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社会主义绝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否定,不是一味的摧毁、砸烂了事。可以说,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十月怀胎而自然分娩降生的。它继承了资本主义遗传给它的所有积极的因素,而抛弃资本主义的一切糟粕。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关系是自然传承,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一个既得的而不能选择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主义必须接过资本主义传过来的接力棒继续前进。

五、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社会形态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必然为下一个社会形态所继承和借鉴,成为社会继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因素。社会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社会主义绝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否定,不是一味的摧毁、砸烂了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是对其赖以孕育生产的旧事物的克服与保留的辩证统一过程,是一种扬弃的过程。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一方面必须克服资本主义一切反动的腐朽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必须继承借鉴资本主义时代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并取而代之。

(一)必须继承资本主义先进的物质条件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毕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和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不能当做资本主义剥削的东西而一脚踢开;反之,社会主义应采取积极态度继承和运用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物化的生产力,充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成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财富,它反映了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只有基于这种基础上才能成功产生并继续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十月怀胎而自然分娩降生的。它继承了资本主义遗传给它的所有积极的因素,而抛弃资本主义的一切糟粕。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关系是自然传承,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一个既得的而不能选择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主义必须接过资本主义传过来的接力棒继续前进。

对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条件的继承不仅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无产阶级达到更高目标的基础,否定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把自己置于空中楼阁。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92)马克思和恩格斯激烈批判站在保守落后的小生产的立场上来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大工业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点。马克思指出:“任何人都没有我们这样不喜欢资产阶级统治。……但是我们向工人和小资产者说:宁肯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里受苦,也不要回到已经过时了的旧社会去!因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以自己的工业为建立一种使你们都能获得解放的新社会创造物质资料,而旧社会则以拯救你们的阶级为借口把整个民族抛回到中世纪的野蛮状态中去。”(93)

恩格斯在批评有人主张在没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时,特别强调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没有在资产阶级手中得到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就是说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他说:“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为此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倒退。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程度。”(94)通过恩格斯的论述可以知道,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所以,他接下来进一步强调说:“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来说,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是证明,他还需要再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95)。恩格斯这里所阐述的思想,最明了也最具说服力地表达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基于较高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全部先进的文明的物质技术条件。

(二)应当借鉴资本主义合理的政治形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应持的正确态度,得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不过,马克思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论断有着严格的科学含义,专指打碎旧国家机器中纯粹阶级压迫性质的军事官僚机构,而不是把一切机构统统砸烂。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也要继承和借鉴资产阶级国家的合理的政治民主形式。

首先,借鉴资产阶级的选举制,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

实行普遍的选举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基本体现。资产阶级以普选制代替了封建的世袭制,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在历史上的进步性。普选权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前提。资产阶级经过不断改革,使选举制度越来越完善合理,创造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的经验,逐步实现了从财产、教育、性别等条件限制选民的资格到取消这些限制的转变;从不平等选举权过渡到一切公民都以平等身份参加选举;从间接选举发展到直接选举;从公开投票进化到无记名的秘密投票等等,这些都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也需要选举制来实现当家做主。在取得政权以前,无产阶级可以利用普选权,通过议会斗争来组织自己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普选制就自然地成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制度。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指出: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当然地要实行普选制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和撤换制,反对个人集权和专断独裁。无产阶级的普选制是对资产阶级议会选举的扬弃,抛弃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虚伪外壳。马克思指出:“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被当做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务员。”(96)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普选制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由少数剥削者把持的资产阶级选举制的虚伪性质,而且从政权形式方面有效地防止公职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确保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恩格斯晚年更加重视利用普选权的重要性,他强调说:“《共产党宣言》早已宣布,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97)

其次,借鉴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组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创立了民主共和国形式,以此取代过去的君主专制。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真正形式”(98)、“正规形式”(99)。构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本制度是代议制。代议制被认为是“主权在民”原则的根本体现。它是通过选举产生代表民意的议会(或称国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从资产阶级的分权原则来说,它一般地强调三权分立,议会至上。议会享有立法权、监督政府权和财税审批权。议会为各阶级、阶层、集团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场所,又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形式来说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就其内容和本质来说,它仍是少数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

