始终占据一席之地,符合现代受众希望听到权威方声音和态度的愿望。

1.新闻性特写占主要地位。

用事实说话起源于西方的新闻报道方式,其客观性和不将意见强加于人的特点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认可。1997年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国基层人大换届选举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2002年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和《浙江经贸洽谈会显示:中国企业渴望走出去》等获奖作品都是其中的典范。新闻性特写能以西方推崇的新闻报道方式为准,有的放矢,很符合西方受众的接受心理。

2.篇幅上更倾向短小精悍。

仔细观察比对,不难发现,获一、二等奖的作品中不少是二三百字的新闻。例如2002年一等奖作品《建立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发展目标》只有200多字,但是却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情况相似的还有二等奖作品《德国哈德威公司重申不会向台湾地区出售潜艇》和《大理——保山高速公路通车》。社会压力变大,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没有许多时间用于收集信息,新闻就是有价值信息的凝练。

3.评论力度大,帮助听众思考分析。

评论是媒体的气质与灵魂,是媒体观点与立场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媒体致力于自己的个性,用犀利的言语、独特的视角吸引受众,帮助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形成多元的观点。1997年的获奖作品中有数篇进行舆论斗争的作品,还有对国际上的事件、现象和问题进行评论,如《14比1说明了什么?》,它传达了中国的声音,提高了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程度和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的《江泽民访美,煽动“中国威胁论”的又一轮表演》是一篇鲜明的述评,文章说理清晰,铿锵有力。

4.音响。

音响,基本上是非语言符号,是声音的要素之一。也就是除开语言(人的意义声音)、音乐之外的声音,它包括自然声、环境声、动作声等等。音响效果又称为音效。[4]

表三:1997年度和2002年度中国彩虹奖新闻类获奖作品音响使用对比表

img9

表三统计数据所示,音响是广播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适用于各种广播文体,恰当的音响使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音响与语言构成一种“立体化”的声音效果,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能增强现场感。

由于消息本身篇幅较短小,在几十秒或二三分钟内可以播完,所以一般不使用音响。但对于篇幅长的作品来说,音响就成了重要的合作伙伴,比如新闻报道、系列报道等,为避免枯燥,增加可听性,往往使用音响。

以《欢庆进入“欧元时代”》(2002)一文为例,音响使用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是音响使用的成功典范。该文充分使用了新年钟声、欢呼声、焰火声、《欢乐颂》合唱等自然声和环境声,录音效果丰富多彩,音响的运用与处理上可谓独具匠心。在音乐、讲话等音响的使用上更加注重细节,突出、渐隐等手法的错综使用,有助于表达的精确性,使这篇录音报道十分具有可听性和感染力。这与广播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1997年度和2002年度彩虹奖对外广播节目中新闻类获奖作品在针对性和可听性上都有比较到位的解读,充分认识了以受众为中心,有的放矢的外宣原则,获奖作品的质量都非常高。由于广播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音响作用的认识的提高,2002年的作品在可听性上有了更高要求的尝试,效果十分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