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三大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三大建设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05方案”实施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正在不断加强建设全面推进。首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真正认同课程具有的性质,认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通过一般的宣传来解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理解和把握,而是通过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三大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05方案”实施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正在不断加强建设全面推进。在这几年中,教材建设、学科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四门课的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并根据十七大的精神进行了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确立,以及各二级学科专业的设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但是,高质量地实施“05方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任务还很艰巨。其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

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队伍建设是关键。与其他方面的建设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建设的长期性,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是一两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建设的综合性,队伍建设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和环节相配套,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队伍建设是一个薄弱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以下三个方面是当前要解决好的重点问题。

1.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就其内容来看,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思想观念建设;二是教学、科研能力建设。思想观念建设要解决的主要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这一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意识形态中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现的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因而不是人们随意选择的,也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突出的科学性和学术性。这一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学问,同样需要进行学术研究。从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来实现其目标的,它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和学术规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理论层次的教育,是把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科学性、学术性融为一体,通过科学性和学术性来实现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对实施这一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首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真正认同课程具有的性质,认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因为教师教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对所教的内容自己也不相信,那么,这个课是怎么也教不好的,而且会误导学生。同时,要使教师真正认识到,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认识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问,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是要通过科学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信马克思主义。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使教师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增强事业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的表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一表述概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包含以下四点:一是必修课;二是主渠道;三是重要途径;四是本质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的这一定位,实际上是把该课程放在了高校整个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对课程性质的认识,目的在于增强教师对这门课教学的事业感。增强事业感,就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是不是当作一项事业,实际反映的是教师被动地进行教学还是主动地进行教学。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没有把自己从事的教学当作一项事业,只是被动地进行教学,那么,这支队伍就是处于被动状态的队伍。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前提就是要使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教师事业感的增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的认识处于不清晰的状态,很难有强烈的事业感。

二是要使教师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鲜明的特殊性,是在于它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科学性和学术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该课程主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而不是一般地传授知识。强调对课程特殊性的认识,目的在于增强教师对这门课教学的责任感,看到自己的教学所具有的责任,看到自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能够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是否认识到这点,决定着教师是否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来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一支没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是不能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的。责任感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就能够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做好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就有了基本保证。

三是要使教师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增强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传授的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强调它的科学性,并不是否定它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是从科学理论和学术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大学生,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通过一般的宣传来解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理解和把握,而是通过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强调对课程科学性的认识,目的在于增强教师对这门课教学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出自内心的对教学工作的认同,并把这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追求的师资队伍,是不具有持续动力的。使命感反映的是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精神状态,一支没有良好精神状态的师资队伍,是难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具有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如何使教师适应这些要求,应该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增强对教学工作的事业感、责任感、使命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内在的基本要素。加强队伍建设必须要把加强思想观念建设放在首位,因为这是队伍建设的源头和根本,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教师队伍建设的其他问题就不具备前提。

2.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

加强教学能力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课时比较多、教学工作量大是一个普遍情况。但同时,目前课程的整体教学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教学质量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根本的要靠广大教师不断加强教学能力建设。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化、博士化已成为一个基本特征。这一变化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是,一方面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学历问题已经不是队伍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比例上升,他们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学能力相对较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高学历与教学能力不强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教学能力的建设具体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如何组织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的总的看法。确立怎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方法,以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确立的教学理念。

一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的理念。这一理念是要把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并放在核心位置来考虑。例如,在进行某一章内容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要大学生掌握那些基本理论观点和内容,要解决他们思想中的什么问题,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要把这些问题作为设计教学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和组织教学,而不是只从教材出发来考虑这一章的内容应该讲什么。要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明确讲课不是为讲课而讲课,讲课的目标是讲课要有效果。有了这一目标,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去组织教学内容,才会使教学的内容落实于教学的有效性。把提高教学效果作为落脚点,就是要确立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的理念。把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提高教学效果是硬道理。没有效果的教学,说什么也不能是成功的教学。

二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的理念。这一理念就是从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以问题来聚焦大学生的关注点,以问题来引出教学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原理出发进行教学。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实际上也是问题教学法。问题是现象层次的、直观的,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的,也是大家关注的。而理论是现象背后的问题,并不是大家都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聚焦关注点,吸引注意力,引起对所要讲的内容的兴趣,因而讲问题只是一个切入点,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讲问题,讲清楚现象背后的理论。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关键是要找好问题,现实中的问题很多,以什么问题作为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引出要讲的理论,才能使理论与问题紧密地结合,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有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就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能够很好地起到吸引大学生的效果。确立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的理念,就必须要关注问题,了解社会上什么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大学生中间存在哪些热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切入点。问题的选择空间是非常大的,关键是要选好问题。