恩格斯说:“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也需要民主的形式……资产阶级统治的彻底的形式正是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国毕竟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式:资产阶级统治将在这种形式下走向灭亡。”(100)无产阶级为了翻身解放必须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但这种斗争要反对的不是民主共和国的形式,而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阶级压迫性质。无产阶级要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同时,“把民主共和机构保存起来”(101),变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人民的共和国。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主共和国既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前提,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形式。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要通过选举产生代议机关,“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102)

最后,借鉴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管理经验,搞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时曾说:它“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的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103)显然,这里所讲的执行“各种公共事务”,就是指国家的社会管理行为;而“各种特殊职能”,就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行为。这两种职能是所有国家都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国家作为政治权力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压迫关系。另一方面,国家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力,“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104),体现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作为独立于社会的力量来发挥作用,解决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包括对交通、通讯、水、电、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的管理。资本主义国家只有在有效地执行了这一职能的基础上,才能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这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管理经验,如文官制度的创建、相关法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权限的划分等等。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对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管理机构无需摧毁,而是接管过来,加以新的改造,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时说:“旧政权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机关予以铲除,而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105)这里的“合理职能”显然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其政治统治的职能将越来越弱化,而对社会的管理和建设的职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继承借鉴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管理组织和管理经验,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管理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是必不可少的有益帮助。

(三)应当吸收资本主义有益的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要清除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但应该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要批判和清除的只是过去那些体现剥削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人民、反历史进步的旧思想和旧文化,绝不是对传统文化一概采取否定态度。人类精神文明是一个不断累积、进化的过程,割断了同历史文化的联系,就不可能有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在资本主义文化中,既有资产阶级的剥削、腐朽思想,也包含有反映现代社会要求的进步因素。前者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决批判的东西,后者则是他们主张继承和借鉴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中诞生的,是人类思想进步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申明,没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吸收,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来看,自然科学成果也为之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世纪自然的科学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原理得到了科学证明。所以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106)。恩格斯具体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并指出:“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107)。资产阶级用科学反对宗教神学,第一次引起了人类科学观念的更新,把科学技术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对于资本家是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而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则是为其诞生奠定物质和文化条件的重要因素。资产阶级在全社会确立起来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倡科学的理念,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也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最终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正如后来列宁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08)

社会主义要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成果。资产阶级追求的东西也包含着无产阶级追求的内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民主观,这些要求和口号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社会进步的规律性表现,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也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正因如此,无产阶级必须吸取资产阶级民主观中的合理思想,发展无产阶级的民主观。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也由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伴随着。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以资产阶级的平等论本身为依据”。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尤其是从法国资产阶级自大革命开始把公民的平等提到重要地位以来,法国无产阶级就针锋相对地提出社会的、经济的平等的要求,这种平等成了法国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平等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它从这种平等要求中吸取了或多或少正当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成了用资本家本身的主张发动工人起来反对资本家的鼓动手段”(109)。人权理论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为了对抗封建特权和宗教神权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种自然基础”(110)。从本质上看,资产阶级争取的绝不是广大劳动者的人权,而是资产者的人权;但是,在反封建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调动和团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共同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往往以人权为旗号,并赋予其凡人皆有的普遍形式和公平合理的外观。“如果不同时把武器交给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就不能争得自己的政治统治,不能使这种政治统治在宪法和法律中表现出来。针对着按出身区分的各种旧的等级,它应当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人权;针对着行会制度写上贸易和工业自由;针对着官僚制度的监督写上自由和自治。如果坚决彻底,资产阶级就应当要求直接的选举权、出版、结社和集会自由,废除反对居民中各个阶级的一切特别法令。然而这也就是无产阶级应当向资产阶级要求的一切。它不能要求资产阶级不再成为资产阶级,但是毫无疑问能够要求资产阶级彻底实现自己的原则。与此同时,无产阶级也就得到为取得彻底胜利所必需的武器。它借助出版自由、集会和结社权可以为自己争得普选权,而借助直接的普选权并与上面所说的鼓动手段相结合,就可以争得其余的一切。”(111)因此,人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权利要求,而且也反映了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的权利要求。无产阶级要批判资产阶级人权中糟粕的东西,同时汲取借鉴其合理的精华,形成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人权观。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更要大力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伟大理想目标。

