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与唯物经验主义的本质联系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与唯物经验主义的本质联系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费尔巴哈还没有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束缚的时候,他就已经对培根的唯物经验主义作过深入的研究和很高的评价,这点与黑格尔对唯物主义的故意贬低有明显的不同。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16—18世纪的经验派唯物主义具有本质上的血缘关系。此外,费尔巴哈赋予了感觉论以人本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把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和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与法国唯物主义对17世纪形而上学的斗争相提并论[23],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性总是在不同的阶段上一再表现出相似的进程。同一个与宗教神学作坚决斗争的要求,使法国唯物主义结束了17世纪的形而上学,也使费尔巴哈摧毁了德国思辨哲学;正如法国唯物主义深受英国经验派的影响一样,费尔巴哈与唯物的经验主义哲学也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早在费尔巴哈还没有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束缚的时候,他就已经对培根的唯物经验主义作过深入的研究和很高的评价,这点与黑格尔对唯物主义的故意贬低有明显的不同。在1833年发表的《从维鲁拉姆男爵到别涅狄·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中,他肯定了培根在近代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这就是:“他把经验变成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变成哲学的事情,变成科学原则本身”[24],“他提供了经验的方法、工具、逻辑,给可信赖的、卓有成效的经验提供了明确的指南”[25]。但是他又责备培根说:“培根所从事的伟大改革只扩展到哲学,而没有扩展到神学”[26],虽然“培根的主要倾向在于以一种与自然界的本质相符合的方式,亦即以感性的、物理的、物质的手段,去认识自然界”[27],这本身是与基督教神学直接相违背的。实际上,后来把培根的唯物主义感觉论贯彻到底并用来对基督教展开全面批判的正是费尔巴哈。

在同一本书中,费尔巴哈也对霍布斯进行了考察,称他为“近代最有趣、最机智的唯物主义者之一”。但在这一时期费尔巴哈对霍布斯的评价远不如对培根的评价那么高,他认为霍布斯把感性本身的丰富多样性抽象掉了,这标志着一种“精神的空虚化”[28],而这是因为他不仅要把经验变成认识的手段,把感性的东西变成哲学的对象,而且还“想把经验表述为哲学本身,并使之确立起来”,而这是“不可能作到的事情”[29]。然而在1841年,当费尔巴哈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之后,正是他自己主张“把经验的活动也看作哲学的活动,承认视觉就是思维,承认感官也是哲学的工具”[30],“从经验到哲学是必然的”[31]。显然,费尔巴哈是通过“人本主义”找到了既可以使经验成为哲学,又不至于像霍布斯那样把经验变成敌视人的抽象经验的道路。

费尔巴哈对待洛克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过程。1836年,费尔巴哈在其《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中,还是站在莱布尼茨的立场上来反驳洛克的认识论的,并且把这种反驳引申为针对一切经验主义。但即使这时,他对洛克经验主义也并未完全否定,他承认感觉经验作为认识手段的合法权利,认为这是“经验论的伟大历史意义”[32]。他认为,洛克的错误就在于:“如果经验企图成为独立的,并把自己提升为哲学时,它就越出了自己的范围和界限。”[33]这一批评与上述对霍布斯的批评是一致的,而且正如对霍布斯一样,费尔巴哈在成为唯物主义者以后撤回了对洛克的批评,并转而几乎是重复着洛克的著名认识论原理了,如下面这段话:“感性知觉提供对象,理性则为对象提供名称。凡是存在于理性中的,没有不是先已存在于感性知觉中的,但是,实际上存在于感性知觉中的东西,只是在名义上、名称上存在于理性之中。”[34]在这里,费尔巴哈直接引证的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孔狄亚克的《试论人类知识的起源》,而马克思指出,孔狄亚克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发展了洛克的观点”[35]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16—18世纪的经验派唯物主义具有本质上的血缘关系。但另一方面,费尔巴哈的感觉论也比16—18世纪经验派哲学更深刻化了。首先,他在转向唯物主义之后,仍然反对把那种未经琢磨的经验说成是哲学,把那种将一切都归结为对客体的印象的观点称为“冷酷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与畜类没有区别[36],感觉经验只有提高到思维,才适合于作哲学的基础;反过来,“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37],这就在理解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前进了一步。其次,他也克服了洛克(也有霍布斯)把感官对所谓“第二性质”的感觉看作不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只属于主观的观点。他举例说,盐味固然并非盐的“自在的特性”,但盐味是“盐的客观特性的主观表现”,这一反映论的经典表述受到列宁的重视和赞扬。此外,费尔巴哈赋予了感觉论以人本主义的含义。他认为,人并不是完全像使用一种外在工具那样来使用他的感官,相反,人的感性就是人的本质,人本身就是由他的感觉和感官所构成的;人的感性生活、实践可以解决那些理论所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不是如培根那种仅仅局限于实用和实验方法的实践,而是作为认识主体的感性存在的实践。这一点也比过去的经验主义前进了一大步。当然,他这些观点仍然局限于一种十分抽象狭隘的意义中。他并未真正解决感性和理性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关系问题,最终忽视了理性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实践”仍然不是人的感性“活动”,而只是人的感性“存在”,是对物质享受的卑污的追求,低于纯粹理论的精神活动,他并未真正提出认识主体的实践的能动性。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他的感觉论的唯物主义又并未超出经验派哲学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