三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方法的理念。这一理念就是要把讲实际问题与讲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讲实际现象的时候必须要联系现象背后的理论,讲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中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程,是和实际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所讲的理论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的理论。我们讲实际也不是只停留于现象,而是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用理论来说明和解释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不是新的方法,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一贯强调的方法。但是,牢固地确立这一理念,仍然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讲实际现象的时候怎么结合理论,使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在讲理论的时候怎么联系实际,使实际与理论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要坚持的理念。

四是以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本途径的理念。这一理念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翔实的分析来说明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质上是一门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必须要体现它的理论性,体现理论分析的基本特征。对提出的问题如何认识,对各种现象如何看待,对各种看法如何判断,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才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要放在理论分析上,这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把工夫花在深入的理论分析上。确立深入进行理论分析的理念,教师本身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功底,特别是要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扎实功底。理论功底越扎实,对问题的分析就越深入。没有深入理论分析的教学,即使课上得再热闹,也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难以有真正的教学效果。教学要活,但教学必须有道,活而无道的教学只是形式上的教学,活而有道的教学才是形与神相统一的教学。

把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方法,以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本途径作为教师要确立的新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通过教学理念的更新来为提高教学能力创造主观条件。确立了一个新的、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要求的教学理念,体现的就是教学能力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学能力和效果的提高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从提高教学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谈论教学方法,而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殊性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方法。

这里说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具有的特点,使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即方法的运用与课程的要求相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课程,是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课程,是要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课程,是与社会生活的实际密切联系的课程。这里要研究的教学方法是指适应这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已有的实践证明,采用“灌输”的方法、照本宣科的方法、只是从概念和理论体系出发进行教学的方法都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出发来思考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一,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对他们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疑释惑。要充分发挥好这一功能,前提是师生之间要有互动,这种互动就是沟通和交流。之所以要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强调这一点,有以下主要原因。

首先,沟通和交流是了解大学生看法和想法的基本途径。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知道他们思想认识上有什么问题。这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来了解。社会存在是复杂的,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由于不同的人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时候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似乎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但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却是大问题。有时从他们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又觉得他们的看法也很有道理。这就是在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这样的交流,我们考虑问题就更有针对性。

其次,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发挥和拓展的空间。在没有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教学更多的是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要达到的目的,是了解他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的内容,以他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一教学重心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要把教材的内容汇集到学生关注的问题上。围绕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学生想解疑释惑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就具有了教学主动性,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关注程度。

师生互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拓宽教学的空间,真正把教学从教材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以对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疑释惑为重心来进行教学。

第二,注重系统推进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教学方法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或者只是改变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不只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思考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又是相互联系的,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其他教学环节的配合,形成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推进。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其他各个环节的方法改革也必须同步推进。

一是实践环节的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这就需要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方法上的创新。可以通过“走出去”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还可以通过“参与型”的办法(即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这些方法都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相符合的。我们对教学概念的理解要拓宽,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也是教学。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中,明确把社会实践环节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内容,并在学分上给予保证。要高质量地贯彻落实“05方案”,需要在实践环节上进行方法创新,这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考核环节的方法创新。考试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没有考试就不是完整的教学。但是,考试的方式和方法是可以多样化的。在这一问题上应该从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设计更有效、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更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方法。考核环节的方法创新,其实质是要在观念上改变课程的考核标准,把原来的单一考核标准变为综合考核标准,即由原来的单一试卷考核变为试卷考核、论文考核、口试考核多项标准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考前背三天,考后全忘记”的现象,考核环节的方法创新,其意义不仅仅是考试方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整个教学导向的改变,这一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将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3.加强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提高科研能力对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基本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课时比较多,教学工作量大,这在客观上对科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在总体上处于较弱的状态。但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又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加强队伍的科研能力建设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加强科研能力建设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好科学研究的观念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要搞科研,这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这里说的观念问题,是对教师基本职责和要求的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不解决,实际上就是指导思想不明确,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没有共同语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科研必须确立以下的观念。

