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化水平分析对经济的意义

工业化水平分析对经济的意义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走得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这是符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亦步亦趋显然不合时宜。在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上,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世界竞争格局。比如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机遇,率先实现工业化;美国抓住电气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经济飞跃,成为世界强国。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含量高、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化的新的阶段作出的、将载入史册、有世界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一概念涵盖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点与三大任务。

五大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是指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从而使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工业经济活动,从投入到产出,从生产到流通,从微观经济管理到宏观经济管理,尽可能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二是经济效益好,是指各个生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所消耗的投入又比较低,以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不断提高这一比值;三是资源消耗低,是指各个经济主体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四是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做到经济发展而又山川秀美;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又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加就业,一举二得。

从这5个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担负的三大任务是: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在实现了20年高速增长之后,还能以7%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有力地吸纳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生的大量的相对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的稳定。

其中的核心指标有以下几个: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一般为1200~2400美元,(按1998年美元价值计算),中期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国际上的划分标准认为这一指标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国;

3.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界钱纳理等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1000美元(1964)以上,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和49.5%;就业结构为15.9%、36.8%和47.3%;

4.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1000美元(1964),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

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表现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走得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这是符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亦步亦趋显然不合时宜。那样我们就永远也摆脱不了落后的帽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并以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结合,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有效地改进了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催生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这一新的技术背景,为我们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上,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世界竞争格局。比如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机遇,率先实现工业化;美国抓住电气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经济飞跃,成为世界强国。同时落后国家抓住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机遇,迅速提高本国的工业化水平,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事例并不鲜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就是抓住从机械化工业化到电气化工业化转变的机遇,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的,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是没有资格挑起世界大战的,再如印度,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如我们,工业化的任务也没有完成,1998年农业人口还占整个国家人口的60%,而我国在这一指标上超过其近10个百分点,但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了历史机遇,近10年来信息业在计算机软件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大国,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850亿美元,出口创汇500亿美元,将创造220万个就业机会,并将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到两位数,前景十分诱人,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一新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的技术起点上实现高层次的工业化,这是我们可资利用的重要的后发优势,是只能抓住而不可丧失的机遇;

(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经济形势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数字革命”和基因革命为代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二是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货物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加深,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能独善其身;

三是全球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大部分国家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从前苏联—东欧的旧体制解体,到所有发达国家的放松管制,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既使得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大大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又使得国际需求速度相对放缓慢。这些变化都是英、美、德、日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未曾遇到过的,他们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资源、原材料,倾销其产品,动辄就以坚船利炮打开落后国家市场大门的历史条件,我们也不可能具备。

因此在我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我们的工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经济效益好了,有钱了,我们就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工业化就会走向良性循环轨道,最终我们也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否则,我们的产品就卖不出去,我们的市场就会被别人占领,我们的钱就会被别人赚走,我们的人才就会被别人拐走,我们的工业化就无法实现。

(三)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多实行增长第一的战略,走的是一条件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尽管这些国家充分享受到了工业化的繁荣,但也较早品尝到了增长第一战略下工业化的苦果。在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大量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如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时该市的200多万辆汽车生病在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有17人死亡)、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和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一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发达国家不得不强化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在新的世纪实现工业化,这条老路不能再走,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每年约有1500万人口因空气污染引起各种疾病而难以生存。由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已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水资源枯竭、水荒严重,生活垃圾到处堆放所造成的环境、水的污染,垃圾填埋所带来的爆炸的恶果。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4倍,与此同时,水污染日益剧增,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3的人口不能享用洁净水。过度开采是水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如果的情况延续下去,预计在50年之后,世界人口的1/4将遭受悲惨的水荒,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30亿人口面临严重缺水。森林、土地面积锐减,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已使许多地区的沃土贫瘠化、碱化、沙化和退化。全球已有900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12亿公顷绿化遭受破坏,2000多种动物物种灭绝、热带雨林每年以14.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不能给本以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火上浇油,那样会犯众怒。二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加之人口规模巨大,资源环境问题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尽管我国某些资源的储有量如煤炭等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土地、水、矿产、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华北和西北是严重缺水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但水资源总量却不到全国的20%,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再比如石油,石油是现代大工业的血液,对国民经济发展至为关键,就连美国这样的头号经济强国对此都不感掉以轻心,为什么要打海湾战争,为什么如此关注中东,是为了什么人权吗?是为了什么自由吗?不是,老尼克松一语道破天机,不是为自由,而是为石油。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今后一短时间内,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只能维持在1.6亿吨左右,根据有关预测,2010年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达50%,2020年前后年进口量将达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大国,石油进口风险很大,一遇突发事件,石油战略安全就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不少城市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处于总体“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81.6亿吨,酸雨发生面积占全国的1/3;7大水系有一半河段严重污染,36%的城市河流丧失了使用功能,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80年发生74次,90年代猛增到380次,等等,总之是天不蓝了,水不清了,土地荒漠化了,草原沙漠化了,酸雨来了,洪水来了,沙尘暴来了,大自然变得可怕了。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10%,约3000亿元人民币。由上述因素决定,我们实现工业化必须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四)充分考虑就业的工业化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以此为代价推进工业化进程。尽管从上讲工业化与扩大就业存在一定的客观矛盾,发达国家走过的这一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样道路的我们也不能走,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将工业化、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理由至少有这么几条,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重要体现;其次我国的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发达国家在高速工业化的时期,人口大都只有几千万,美国直到1914年人口才有1亿。英、法、意等直到1999年人口也还不足6000万,还不赶上江苏省的人口,对这些国家来说,10%左右的失业已经很严重了,也就几百万人,但中国就不同了。虽然未来30~40年间,我国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新增加人口仍将高达3亿左右,其中适龄劳动人口相当客观。综合众多研究成果,未来5~10年内,全国每年新增加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会低于1000万人,目前城镇结存的失业和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最保守估计也要在1000万以上。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中的隐性失业会日益突出,光农业就有1.5~2亿需要转移出去,最要紧的是我们的很多劳动力素质不高,既不能与先进技术结合,也不能“对外出口”;最后,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的优势。尽管我国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但总体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杂志刊载的资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率作过测算,按汇率换算后,中国内地制造业平均周工资30美元,泰国58.3美元,韩国243美元,台湾328.9美元,香港436.6美元。这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制成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锫博士曾这样评论:“全世界都会发现,中国制造的制成品,具有不可思议的低价格,在中低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中,中国产品所向无敌,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而且,统一的国家保证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得中国工业制成品确实具有不可思议的低成本”。根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在日本的进口工业制成品中,中国1986年仅占4%,2000年上升到19%,增加了3倍多。中国产的摩托车、家用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产品,行销世界。总的看来,我们完全有必要在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的范围,既注重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又注重劳动对技术的替代,从而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对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新的主要表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过去的工业化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国有企业是工业化的主体,资源配置由国家计划配置。新型工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推进,工业化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国有企业,又有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社会资源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

(二)新的内外环境条件下的工业化,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化是在大国称霸、闭关锁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件下展开的,虽然奠定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基础,但精力分散,左的干扰很严重,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的基础上推进的,起点低,底子薄,党和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气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在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及我们党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形势下进行的。

(三)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的工业化,1949至1978年30年间,中国走的是重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以农补工的形式。这使当时的不仅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而且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生活。因此,政府尽可能地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以减轻城市负荷,并通过户籍管理限制城市移民,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上背离的;改革后,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步结合起来,但由于体制等原因,城市化程度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现在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反思人类已有的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提出的一条新世纪、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战略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