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简介

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简介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林毅夫著的《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3月出版,获经济学一等奖。此书是林毅夫继1992年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之后,又一部以规范的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农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和技术问题的专著。此书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大学林毅夫著的《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3月出版,获经济学一等奖。

一、基本信息

此书是林毅夫继1992年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该书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之后,又一部以规范的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农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和技术问题的专著。全书共11章,其中有8章,以单篇的方式在国外一流匿名审稿学术刊物发表,1章以单行本的方式在国外出版发行,1章发表于国内的经济学刊物《经济研究》。

二、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此书第1章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对如何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具体的经济问题,以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看法。第2章总结了当代经济学界对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制度变迁的研究成果。第3~7章运用中国农业改革实证资料对已有的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和理论修正,从而将有关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制度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第8~11章运用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理论对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败得失,1959—1961年农业大危机问题,中国粮食问题等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具体而言,第1章: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第2章:制度与经济发展;第3章:禀赋、技术和要素市场;第4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第5章:杂交水稻对投入品需求和生产率的影响;第6章: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第7章:中国的农业信贷和农场绩效;第8、9章运用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理论对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国际学术界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了澄清;第10章是对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Sen)的饥荒成因理论的实证检验;第11章驳斥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提出的中国会出现粮食危机的论调,并讨论了我国未来粮食增产应有的制度和技术政策方向。

三、主要创新和社会影响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一般以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和技术条件作为理论的给定前提,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本身正是一个制度和技术变迁的过程,如果把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和技术条件当做是经济学理论模型的给定前提,那么也就放弃了对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的分析。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因此,运用建立在完善市场制度基础上的主流经济理论来分析中国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而应把技术和制度当做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来研究,对我国的制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不仅可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也可大大丰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此书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