【注释】

(1)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1847年10月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29页。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7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1月—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4~85页。

(4)同上,第83页。

(5)同上,第110页。

(6)马克思:《反革命在维也纳的胜利》(1848年11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42~543页。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8)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年8月—1863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1~422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Ⅱ),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5~926页。

(10)恩格斯:《论住宅问题》(1872年5月—1873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12)同上,第278页。

(13)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3年7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

(14)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10—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1页。

(15)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1894年1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2页。

(16)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853年6月7日—1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5、766页。

(17)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3年7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8页。

(18)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853年6月7日—1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6页。

(19)马克思:《工资》(1847年12月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659页。

(2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年1月—11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21)“惋惜埃及的肉锅”一语源于圣经传说:被奴役的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行至旷野,饥饿难忍,于是开始抱怨摩西,说他不应该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因为他们在埃及虽然世代为奴,但毕竟可以围着肉锅吃饱肚子。(参看《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16章第1—3节)“惋惜埃及的肉锅”后来逐渐成了一句谚语。

(22)恩格斯:《论住宅问题》(1872年5月—1873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9~150页。

(23)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1~622页。

(24)同上,第606页。

(2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9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0页。

(2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9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29~630页。

(27)同上,第782页。

(28)同上,第783页。

(2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9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8页。

(30)同上,第294~295页。

(31)同上,第272页。

(32)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9月—1845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50页。

(33)同上,第561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3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9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7~708页。

(36)同上,第677~678页。

(3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9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9页。

(3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70年12月1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67页。

(3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9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19页。

(40)伊奥尼亚群岛位于希腊的西部,1815年起受英国“保护”。该群岛居民不断掀起反对英国统治、要求与希腊本土合并的民族运动。1864年英国迫不得已将伊奥尼亚群岛移交给希腊。

(41)马克思:《伊奥尼亚群岛问题》(1858年12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07~709页。

(42)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853年6月7日—1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1、762页。

(43)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858年9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8页。

(44)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1857年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86页。

(45)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3年7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2页。

(46)马克思:《英国即将来临的选举》(1857年3月1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1页。

(47)马克思:《英国政府和奴隶贸易》(1858年6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45页。

(4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

(49)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序言》(1885年5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页。

(5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5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6、498页。

(5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3页。

(54)同上,第494页。

(55)同上,第495页。

(56)同上,第498页。

(57)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1年6月18日—2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8页。

(58)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月—9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页。

(5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6页。

(6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80年1月—3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9页。

(61)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82年5月1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17页。

(6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9页。

(6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80年1月—3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3页。

(64)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10—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1页。

(65)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8页注①。

(66)同上,第629页。

(67)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892年7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9~421页。

(68)同上,第420页。

(6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79页。

(70)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4页。

(71)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892年7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6页。

(72)恩格斯:《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1871年2月1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9页。

(73)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1895年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6页。

(74)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1895年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7页。

(75)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1918年11月7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4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77)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3年6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2页。

(78)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88年1月3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79)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9页。

(8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96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8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

(83)同上,第307页。

(84)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月—9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8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87)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49年底—1850年3月和1850年10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0~471页。

(88)恩格斯:《1845年和1885年的英国》(1885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27页。

(89)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1895年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2页。

(9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91)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月—9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

(9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1月—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5页。

(93)恩格斯:《流亡者文献》(1874年5月—1875年4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273页。

(94)同上,第273页。

(95)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1871年4月中—5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96)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1871年4月中-5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97)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1895年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6页。

(98)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49年底—1850年3月和1850年10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8页。

(99)恩格斯:《德国的农民战争》,(1850年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02页。

(100)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1884年3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2页。

(101)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49年底—1850年3月和1850年10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0页。

(102)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1年6月18日—2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2页。

(10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2页。

(104)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1页。

(105)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10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1月—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页。

(10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3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1页。

(108)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1920年10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109)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7~448页。

(110)马克思:《神圣家族》(1844年9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5页。

(111)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1865年1月底—2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