一是确立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分的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科研,这是一个基本定位。根据这一定位,教师不是要不要搞科研的问题,而是必须搞科研。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不能只是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而必须要有经过自己研究取得的知识。教学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必须是研究型教学。要从观念上明确科研是教师的本分,不搞科研就是没有做好作为一个教师的本分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要解决的不是“要”和“不要”搞科研的选择,而是要确立教师必须要搞科研的观念。这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要做的问题。如果在每一个教师中确立了这样的观念,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再讨论要不要搞科研的问题,要讨论的是怎样提高科研能力的问题。确立科研是教师的本分这一观念,是从源头上解决教师科研的问题。

二是确立教学要有科研支撑的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殊性之一,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针对发展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说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现象和问题。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光靠宣传就能够达到目的的,而是必须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有效性。既要研究理论,又要研究实践,还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没有科研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不搞科研,其教学就只能停留于教材的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是缺乏吸引力和有效性的。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这一内在联系,就会主动确立教学要有科研支撑的观念,就会把教学和科研看作是不能分离的两个环节,就会具有主动进行科研的动力。

加强科研能力建设之所以首先要解决好观念问题,是因为观念问题是认识问题,是指导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指导思想问题解决好了,也就解决了科研的内在动力问题。科研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来支撑。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所以在科研上会有很大的差别,业务水平的差距只是原因之一,观念的不同、认识的不同,并由此产生的对科研投入的不同是更重要的原因。

其次要解决好科学研究的制度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建设,除了解决好教师队伍的观念转变以外,需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是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指对科研成果要给予奖励,从制度上确立鼓励科研的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科研的支撑,具体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来加以保证,其中奖励制度是基本的制度保证之一。有没有科研奖励制度,实际上反映的是对科研是否真正重视,是否把科研纳入制度建设的内容。制度既是一种规范,又是一种导向。作为规范意义上的制度,它的功能是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的;作为导向意义上的制度,它的功能是对科研成果的认可和在利益上的体现。建立科研激励制度要能够充分发挥这两方面作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科研的奖励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至少在总体上不能低于对教学的奖励。可以说,科研激励制度是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之一。

二是人事制度。人事制度是指在人员招聘、岗位设定、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制度要体现对科研的要求。衡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在人事制度上对科研有明确要求,是对教师设定的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门槛。有了这样的制度,不仅要求教师在进入一定岗位和职称时要达到相应的科研要求,而且在进入岗位和职称以后也要能够保持有相应的科研要求。目前,对教师进入岗位和职称的科研要求比较规范,但对于进入岗位和职称以后的科研要求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这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因而这方面应该是完善人事制度重点要做的事情。把对科研的要求切实纳入人事制度的内容,将会对教师形成巨大的科研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会转化为教师从事科研的巨大动力,更重要的是它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再次要解决好科学研究的条件问题。在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科研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必须为教师的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来说,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是加快他们科研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围绕教学组织科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整体来看,组织科研是推进科研发展的重要条件。组织科研就是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科研。组织科研的优势是可以带动一个团队的科研发展,体现的是科研的整体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科研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有一个带动力。组织科研就是起到了这样一个带动力的作用。如何组织科研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以项目的形式、以集体出成果的形式等组织科研起到的作用就是把教师凝聚到科研中来,为他们的科研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出成果。一个学校是以个人单干的形式搞科研,还是以组织科研的形式搞科研,反映的不仅仅只是科研方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科研观念先进与落后的差别。组织科研是先进的科研理念,是先进的科研方式,体现的是先进科研生产力。队伍建设不是指一个人或几个学术带头人的建设,而是指一个团队的建设。

二是为科研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科研是需要有投入的,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是保证科研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有科研成果的产出,必须要有科研投入,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如果对科研长时间没有投入,一定不会有持续性的科研成果产出。这无论是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来说,都不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对科研投入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以什么形式投入,关键要解决好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益问题。如果有投入没有产出,说明科研投入的机制不好。应该建立一种好的科研投入机制,使科研投入具有较高的效益。对于教师来说,科研投入既是对他科研劳动付出的一种补偿,也是对他科研能力的一种认可。科研投入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科研能力的体现。对科研有稳定的投入,又有一个好的投入机制,就能够为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对科研的投入也必须要制度化、规范化。这里的制度化是指科研的投入不能只是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当领导重视科研了,对科研就有投入,而情况发生了变化,对科研的投入就不能持续。把对科研的投入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就不会因为领导的变化或更替而影响对科研的投入。这里的规范化是指对科研的投入要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竞争性的科研投入机制,一方面能够保证投入的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投入的科研资源具有更高的成果产出效益。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