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需要是维持人生存的自然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只有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因为它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要求奠定物质基础

物质需要是维持人生存的自然需要。自然需要主要指衣、食、住、行的需要,即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的其他一切需要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物质需要体现了人对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依赖关系,它反映了作为需要主体的人对所需客体的感性欲求,人的需要是形成利益的自然基础。物质利益是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他一切利益的基础,它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经济活动实现的。在人们物质生活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往往成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1]。虽然,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2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只有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利益问题是观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利益观的实践不仅要有强烈的意愿,而且还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新世纪党的中心任务而提出的,它是由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是解决我们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和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来带动全局”[23]。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因为它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不断增长的要求,让人民群众满意,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宝贵的经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地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素质的发展路子。①积极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短缺经济时代在中国已告结束,卖方市场迅速向买方市场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产能过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当时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交通、能源、材料等基础环节比较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大产业关系不协调等方面。中共中央抓住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结构调整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带动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不仅西部地区面貌改变不大,而且还影响到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鉴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巨大的实际状况,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共中央作出了加快开发西部地区的战略决策。没有广大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反映西部地区包括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要从总体上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切实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重点是创新。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鼓励科技工作者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④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20世纪末,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共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远景目标时,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中国重大发展战略,要求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后来又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这条路子使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了实处。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客观上存在着基本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运动,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必然形式,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只要改革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改革就必然能够引向深入。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且围绕建立和完善这一体制实施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一是通过深化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体系,逐步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通过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经济建设;四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原有的社保制度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为避免出现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保制度,保障一部分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